北京市平谷地区鲜桃增甜提质集成技术
张承胤 李福芝 杜相堂 张文忠 韩新明 喻永强 史贺奎 葛彦会
平谷区是北京市重要的果品基地,现有鲜桃1.5万hm2, 2012年产值达12.37亿元,占全市桃总产值的70%以上。平谷桃产业先后取得了“中国桃乡”“全国桃产业十强县”等多项荣誉,是果农的主要经济来源,鲜桃产业已成为平谷区乃至北京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甜度、风味浓、色泽艳、个大的精品桃果需求量日益增加,为实现平谷区鲜桃增甜提质增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进一步促进鲜桃产业升级,自2008年开始,平谷区果品办进行了鲜桃增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综合、优质、高效栽培管理集成技术,通过加强宣传、市场导向等措施,推动该集成技术在北京地区的推广与应用。
1高甜度优新品种的引进、筛选与推广
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本市及外地优新品种,进行试验选优,筛选出适宜本地区栽植的甜度高、品质好的优新品种42个,分别为:①白桃品种,早玉、华玉、京玉、京艳、晚9号、春雪、神州红、大红桃、21世纪、艳丰1号、大东桃;②水蜜桃品种,京蜜、莱山蜜、早黄蜜、早红蜜、白凤、清水白桃、红清水、加纳岩、新川中岛、橙子蜜;③油桃品种,瑞光5号、瑞光18号、瑞光19号、瑞光22号、瑞光27号、瑞光28号、瑞光29号、中油4号、红珊瑚;④蟠桃品种,瑞蟠2号、瑞蟠3号、瑞蟠4号、瑞蟠5号、瑞蟠13号、瑞蟠14号、瑞蟠16号、瑞蟠18号、瑞蟠20号、瑞蟠21号、美国红蟠、早露蟠桃。
经过近几年的推广,新筛选出的优新品种栽植面积占到全区桃树面积的30%。
2疏芽、疏梢、疏果
疏芽、疏梢、疏果技术是推广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节省树体养分、改善枝梢间通风透光、提高果实品质及显著提高工效、节省成本等优点。该技术推广面积达0.7万hm2。
疏芽:疏芽即疏除部分花芽和叶芽。3月上旬至小蕾期,适当抹去果枝上的花芽和叶芽。2008年5月下旬调查早玉品种发现,疏芽后枝梢间通风透光得到明显改善;新梢平均长度20.1 cm,未疏芽桃园新梢平均长度25.2 cm;疏芽树坐果稳,果个整齐。
疏梢:在嫩梢未木质化时,疏去部分背上、背下和两侧的过密嫩梢,疏梢量在50%~60%。疏梢后,新梢数量减少30%,节省了大量养分,软果裂核减少了7~8个百分点。
疏果:疏果从谢花后两周开始,早熟品种疏果时可直接定果;中晚熟坐果率高的品种按定果量多留1倍果,坐果率低的品种多留1.5~2倍果。
3高光效树体结构建造与郁闭桃园间伐
桃园栽植密度大、树体主枝数量多,进入盛果期时易造成树体郁闭,影响叶片光合效能,导致桃果品质下降。根据桃树的需光特点,不同树形光照分布的差异,光照分布规律与枝叶数量、结果数量、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制定桃高光效树体结构调整与郁闭桃园间伐技术措施。
3.1高光效树体结构的建造
高光效树体结构建造主要通过骨干枝调整和枝头处理措施,减少骨干枝数量,由多主枝变成2~3个主枝,在主枝上直接配置大中小结果枝组,合理配置结果枝数量,实现桃园高光效树体结构。
首先确定合适的骨干枝数量。通过2~3年的调整,最终每株保留2~3个永久主枝。先疏除直立的、重叠的、严重影响光照的骨干枝,再疏除病弱的和过低的骨干枝。
其次是对主枝的回缩换头。对过高的主枝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2)1(3 m以上),如果树体上部具有粗度达到着生处主枝粗度1/3、长果枝数量10个以上的枝组(背下或两侧均可),即在这个枝组处落头;如果树体中部具有粗度达到着生处主枝粗度1/3、长果枝数量25个以上的侧枝,也可在这个侧枝处落头。如果两个条件都具备,一次性落到树体中部的侧枝处。
三是弱树主枝延长头的处理。对树体高、生长势较弱、角度较开张的主枝,可在主枝上部适宜的部位回缩,以恢复树体生长势。
四是对枝组的调整和处理。同侧大枝组要保持80 cm以上的间距,以留侧生、斜上生结果枝组为主。大枝组之间配备中、小枝组。株距小于2.5 m的,主枝上只配备中小枝组。
2007-2010年对金海湖镇土门村高光效树体结构建造后的大久保桃连续调查表明,树龄4年生的示范园667 m2总收入是对照的2.68倍,平均单果重增加20%,含糖量提高2个百分点。
3.2郁闭桃园的间伐
郁闭桃园间伐是对株行距为3 m×4 m、3 m×5 m和2 m×6 m的郁闭桃园进行隔株或隔行间伐。经过高光效树体结构建造与郁闭桃园间伐的树,667 m2骨干枝数量调整到110个以内。经过调查,桃园间伐后,一是地面透光率提高到30%以上;二是桃园株数减少,用工、浇水、肥料、农药等的投入大幅度减少;三是果实平均含糖量比间伐前增加了1.2%,果实着色率达到了90%以上,果个较未间伐前平均增大了72 g,精品果率大幅度提高。间伐后,虫果率从原来的10%下降到5%。
4高培垄覆黑地膜节水增甜栽培技术
在桃园内实施行内培垄、覆黑地膜、适时沟灌节水技术。方法为行内整成高于行间20 cm以上、1.5 m宽的树畦,畦面覆盖黑地膜,两侧挖灌排水沟,达到节水保墒,雨季排水、沥水、控水,解决夏季雨水集中、自然降水与桃树需水不协调、树体旺长、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等问题。
高培垄覆黑地膜节水增甜栽培技术不仅减少浇水2~3次,保墒效果也十分明显;覆黑地膜后,膜下不长草,免除草,省工省力。
5铺反光膜
铺反光膜技术适用于行距5 m以上、成熟期在7月20日以前的早熟桃和8月20日以后的晚熟桃。该技术能明显提高树冠中下部光照强度和温度,促进果面着色,增大果个15%~20%,提早成熟,增加鲜桃含糖量1%~2%。
2009年9月23日至10月15日和2010年7月,分别对晚熟桃艳丰1号、晚蜜、中华寿桃和早熟桃早凤王,进行了树下铺反光膜试验。经调查,铺反光膜后果实着色快而好;果实成熟早,可提早成熟3~7 d;果个增长快、个大,单果重增加50~100 g,产量增加;树冠中下部温度和光照明显加强,果园湿度低,烂果减少;667 m2效益增1 500元以上。
6土壤改良技术
在土肥管理上,根据平谷区桃园的土壤肥力水平,在9-10月施用发酵腐熟有机肥,667 m2施量4~5 m3,同时推广了果园生草技术。经调查,连续施用有机肥的桃园,桃果实硬度提高,果实含糖量提高1%~3%;裂核软果等生理病害明显减轻。
7桃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一是摸清了桃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控措施。平谷区桃园危险病害为细菌性黑斑病,主要病害为褐腐病、根霉软腐病、疮痂病、炭疽病;危险虫害为桃下毛瘿螨,主要虫害为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潜叶蛾、红颈天牛。摸清了桃园主要病虫害的具体发生规律和防治关键时期,研究出了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桃园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
二是重点研究、推广了锌铜石灰液。针对桃细菌性黑斑病,推广了以锌铜石灰液为主的核心防治技术,同时优化了锌铜石灰液配比,其配比为96%硫酸铜︰98%硫酸锌︰生石灰︰水=1︰4︰20︰1 500。
三是建立病虫测报点。在平谷区128个鲜桃生产专业村建立了病虫害测报点,根据测报
结果及时发布防治信息,以村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药剂和统一标准进行防治,即病虫害“三统一”联防联治机制。
实施综合防控技术以来,病虫害整体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危险病害细菌性黑斑病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褐腐病、根霉软腐病、疮痂病发生率比项目实施前降低了8个百分点,苹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潜叶蛾发生率比项目实施前降低了5个百分点,整体降低6个百分点;桃果商品果率有很大提高,实现了提质的目的,为果农增收奠定了基础。
鲜桃增甜提质集成技术在推广中创新性地建立了“区(果品办)-乡镇(农林办)-村(果树技术员)”三级一体的桃增甜提质集成技术推广模式:由区(果品办)协调乡镇做好技术成果的示范、培训、推广工作;乡镇(农林办)专人负责技术培训的组织工作;村(果树技术员)协助区、乡镇技术人员做好各项工作,同时作为技术应用、示范者,带动提升果农的技术水平。通过三级一体的技术推广模式,加强了对果农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了果农的栽培管理能力,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题。
鲜桃增甜提质集成技术自推广以来,鲜桃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土壤肥力不断提高,桃树生长环境明显改善;果农的增甜提质意识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果率由70%提高到90%,果实香味浓郁,含糖量提高1%~3%;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桃果农药残留。技术实施累计推广1万hm2,累计增收10.35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平谷区是北京市重要的果品基地,现有鲜桃1.5万hm2, 2012年产值达12.37亿元,占全市桃总产值的70%以上。平谷桃产业先后取得了“中国桃乡”“全国桃产业十强县”等多项荣誉,是果农的主要经济来源,鲜桃产业已成为平谷区乃至北京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甜度、风味浓、色泽艳、个大的精品桃果需求量日益增加,为实现平谷区鲜桃增甜提质增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进一步促进鲜桃产业升级,自2008年开始,平谷区果品办进行了鲜桃增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综合、优质、高效栽培管理集成技术,通过加强宣传、市场导向等措施,推动该集成技术在北京地区的推广与应用。
1高甜度优新品种的引进、筛选与推广
在现有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本市及外地优新品种,进行试验选优,筛选出适宜本地区栽植的甜度高、品质好的优新品种42个,分别为:①白桃品种,早玉、华玉、京玉、京艳、晚9号、春雪、神州红、大红桃、21世纪、艳丰1号、大东桃;②水蜜桃品种,京蜜、莱山蜜、早黄蜜、早红蜜、白凤、清水白桃、红清水、加纳岩、新川中岛、橙子蜜;③油桃品种,瑞光5号、瑞光18号、瑞光19号、瑞光22号、瑞光27号、瑞光28号、瑞光29号、中油4号、红珊瑚;④蟠桃品种,瑞蟠2号、瑞蟠3号、瑞蟠4号、瑞蟠5号、瑞蟠13号、瑞蟠14号、瑞蟠16号、瑞蟠18号、瑞蟠20号、瑞蟠21号、美国红蟠、早露蟠桃。
经过近几年的推广,新筛选出的优新品种栽植面积占到全区桃树面积的30%。
2疏芽、疏梢、疏果
疏芽、疏梢、疏果技术是推广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节省树体养分、改善枝梢间通风透光、提高果实品质及显著提高工效、节省成本等优点。该技术推广面积达0.7万hm2。
疏芽:疏芽即疏除部分花芽和叶芽。3月上旬至小蕾期,适当抹去果枝上的花芽和叶芽。2008年5月下旬调查早玉品种发现,疏芽后枝梢间通风透光得到明显改善;新梢平均长度20.1 cm,未疏芽桃园新梢平均长度25.2 cm;疏芽树坐果稳,果个整齐。
疏梢:在嫩梢未木质化时,疏去部分背上、背下和两侧的过密嫩梢,疏梢量在50%~60%。疏梢后,新梢数量减少30%,节省了大量养分,软果裂核减少了7~8个百分点。
疏果:疏果从谢花后两周开始,早熟品种疏果时可直接定果;中晚熟坐果率高的品种按定果量多留1倍果,坐果率低的品种多留1.5~2倍果。
3高光效树体结构建造与郁闭桃园间伐
桃园栽植密度大、树体主枝数量多,进入盛果期时易造成树体郁闭,影响叶片光合效能,导致桃果品质下降。根据桃树的需光特点,不同树形光照分布的差异,光照分布规律与枝叶数量、结果数量、果实产量品质的关系,制定桃高光效树体结构调整与郁闭桃园间伐技术措施。
3.1高光效树体结构的建造
高光效树体结构建造主要通过骨干枝调整和枝头处理措施,减少骨干枝数量,由多主枝变成2~3个主枝,在主枝上直接配置大中小结果枝组,合理配置结果枝数量,实现桃园高光效树体结构。
首先确定合适的骨干枝数量。通过2~3年的调整,最终每株保留2~3个永久主枝。先疏除直立的、重叠的、严重影响光照的骨干枝,再疏除病弱的和过低的骨干枝。
其次是对主枝的回缩换头。对过高的主枝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2)1(3 m以上),如果树体上部具有粗度达到着生处主枝粗度1/3、长果枝数量10个以上的枝组(背下或两侧均可),即在这个枝组处落头;如果树体中部具有粗度达到着生处主枝粗度1/3、长果枝数量25个以上的侧枝,也可在这个侧枝处落头。如果两个条件都具备,一次性落到树体中部的侧枝处。
三是弱树主枝延长头的处理。对树体高、生长势较弱、角度较开张的主枝,可在主枝上部适宜的部位回缩,以恢复树体生长势。
四是对枝组的调整和处理。同侧大枝组要保持80 cm以上的间距,以留侧生、斜上生结果枝组为主。大枝组之间配备中、小枝组。株距小于2.5 m的,主枝上只配备中小枝组。
2007-2010年对金海湖镇土门村高光效树体结构建造后的大久保桃连续调查表明,树龄4年生的示范园667 m2总收入是对照的2.68倍,平均单果重增加20%,含糖量提高2个百分点。
3.2郁闭桃园的间伐
郁闭桃园间伐是对株行距为3 m×4 m、3 m×5 m和2 m×6 m的郁闭桃园进行隔株或隔行间伐。经过高光效树体结构建造与郁闭桃园间伐的树,667 m2骨干枝数量调整到110个以内。经过调查,桃园间伐后,一是地面透光率提高到30%以上;二是桃园株数减少,用工、浇水、肥料、农药等的投入大幅度减少;三是果实平均含糖量比间伐前增加了1.2%,果实着色率达到了90%以上,果个较未间伐前平均增大了72 g,精品果率大幅度提高。间伐后,虫果率从原来的10%下降到5%。
4高培垄覆黑地膜节水增甜栽培技术
在桃园内实施行内培垄、覆黑地膜、适时沟灌节水技术。方法为行内整成高于行间20 cm以上、1.5 m宽的树畦,畦面覆盖黑地膜,两侧挖灌排水沟,达到节水保墒,雨季排水、沥水、控水,解决夏季雨水集中、自然降水与桃树需水不协调、树体旺长、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等问题。
高培垄覆黑地膜节水增甜栽培技术不仅减少浇水2~3次,保墒效果也十分明显;覆黑地膜后,膜下不长草,免除草,省工省力。
5铺反光膜
铺反光膜技术适用于行距5 m以上、成熟期在7月20日以前的早熟桃和8月20日以后的晚熟桃。该技术能明显提高树冠中下部光照强度和温度,促进果面着色,增大果个15%~20%,提早成熟,增加鲜桃含糖量1%~2%。
2009年9月23日至10月15日和2010年7月,分别对晚熟桃艳丰1号、晚蜜、中华寿桃和早熟桃早凤王,进行了树下铺反光膜试验。经调查,铺反光膜后果实着色快而好;果实成熟早,可提早成熟3~7 d;果个增长快、个大,单果重增加50~100 g,产量增加;树冠中下部温度和光照明显加强,果园湿度低,烂果减少;667 m2效益增1 500元以上。
6土壤改良技术
在土肥管理上,根据平谷区桃园的土壤肥力水平,在9-10月施用发酵腐熟有机肥,667 m2施量4~5 m3,同时推广了果园生草技术。经调查,连续施用有机肥的桃园,桃果实硬度提高,果实含糖量提高1%~3%;裂核软果等生理病害明显减轻。
7桃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一是摸清了桃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控措施。平谷区桃园危险病害为细菌性黑斑病,主要病害为褐腐病、根霉软腐病、疮痂病、炭疽病;危险虫害为桃下毛瘿螨,主要虫害为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潜叶蛾、红颈天牛。摸清了桃园主要病虫害的具体发生规律和防治关键时期,研究出了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桃园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
二是重点研究、推广了锌铜石灰液。针对桃细菌性黑斑病,推广了以锌铜石灰液为主的核心防治技术,同时优化了锌铜石灰液配比,其配比为96%硫酸铜︰98%硫酸锌︰生石灰︰水=1︰4︰20︰1 500。
三是建立病虫测报点。在平谷区128个鲜桃生产专业村建立了病虫害测报点,根据测报
结果及时发布防治信息,以村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药剂和统一标准进行防治,即病虫害“三统一”联防联治机制。
实施综合防控技术以来,病虫害整体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危险病害细菌性黑斑病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褐腐病、根霉软腐病、疮痂病发生率比项目实施前降低了8个百分点,苹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潜叶蛾发生率比项目实施前降低了5个百分点,整体降低6个百分点;桃果商品果率有很大提高,实现了提质的目的,为果农增收奠定了基础。
鲜桃增甜提质集成技术在推广中创新性地建立了“区(果品办)-乡镇(农林办)-村(果树技术员)”三级一体的桃增甜提质集成技术推广模式:由区(果品办)协调乡镇做好技术成果的示范、培训、推广工作;乡镇(农林办)专人负责技术培训的组织工作;村(果树技术员)协助区、乡镇技术人员做好各项工作,同时作为技术应用、示范者,带动提升果农的技术水平。通过三级一体的技术推广模式,加强了对果农的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了果农的栽培管理能力,解决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题。
鲜桃增甜提质集成技术自推广以来,鲜桃品种结构得到优化,土壤肥力不断提高,桃树生长环境明显改善;果农的增甜提质意识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果率由70%提高到90%,果实香味浓郁,含糖量提高1%~3%;同时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桃果农药残留。技术实施累计推广1万hm2,累计增收10.35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