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因素的探讨
张栋+李云岗+楚遵锋+徐淑华
摘要:猪瘟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危害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文章分析了当前规模化猪场猪瘟的流行病学和发病特点,探讨了猪瘟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猪瘟;流行病学;发病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37-02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以高热、出血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流行广泛,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危害我国乃至世界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近年来我国猪瘟的流行和发展呈现新的变化,呈散发流行且有上升趋势,临床表现趋于非典型化,常发生迟发型、温和型猪瘟及带毒母猪综合征,这使得规模化猪场猪瘟的防治变得更为复杂艰难。
1 流行病学和发病特点
各年龄、品种、性别、季节的猪均易发病死亡。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及排泄物。消化道和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多呈非典型发生,可呈散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临床症状缓和,病变不典型。该病可经垂直传播。妊娠母猪的免疫力不足,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带毒,导致胎儿带毒,分娩后仔猪不发病,断奶后发病;母猪感染无免疫性,毒力不是特别强,常引起死胎、木乃伊胎、弱胎。
近几年来,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1.1 流行呈散发性
当前猪瘟的流行形势从频繁发生的大流行性转为地区性、散发性流行。
1.2 发病表现温和
在发病特点上,既有高死亡率的急性、典型猪瘟,又有持续感染的温和型、非典型猪瘟,以及无名高热或隐性猪瘟。
1.3 带毒母猪综合征和持续性感染
临床上主要以母猪带毒综合征,新生仔猪免疫耐受和隐形持续性感染为主,免疫猪群在外界应激诱因(运输、去势、防疫等)和其他病原感染(PRRS、PRV、PCV)也出现猪瘟症状。
1.4 发病年龄偏小
仔猪发病急,病死率高,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较为多见。成年猪发病较轻或耐过(隐性带毒),病理变化不明显,可进行实验室检测确诊。
1.5 混合感染现象比较普遍
猪瘟和其他疾病并发、继发、混合感染普遍,加上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的干扰,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难度。
2 发病因素
2.1 饲养管理方面
2.1.1 猪场的整体管理 一个好的猪场关键在于好的管理,好的饲养管理也是降低疾病的重要因素。在笔者接触的一些猪场中,管理不完善、人员不到位、生产不规范的猪场,其发病率相对来说比较高。
2.1.2 猪群的饲料和饲养 饲料要多样合理,保证营养全面,才能满足猪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不同的生理阶段,甚至不同健康情况和不同季节的营养需要,才能提高猪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现在猪饲料的种类比较多(全价料、配合料、青饲料、浓缩料等),但是好多养殖户忽视猪群饲料营养的全面和不同类型日粮的选择,只使用一种类型饲料,导致猪群饲料单一化、营养成分不全面,抗病能力下降。
2.1.3 猪舍的环境卫生 猪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机体抵抗力增强,可减少疾病的发生率。不良的环境和应激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白痢、呼吸系统疾病、寄生虫病等病发生的先决条件。从临床诊疗来看,猪场环境卫生差,消毒不及时,清粪跟不上,圈舍气味大,苍蝇蚊子满场飞,这些问题都是猪场病毒病和细菌病诱发的因素。
2.1.4 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是整个猪场生产的重要基础。母猪养殖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猪场的生产和经济。母猪的防疫、配种、怀孕、产仔、哺乳等环节都是养殖场应重视的问题,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极可能导致猪场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再者,母猪的营养过高或过低,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生物素和微量元素等,使母猪过肥或过瘦,导致母猪不发情或发情迟缓。部分猪场的饲养员缺乏对母猪饲养管理的关注度,导致母猪处于亚临床感染状态。
2.1.5 哺乳猪、断奶仔猪、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目前哺乳猪和断奶仔猪的发病率比较高,常见疾病有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腹泻等疾病。因此,要切实加强哺乳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和防疫工作,提高猪的抗病力和免疫力。
2.2 疫苗和预防方面
2.2.1 猪瘟疫苗的种类选择、质量和免疫操作对猪瘟抗体的影响 目前,我国生产猪瘟疫苗的厂家有几十家,而不少厂家有不同种类的猪瘟疫苗 (细胞苗、脾淋苗、高效苗、浓缩苗等)。疫苗市场上,猪瘟疫苗可以说是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如何选择疫苗也是让养殖户比较头疼的问题。其次,疫苗的运输、保存等环节也是影响疫苗质量的因素。同时,养殖户在猪防疫的时候,免疫操作不当、针头未消毒等也会对猪瘟抗体产生影响。
2.2.2 猪瘟疫苗中BVDV的问题 由于猪瘟牛睾丸细胞苗的生产需要使用牛睾丸和小牛血清,而牛病毒性腹泻(BVDV)在牛群中的感染率较高,虽然可以采取检测手段降低BVDV污染的可能,但要完全排除BVDV的污染是不可能的。
2.2.3 母猪群的免疫状况及仔猪的免疫程序 由于新生仔猪需要从母猪获得母源抗体,而仔猪接种时残存的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对仔猪的免疫应答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猪群中还存在有猪瘟野毒的话,任何一个时间点对仔猪进行首免均是不合适的,应该根据仔猪群抗体水平高低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时机进行首免。
2.2.4 免疫抑制病的感染对猪瘟抗体的干扰 在实验条件下已经发现蓝耳病毒的感染可严重影响猪只对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当猪群中蓝耳病毒感染活跃时,猪群的猪瘟免疫水平会参差不齐。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加强猪场饲养管理
猪场要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及时清粪,做好猪舍环境卫生工作,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定期消毒,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防止疫病的扩大传播。
3.2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猪场要坚持采用“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同时要避免不同日龄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混群饲养,以减少交叉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的发生。
3.3 做好免疫程序,加强疫病监测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猪场预防疾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同时要加强对猪瘟抗原抗体的监测,以了解猪瘟群体的免疫水平高低和抗体水平的整齐度,进而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辅助诊断。检出CSFV阳性猪(带猪瘟病毒猪)立即淘汰,清圈消毒,防止带毒传播。
3.4 保健预防性投药
有选择性地使用对免疫有促进作用的药物或添加剂(黄芪多糖粉剂、荆防败毒散等),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3.5 猪场疫病净化
加强以种公、母猪及后备种猪为主的净化措施,及时淘汰带毒种猪,铲除持续感染的根源,建立健康种群,繁育健康后代。
3.6 疾病要早发现,早防治
加强对其他疫病的协同防治,如确诊有其他疫病存在,则还需同时采取其他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3.7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建立兽医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严格控制传染源病死猪及产出的死胎、胎衣等,应深埋做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