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笔墨美探究
刘俊梅
摘 要: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特色的重要部分,它已成为整个中国画的代名词。笔墨是中国画发展的最核心焦点。从中国画笔墨线之美、中国画笔墨结构美、中国画笔墨风格美三个方面来阐述,讲述中国画笔墨的继承与创新,并进一步研究笔墨美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国画;笔墨;线;结构;风格
国画作为中国的艺术瑰宝,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生动的文化背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不同于西画的体面和色彩的交织,中国画是由水墨点染而成,自然地显出笔墨之美,这同时也是中国画的要旨所在。
一、中国画笔墨认识
笔墨一词的含义颇多。毛笔和墨都是中国画的绘制工具,这就决定了中国画鲜明的民族性和艺术性。中国画以其独特的形式阐释着遗世独立的风韵。由此可见,笔墨不再仅仅局限于笔和墨的表面字义之中,既是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的名称,同时也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法,是语言,也是表现力。
中国画用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用墨通常指烘、染、破、泼、积等。用笔塑造形象,用墨表达神韵,因此必须注意笔墨的和谐,只有笔墨相映生辉,才能达到艺术高度的气韵生动。潘天寿先生说:“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他此言准确地表达了笔墨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中国画的笔墨美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核心和灵魂,以其鲜明的特性赋予了中国画有别于西画的神韵和意境,呈现出独特的意境美。笔墨在表现上有着强劲的张力,笔痕的律动和墨色的融合中,渗透着东方哲学观念和独特的审美取向。这是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中国画的笔墨美:一笔墨线之美,二笔墨结构之美,三笔墨风格之美。
(一)笔墨线之美
笔墨线的灵动美。宗白华先生曾说:“西画的渊源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所以它注重明暗光影的写实手法,以团块造型方式见著。而中国画的渊源则可在商周钟鼎彝器盘鉴的花纹图案及汉代壁画中求之,所以它追求线纹流动之美。它往往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以各式的线纹的描法表现各种性格与生命姿态,摄取万物的骨相与气韵。”中国画是擅长以线来传神的,一条条看似简单的线,通过笔的运行以及墨色的变化,来表现物象,以线造型,以形传神,是笔墨赋予了线条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比如齐白石在其写意花鸟画《荷花蜻蜓》中,他用一点加一条小小的波浪线就可以表现出活泼灵动的蝌蚪形象,几条长的波浪线就是吹皱的池塘,可谓妙趣横生。
笔墨线的力度美。无论是中国的绘画还是书法,都讲究力度。南齐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了“骨法用笔”。所谓“骨法用笔”就对线条提出了要求,必须要有骨力、骨气。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因此,线条要讲究起笔、运笔和收笔,一画下去,起笔要慢,行笔略快,收笔再慢。要求一波三折,一画三转,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这就为简单的线条赋予了抒情的写意性,而不再是机械地装饰。纵观黄宾虹先生的山水画,笔墨极富力感,笔笔着线,力透纸背,笔力雄厚。黄宾虹先生还用五个字总结出了中国画线条的力度美,即“平、圆、留、重、变”。锥划沙为平,屋漏痕为留,折钗股为圆,高山坠石为重,最忌浮滑,轻率。
笔墨线的程式美。线条不仅具有塑形的功能,还要表现出不同物象的特质。中国画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总结了一套绘画程式,这对于规范和传承其绘画体系有着很大的帮助。比如目前流传的山石各种皴法、人物勾线“十八描”、花鸟画中各种画法等都是程式的体现。山水画中要用不同的皴法来展现山石的肌理,体现出不同地质的不同质感。披麻皴就带着一种轻松圆滑的感觉,斧劈皴则容易给人坚硬挺拔的感觉;折带皴是表现水成岩经地壳运动后层叠堆积的效果,荷叶皴则表现的是土丘被雨水冲刷后留下的痕迹。中国画在岁月的长河中已经有了很深的积淀,形成了一定的绘画程式,这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也是艺术技法的升华。正确合理地运用笔墨线的程式美,在传情达意上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笔墨结构之美
中国画以线塑形,以形传神,所以在笔墨线条的美感之外,还要追求结构之美,将各种笔墨形式进行排列组合。这种笔墨形式需要点、线、块以及浓、淡、干、湿的变化来完成,从而形成一种和谐、有节奏的画面美。中国画的笔墨结构深深地印烙着画家们强烈的个性特征及审美理想。笔墨结构的和谐美。清张式在《画谭》中说:“万语千言,不外乎用笔、用墨、用水,六字尽矣。”笔法以勾线为主,它包含皴和点;墨法和水法主要以破墨、破色、破水、积墨、积色、拨墨、拨色、拨水、烘染等方法为主。中国画就是将画家的主观情感倾注在笔、墨、水不同程度的融合中,浓淡变幻莫测,达到主观与意境的巧妙结合。齐白石画虾时,画一焦墨的长点于将干未干的淡墨虾体上,然后自然风干,从而形成虾子晶莹剔透的自然之美,可谓点睛之笔。
笔墨结构的内涵美。笔墨结构不仅体现了和谐美感,还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也是画家个人精神境界的反映,正所谓“画品即人品”。张彦远曾提倡书画应该“发之于情思,契之绡楮”。宋末遗民郑思肖,他的名字思肖暗含思念赵王朝的意思,而且他的一幅《墨兰图》,所画兰花不着土壤,以兰花自比,暗示江山易主,亡国遗民,好似无土可依附的兰花。由此可见,他是以画言志,在一幅小小的画间,寄托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并暗示对故国的忠贞,品质如兰,矢志不渝。清代郑板桥蔑视权贵,从不肯卖画给达官显贵。郑板桥擅长用六分半书画竹,所画的竹子清瘦疏朗,有凌云之气。他曾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跟他对竹子的情感离不开,他认为竹子孤傲、虚心、有节,正是他自己品格的写照,所以才能胸有成竹,妙笔生花。
笔墨结构的空间美。中国画跟书法一样,都是在二维空间完成的,组成富有生命情境和视觉张力的空间意境。画家在一張小小的纸上要容纳下广阔的天地和所要展示的意境神韵,不进行空间的布局谋篇是不行的。中国画中比较注重的有“以大观小、以小观大”的理念。因为在画面中塑造的不仅是一个视觉空间,更是由视觉空间引起的想象空间,给人无限遐想,从而阐释艺术的灵动性。比如宋代吴炳的扇面画《出水芙蓉图》中,只有一花一叶,一朵盛开的粉色荷花占据了整个空间,陪衬着几片碧绿的荷叶。这种丰满的构图法,更加直观震撼,整幅图以边角之景反映了荷塘全景,给人无限遐想,细细想来,整个荷塘必然是“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景象。可见,此画深得“以小见大”之妙。
(三)笔墨风格之美
古语云“诗以言志”,确实,画也能言志,不同画作中的笔墨无不彰显着画家独特的个性。画家将自己的人生际遇、时代背景、人品胸怀以及兴趣爱好,画成一笔一墨,在画纸上挥毫泼墨,尽情书写。所以品味笔墨,也是对画作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细微之处,认识画中的形象;从精彩之处,了解画中的灵魂所在。
笔墨时代风格。在漫长的中国画发展历史中,产生了不同的画风,烙上了鲜明的时代风格,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东晋时候,顾恺之开创了“游丝描”。《洛神赋》一画,线条细腻柔美,精妙动人。这一时期的绘画,一反汉代的古朴文化,更加注重潇洒的形式美,画风飘逸。魏晋时期超然物外的脱俗之感,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是逃避世俗的无奈之举,只能寄情琴棋书画。初唐的阎立本,用笔遒劲,《历代帝王图卷》气势磅礴。后来的吴道子发展为有轻重虚按的莼菜描,《送子天王图》线描豪迈奔放,变化丰富,错落有致。不同时代,由于技法、审美、材质、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画呈现出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笔墨的时代性。
笔墨地域风格。潘天寿先生在浙江美院的中国画讲座中说:“艺术这个东西是要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域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来,那就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当然,艺术的大原则还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艺术家的表现又有不同。”可见,地域色彩浓厚也是艺术的一大要求。宋朝时期的画作地域色彩远超前代,尤其是《清明上河图》一画,是其中的佼佼者,取材自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地域不同也会引发技法的差异。北方天气干燥,山峦高大挺拔,棱角分明,因此多使用披麻皴、解素皴、劈斧皴等手法来变现。地域不同,自然环境、风俗人情和审美观念不同,自然会出现画风和画法的区别。这也是中国画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所在。
笔墨个人风格。画家的人生际遇、脾气性格、兴趣爱好等因素都会在画作中得到体现,并因为浓郁的个人特色而独树一帜,在画坛上赢得一席之地。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八怪”就是如此。当时画坛死气沉沉,缺乏生气,扬州八怪的出现打破了当时的萎靡不振,他们标新立异,以风格各异的画风丰富了民族美学。汪士慎工花卉,清妙多姿;李复堂擅长花卉竹石松柏,挥洒自如;黄慎豪放;金农的笔法古拙淳朴;高翔笔法秀雅;郑燮擅竹梅,清劲孤傲;李方膺笔法雄强;罗两峰笔法诡异。画家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艺术创新,追求笔墨风格,不仅给自己贴上了艺术标签,也给画坛带来了不同的画风。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中国画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笔墨在中国画里的重要性。笔墨是随着中国画的产生而产生的,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思维、哲学理论和价值观,历经千年,几经朝代更替,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技法,或者是一种判断标准。因此,中国画有着独特的东方神韵,展现着有别于西画的笔墨美。中国画展现的笔墨线条美、笔墨结构美和笔墨风格美,背后凝结的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王宏建.藝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张立辰.中国水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安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