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发展的初探
张信芳 尚烨娜 赵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在物质上基本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就,而否定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而这项矛盾在“三农”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要障碍。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缓慢、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農民增收困难的问题。
神池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农牧交错区,辖3镇7乡1个居民办事处,251个自然村,241个行政村,是山西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山西省21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建制村规模较小,平均每村不到200人,其中500人以上的村庄仅有31个,占全部村庄的12.86%;200人以下建制村就占到建制村的41.6%。全县总人口10.89万人,其中有农村人口7.9万。耕地面积9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1.5亩。
自十九大以来,神池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要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但是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却面临着却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程度低、人才短缺等难题,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主要障碍
1、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
近年来,神池县着眼民生改善,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因为各级政府下拨的财政资金有限,使得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得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使其它方面的工作难以进行,管理服务也难以展开。
2、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91万亩,受自然地理环境及农民思想认识因素影响,大量的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利用率低。靠分户经营的市场主体既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加上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实用人才短缺
由于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年轻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因此年老体弱或多病者成为农村务农的主力军,这就使得农民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并且农村空心化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实际可用的人才短缺,神池县乡村实用人才仅占村民总数的2.8%,比例偏低,总量不足,且存在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现象。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各行业人才的分布严重不平衡,一些技能型的人才也非常缺乏,农村的服务人员如会计、经纪人的数量也不够充足。
4、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同时乡村基层干部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重视程度不深,农民集中注意力在生活的维持上而且素质整体较低,一方面是农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较少,另一方面干部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不够,从而形成农村的文体活动开展得较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精神生活较少的局面,这也养成了在农闲时农民沉迷于喝酒、赌博等不好的生活习惯。
5、农村的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自身能力、执政水平、工作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新任务、新形势的问题。农民党员大部分都存在受教育程度不够高、科技素质较低、致富能力较差、年纪较高的“三低一高”现象。有的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发挥得不好。缺少村级可补充的人才,村干部队伍难以为继。村级经济缺乏发展动力,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村203个,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只有53个,有38个村子停留在集体经济空壳状态。
二、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人才短缺造成乡村振兴缺乏动力,一方面缺乏先进的技术人才的支持,另一方面缺少能够为农村作出合理规划和发展方向的战略型人才。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得农村生产的效率较低,增收的困难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环境的恶化使得农村发展的环境更为艰巨,人才的供给出现了严重不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可能无法实现。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增大支农资金的比重,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水利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可以为农民土地的增收提供自然条件的保证。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健全重大疾病和救助办法、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力度以及引进医疗人才,同时加强以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等为主的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农村的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多媒体、音乐、美术等有关的教学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培育质量。保护原有的传统村落,发扬乡村文化,打造宜人环境,实现神池县农村经济、社会、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谋划村庄布局调整,从有利于脱贫致富,有利于促进经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统筹安排移民计划,协力推进村庄布局调整。
2、扶持高效农业,提高农村经营水平
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现代高效农业,培育一大批生产大户和农业企业。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激励和支持合作社发展的社会环境。重视农村合作社的带头人培养,同时,要促进规模化生产和订单农业的发展,也要培育一些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除此之外,加强农村经营水平,农民可以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将加工销售环节产生的收益分配给农民,使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使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真正实现农民“土地租金收一点,股权分红分一点,优先在企业就业挣一点”,这也有利于有效地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能力。
3、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实施人才振兴战略
人才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更好实现的关键要素,乡村要振兴,就要打造一批懂经营、有眼光、会技术的人才队伍。一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乡村教师、退伍军人、农村经商人员以及退休干部培养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鼓励大村、先进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小村、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实行跨村任职。二是提高报酬水平引进各类专业人才组成一支适合农村发展的人才队伍。三是充分发掘、培养农村现有人才。制订一些详尽的政策办法来吸引退伍老战士、在外工作的大学生、退休机关干部、成功本土企业家等回乡发展产业,特别是要重视农村干部的培养,建设出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对农民有感情的优秀人才。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程度
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势必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要注重新农村的硬件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村容村貌是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要做到村容整洁,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统一规划布局,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二是要加大农村基层文化教育的投入。完善图书报刊阅览场所建设,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文化熏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快乡、村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多开展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农民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净化思想,受到教育。同时,结合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八道四治四建”专项行动、“文明乡村”“神池好人”评选活动等,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多种手段加大创建活动的声势,调动村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使村民在搞好家庭卫生中受到激励、在敬老护幼中得到实惠,在邻里互助中获得幸福,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5、拓宽融资渠道,确保财政投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确保足够的财政支撑。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应大幅度将政府下拨的财政投入“三农”。根据农民强烈要求之处、需求最迫切之处来切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医疗卫生、文体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弥合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不断加大乡村经济振兴的扶持力度,强化乡村经济的造血功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美化乡村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优化投资环境,保护好农民权益,搭建好桥梁和舞台,鼓励更多的能人志士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上来,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流入乡村振兴。年内要协同金融办和境内各大银行,依托神池县扶贫平台,配合县政府组建农业投融资担保公司,为全县乡村振兴提供融资担保,让财政投入成为“撬动杆”和“吸铁石”,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流向乡村,让用之于农业农村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6、拓宽增收渠道,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是要推动产业兴旺。在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下,努力创新农业的经营方式,大力推广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村各项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利用神池县地广人稀的特点,逐步探求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的路子,嘗试使用反租、倒包、流转等模式,使用集中连片、土地管理、农业综合开发来对土地进行整治,新增土地收归村集体所有,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实行股份合作,让农民变股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通过进一步明晰产权、加强林权权益保护和合同规范化管理,稳定集体林地承包关系,健全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将商品林经营权放活,大力通过以择伐、渐伐的方式促进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培育大径级材,促进林地的产出。三是逐步探索新型林业经营机制。确保农民对林地的承包权和收益权不受侵犯,加大林业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并发挥规模经营的效益,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接下来应该抓牢新时代下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作为指导,加快振兴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要方向,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
(作者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农业委员会信息中心;030006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030006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