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矛盾观与中国传统矛盾观的观点异同及对现代的启示

    张晓亮

    【摘? ?要】 马克思哲学中矛盾观及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主体框架与内容。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中也有关于矛盾的观点与论述。了解两者关于矛盾的主要观点及其相互关联与不同之处,探讨它们对于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与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启示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arx's Philosophy of Contradiction and the View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ntradic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Modern

    Zhang Xiaoliang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ontradiction and the law of contradiction in Marxist philosophy are the essence and core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which constitute the subject framework and content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ere are also some views and discourses on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 our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ain viewpoints on contradictions and their inter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and to explore their enlightenment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n China.

    [Keywords] Marx's philosophy;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contradiction view; enlightenment

    馬克思哲学中基于核心地位的理论是对于矛盾观点的分析与论证,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与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1?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异同

    马克思哲学矛盾观与中国传统矛盾观都通过自身认识、思考与实践给出了自己关于矛盾发展变化的理论。它们具有共通与相似之处,同时由于思考、研究方法的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1.1?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相同之处

    1.1.1辩证的思维方法? 两者都坚持以辩证思想来分析、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都坚持以辩证思维来分析、解释矛盾。无论是马克思哲学矛盾观还是中国传统矛盾观,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都是通过对事物及其变化发展的观察、分析、总结来揭示其中的规律与科学研究方法。都注重从实际出发,从实例来论证。

    1.1.2共同的人文关怀? 两者都以人类发展命运、以世界和谐、国家与社会统一为思考出发点,通过辩证的思考与研究,给出解决不和谐因素的思维与实践方法。都追求“趋利避害”的最终结果。都是以人类命运发展,以为使人自由、幸福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包含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和谐统一的积极渴望。

    1.1.3以解决普遍的现实问题为动力? 无论马克思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都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实际面临的问题,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探索符合实际的方法。两者的思考研究都未脱离面实际状况,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避免了历史虚无主义与空想主义。都以解决普遍的现实问题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正确的思维方法。

    1.2?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差异

    马克思哲学矛盾观与中国传统矛盾观基于解决实际问题,怀着对人类的关怀而进行辩证思考,都具有伟大光辉。但由于所处时代及面对实际情况不同,两者也不可避免具有某些差异性。

    1.2.1实证与朴素的差异? 由于面对的实际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两者有不同之处。其中,中国传统哲学在研究矛盾问题时具有朴素特点。举例论证时多由寓言、传说等类朴素事例来论证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可避免带有模糊的神秘色彩。并且相关思想都是零碎的,没有形成体系来指出矛盾某一方面的特性,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中的不足之处。

    1.2.2研究侧重点与感情色彩的不同? 马克思哲学矛盾观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实际,研究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与条件。指出人类社会所应该面对与解决的实际紧迫问题。而且在矛盾斗争性方面指出,由于面临的问题紧迫重大,要解决问题必须采用激烈的斗争方式,尤其是社会革命与人类自身革命。相比较中国传统哲学观则显得激烈与感情色彩浓厚。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以追求和谐共生为目的来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强调以调和的方式来实现矛盾的解决,避免激进的社会革命。

    2?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现代启示

    马克思哲学矛盾观与中国传统矛盾观都是科学辩证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坚持两者思想的正确性,将两者的先进之处进行探索融合,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也注重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正确、伟大观点相融合,更好的为中国发展与全人类发展提供指导与服务。

    2.1? 和谐共处,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中最主要的觀点是实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大同等美好愿景。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对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启示。启示我们注重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和谐共处,争取不同民族和国家和平共处,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2? 梳理国内、国际主次矛盾,促进中国及世界发展

    同具体事物的发展要梳理、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解决主要矛盾中一样,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也要梳理,认清所面对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积极着手解决好主要矛盾,以主要矛盾的解决来促成次要矛盾的伴生解决,促进中国及世界的飞越发展。

    2.2.1解决好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而总结的新社会主要矛盾。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就是根据所面对的社会主要矛盾与实际,积极探索发展路径,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完善社会保障与民生保障,努力达成广大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并且努力使中国的伟大发展成果共享于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

    2.2.2坚持自身发展为本,并积极对外开放? 一个国家的发展,根本的还是要重视内因,重视自身的努力,中国发展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积极的依靠自己努力,靠全国人民共同奋斗,自力更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才取得了如今辉煌的发展成果。

    但是,在重视内因作用,通过自身发展努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因的重要作用,忽视借助国际有利条件发展的作用。我国一贯坚持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借助国际有利发展条件。这是我国取得傲人辉煌成绩的重要政策经验,也是对内外因矛盾哲学原理的根本遵循。

    2.2.3理清国际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类福祉? 同国内发展存在的社会主要矛盾类似,国际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各国发展不平衡、合作交流不充分与全人类和平、幸福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的不同与个别国家之间发展竞争的矛盾。

    和平发展是各个国家及全人类共同的愿望与期盼。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国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现壮而选择的发展道路。它们之间没有天然的不容性与根本的对立性。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形成的文明发展结果,都对人类的发展进行制度的规范与指导,是相互依存,互鉴互享的关系。个别国家之间的发展竞争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竞争的一部分,是其有机的构成,不应成为国际发展的主要矛盾。

    世界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大国要“勇立时代浪头”应该以实现全人类福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为己任,开展广泛、充分的合作与交流,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摒弃狭隘的国家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幸福而努力。为消除人类饥饿、贫困、疾病、发展不公平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长根,刘 腾.国家是阶级权力关系的缩影——尼克斯·普兰查斯政治哲学核心假设之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16(7).

    [2] 张云飞.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