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弹拨乐器箜篌艺术特征初探

胡敏
摘要: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最初称为“空篌”或“坎篌”。自西域传入中原,有宽广的音域,音色温婉优美,干净清澈,表现力很强。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
关键词:箜篌 乐器形制 乐器制作工艺 箜篌艺术作品
箜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最初称为“空篌”或“坎篌”。自西域传入中原,有宽广的音域,音色温婉优美,干净清澈,表现力很强。它有三种形制卧箜篌、竖箜篌与凤首箜篌。唐杜佑在《通典》中卷144《乐四》中说:“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杜佑又在《通典》说:“汉武帝让乐人侯调制作……今按其形,比较像瑟但比较小,有七根弦,像琵琶一样弹奏。”这种卧箜篌属于琴、瑟的类别。而凤首箜篌从印度传入,以凤首为装饰琴头而得名。在盛唐期间,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高速,各种形制的箜篌的表现力及弹奏技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频繁交流,日本、朝鲜等邻国就传入了中国古代的箜篌,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有两架唐时期乐器箜篌的残品至今还被精心的保存着。现在,这件历史悠久的古老的弹拨乐器,由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改进与演变,慢慢的消失了。人们只能在石窟壁画中如敦煌壁画和一些浮雕上看到以前箜篌乐器的图样。但是,终究不会改变它在音乐艺术生活之中的地位。
一、乐器的形制
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音色清澈动听,表现力十分丰富。
(一)卧箜篌
与古筝、琵琶、古琴相似。隶属品柱的弹拨乐器。在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对箜篌的记载:“(武帝)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开始用于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琴瑟自此始。”这种卧箜篌属于琴、瑟之类。是品柱一类的弹拨箜篌乐器。唐代诗人杜佑的著作《通典》记载:“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弹拨之如琵琶也。”这就是琴。瑟类的卧箜篌。宋之后逐渐失传,后被琴瑟等乐器代替,在朝鲜和日本等地流传、改进,成为今天的玄琴和百济琴。
(二)竖箜篌
是古老的弹拨乐器——竖琴的一种。最早由西域传入我国,可追溯到古巴比伦、希腊、埃及等音乐中一种名为竖琴的乐器。在隋唐时期十分盛行并用在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高丽乐等诸乐之中。
这件弹竖箜篌女乐涌与1998年在朝阳市西上台唐墓出土。高16.8、宽11厘米。陶制,上施有彩绘。女涌双腿向右盘坐,头梳单刀髻,头略向左偏,面庞圆润,面貌清秀,上身穿低腰圆领窄袖衣,下身穿红色长褶裙,裙摆曳地,身前放着一竖箜篌,目视琴弦,神情专注,双手作弹奏状。这件弹竖箜篌女涌造型完整,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是研究唐代乐器的实物资料,同时也真实的再现了唐代中西文化的交流。
李寿墓立箜篌图 李寿墓立箜篌图
(三)凤首箜篌
其形制与竖箜篌十分相似,晋曹毗《箜篌赋》对箜篌的描述为“箜篌有凤的形状和龙的身体造型,在箜篌上大多用金彩、绿藻绘制各种花卉纹路,造型优美窈窕”。从中可以知道当时凤首箜篌的琴头就是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的。它的造型富有民族特色,又有丰富的音色。凤首箜篌在隋唐两代用于天竺乐、骠国乐和高丽乐中。民间较少流传。《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后其国的国王的儿子为沙门来游玩,又将其音带入。”在唐代中期,凤首箜篌又从缅甸传入中原当时骠国王太子舒难陀曾经率领了大约三十多名艺术家、音乐家,经过南诏来到唐都长安给唐德宗李适进献骠国(今缅甸)的音乐、歌舞,他们随行带来了约22件各种类型的乐器,其中就有两件凤首箜篌。这是项有绦轸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
二、乐器的制作工艺
竖箜篌:有两大类型,弓形箜篌与角形箜篌。
弓形箜篌,有一个长长的弓形梁,在弓形梁的下端部位上,有一个共鸣箱,蒙以皮膜,连接到与皮膜接触的木马子上,每一根弦的另一端与弓形梁上的调音钮相连。琴弦的数目比较少,大约少于十根。
角形箜篌,其部件有一个长而大的共鸣箱,上面覆盖着一个薄薄的共鸣板,沿着共鸣板垂直的中心线胶合了一个狭长的骨架,上面有一个小孔,琴弦穿过小孔打结。弦的另一端是调音装置,通常是一个套在琴杆上的圆圈,每根弦分别系在一个圆圈上。人民转动圆圈来调节弦的松紧,但将近一千年结束时,琴栓也成为调弦的装置。它近似小提琴上的弦轴。
三、艺术作品赏析
唐代大诗人李贺的诗作《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黄。女娲炼石补天外,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首诗的第一句“吴丝蜀桐张高秋”就说明了制作箜篌的材质与构造,其中“吴丝蜀桐”就是箜篌材质是由四川的梧桐木制成,在唐代箜篌大多用梧桐木制成,也有杉木等。诗中“空山与江娥”相配是说箜篌的音色亦实亦虚在空旷的山野上流连忘返,十分富有表现力,借此极力烘托箜篌的音色之美,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交代了什么人、在那里、在干什么?作者这种先写琴,写声,在写人的精心安排,有着不可磨灭的艺术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中“玉碎”,模仿的竖琴高音区的声音,清脆、明亮。音色像美丽的玉石碎裂的清脆声音。在《文献通考》中记载:“燕乐有大笙摸、小茎摸。音逐手起,曲随弦成,盖若鹤鸣之燎峡,玉声之清越者也。”和这首诗的意境十分相同。“凤凰叫”,模仿的是中音区的声音,响亮、高亢,表示箜篌弹奏之声非常的激越。音色圆润、响亮好似凤凰在高声鸣叫。“芙蓉泣露”是模仿的竖琴低音区的声音,低落、消沉、余音较长,其声悲悲切切,好像哭泣一样。“香兰笑”音区欢快、明亮。作者应用箜篌的神奇音色把诗中人物表现的神形兼备、淋漓尽致。
“二十三丝动紫皇”中的“二十三丝”可以说明李凭弹的是竖箜篌,箜篌的乐声惊动了天神,而且能够使二十三弦不停的振动,并造成“石破天惊”的这种效果,显然是应用了箜篌的一种弹奏技巧—“刮奏”。
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全诗语言峭丽,构思新奇,独辟蹊径,对乐曲本身,仅用两句略加描摹,而将大量笔墨用来渲染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效果,大量的联想、想象和神话传说,使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陕西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2]林谦三.东亚乐器考[M].钱稻孙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魏扬.从古代文献中追溯箜篌的乐器形制和演奏技法[J].艺术探索,2005,(S2).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