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创新教育的教学初探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产品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做好產品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产品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现状,重点探究创新产品设计教学的有效对策,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观点,以期提升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产品设计;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新的教学方法与技术层出不穷,为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产品设计对教学技术与方法的依赖程度较高,为培养产品设计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教师应注重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改进。
1 产品设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首先,在产品设计中,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产品设计教学是复杂且系统的实践性教学科目,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然而,在目前的教育组织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形式以多媒体教室和课堂教学为主,对课外实践内容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严重时还会产生厌学的现象,影响学科成绩的提升。
其次,在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滞后性也是限制创新模式形成的关键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设计教学内容应与时代的发展相统一,尤其是在方法技术的应用上。但是,现阶段,产品设计的教学工作中,先进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不足,一些新的产品设计理念并未与实际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
最后,产品设计的教学内容趋于理论化,实践环节的设计应用相对落后,也是目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并且目前部分学校设计专业的教学评价内容是通过理论教学模式来考核,对实践内容的关注度不够,未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缺乏合理规划。[1]
2 促进产品设计教学创新的方法
2.1 改善教学模式,注重兴趣培养
针对目前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并利用最新的技术方法对相关的问题加以解决。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创新产品设计教育教学工作形式。教师应系统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学习动机等多种要素,进而为制定系统化的改进方案提供数据支撑,方便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
基于创新理念的分层教学模式,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相关的性格特点,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提高教学模式的实用性,充分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在具体的授课实践环节,教师应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将学生分组展开教学,并为不同组别制定具体的设计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可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自身的创新设计思维,实现自身的健康全面发展。
2.2 创新教学方法,关注情感教育
在产品设计教学实践中,通过创新设计教学方法,可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关注,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艺术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具有积极情感因素的学生和消极情感状态下的学生比较,其学习效率更高、创新思维意识更加强烈。因此,在产品设计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精神情感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名家大师的设计作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与体验相关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相关的设计知识,还应注重发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学生核心文化素养的形成。[2]
2.3 优化教学内容,开拓思维认知
针对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师可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对产品设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对其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职业规划,教师应致力于优化专业课程内容,将具有时代发展特征的设计内容和先进的产品设计理念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学生对产品设计专业的认识程度,使其了解产品设计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总之,在产品设计专业发展中,应注重其实践发展内容,将先进的设计理念与实际教学内容深度结合,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产品设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应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优秀的艺术素质和设计理念。
3 结语
在产品设计教学工作中,教师通过改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技术与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的策略,可有效提升产品设计教学质量,强化产品设计教学的实践性与专业性。相关策略方法的实施发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有关艺术设计的思维认识,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攀攀.应用型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9):3-4.
[2] 李哲.产品造型设计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4):244-245.
作者简介:刘姝,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