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下的黑龙江玉米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刘洪娟
【摘 ? 要】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玉米产业作为黑龙江省的一个分支,研究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与玉米产业的关系,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以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体系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和玉米产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关键词】 玉米产业;生态环境;黑龙江;协调发展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corn industry under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iu Hongju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rn industry system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conom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orn industry ecosystem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analyzed.
[Keywords] corn indu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eilongjiang provinc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目前,干旱、低温、病虫害是制约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潜力实现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方面种植密度不合理,施肥技术不科学,对密植缺乏耐性。高产稳产、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浅、土壤肥力不足的区域优势品种也已成为玉米生产能力。提高力量的重要障碍的同时,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不高、不中、不低是制约玉米发展的首要因素。
1 ?农业生态环境下黑龙江玉米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突出。在经济增长、城市化、资源化等环境压力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人类发展史上,有许多社会行为为经济和工业发展牺牲了生态环境[1]。国内玉米供求格局不断收紧,为玉米种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适当进口向适度进口的转变,供应紧张的局面已经不可逆转。新的供需关系对玉米生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
2 ?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种植情况分析
2.1 ?玉米种植区域
黑龙江省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第三温带聚积区。第一个积温区:活动积温在2700℃以上,属于暖农业气候区;第二个积温区:活动积温在2500℃~2700℃之间,属于暖农业气候区;第三个积温区:活动积温2300℃~2500℃,属温带凉爽农业气候区。近年来,通过对黑龙江省北部第四、五个温带聚落区超早熟品种的培育和引种,玉米种植向北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绥化、哈尔滨、齐齐哈尔地区玉米产量居全省第三,其次是黑龙江垦区、大庆、佳木斯、黑龙江省北部玉米区。由于气候变暖,10℃以上的积温增加了10%~14%。玉米种植限向北延伸,降低了冷害。从过去的9月中旬到9月下旬,早霜推迟了1~2周。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通过选择早熟玉米品种和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黑龙江省北部种植结构由传统的大豆产区向大豆玉米轮作区转变。
2.2 ?玉米种植面积
80年代,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平均每年173.6万公顷90年代,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年均种植面积23.7万公顷2000年玉米种植面积已下降到18.8万公顷,第一批粮食作物的地位被放弃。21世纪前10年,黑龙江省玉米年均种植面积超过300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超过500万公顷,是黑龙江省第一批粮食作物的桂冠。2017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新的水平,达到创纪录的780万公顷。
2.3 ?玉米种植资源
玉米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包括耕地、水、光、温等。耕地:为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提供自然环境。虽然玉米不需要严格的土壤条件,但其土壤养分为玉米。内容和质量有重要影响。水分:玉米在苗期除了适当的水分控制外,还需要更多的水分。当水分不足时,叶片会卷曲,产量会因干旱而下降。光照:玉米是一种嗜光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光照。温度:玉米是一种对温度敏感的作物,在整个生长期都需要较高的温度[3]。从播种到出苗的最佳温度为28℃~35℃,开花期平均日温度为20℃~24℃。过高或过低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生产、积累和运输,从而形成枯萎的谷物。自然资源是玉米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本保障。农业劳动力资源。玉米生产中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影响着玉米生产、进出口贸易的模式和比较优势[4]。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加快,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已成为只有有体力的中青年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工作,完成更复杂的农业生产。创造和经营需要更多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严重流失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对现代农业对玉米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其它病害,以避免减产;机械动力的投入,对大幅度提高玉米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3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玉米产业发展的策略
3.1 ?发展生态农业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
在主要产区进行品种配置,因此,为了实现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和玉米产业的双赢,黑龙江省必须牺牲农业环境为农业经济,它不仅注重生态环境的保護,而且不限制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长期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会导致土地退化,秸秆旋耕还田和深翻还田均能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及转运率, 深翻还田效果好于旋耕还田效果[5]。因此,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坚持循环利用的原则、坚持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利用和维护发展生态复合种植和保护性耕作,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3.2 ?优化多抗品种种植密度
掌握高产栽培的优势,适合于水土保持较好的玉米单交。培育新品种需要很长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或相对耐密度栽培的品种来解决玉米密度栽培的问题。玉米品种的选择应根据生产区气候、土壤和管理水平的特點,选择种植面积大的品种,选择综合性能好、产量高的优良玉米品种。玉米育种企业和农技推广部门加快了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不断筛选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好的新品种,加快了玉米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同时,要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重点加强对玉米种子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玉米种子的生产和销售,保护农民的收成。
3.3 ?大力提高玉米机械化应用水平
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支持,重点支持先进农业机械的创新示范、农业机械的大规模运行和农业机械设备结构的优化,加大对农业机械重大技术推广的支持。农业机械化要鼓励和支持各级建立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继续完善农业机械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增强企业活力和研发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攻关。积极为农民生活农业机械合作社和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6]。
3.4 ?建立春播玉米机械化模式
充分发挥大型农机、农机合作社和国家补贴机械农户的作用,抓住天气稍有好转的有利时机,抓好积温,抓紧农机时间。栽培时节及时抓取土壤水分播种,在最佳生产期播种,保证一次播种保苗。耕作时应以深松为主,松、耕、耙相结合,突出松,包括深松、中松、浅松等少耕技术。同时,要重视卷压作业,突出质量标准。充分发挥机械收割在抓时、保季、降损中的作用,以人工收割向机械收割的转变为重点,促进目前和未来玉米生产的整体机械化。充分发挥现代农机合作社的主导作用,吸引农民把土地纳入合作社,集中土地给合作社或大农户,解决大农机小地块矛盾,实现作物品种统一、收获时间统一、施肥标准统一。并统一技术措施,充分发挥土地大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优势。
4 ?结论
玉米生产是一个“一年”周期的长期生产过程。玉米可以在这一过程的任何一部分生产,数量有影响。因此,为了提高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玉米,选择适宜的高产品种、适宜的栽培技术和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通过促进防治机械化和建模,对现有应用技术进行整合、组合、匹配和优化,最终形成高产高效。根据生产区栽培技术模式,提高了玉米生产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邵飞.中国玉米经济:供给与需求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05).
[2] 沈亚芳.粮食安全约束下的生物质能源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纵横,2008(06).
[3] 夏彤.中国玉米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01(05).
[4] 李三爱,等. 作物生产潜力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气象,2005(05).
[5] 于宗波,杨恒山,萨如拉,等.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隔年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及氮吸收效率的影响[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9,34(02):123-128.
[6] 孔琳.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