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油画创作中的自我情感表达
摘 要:油画是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油画创作中,创作者并不仅仅是要对某个人、某个事物或某一种场景进行简单描绘,更重要的是在创作中赋予一定的自我情感表达。可以说,缺乏情感表达的油画作品,即使作者的创作水平再高,也是无法吸引人的。只有通过对自我情感的有机表达,使油画作品成为传递自我情感的载体,才能让油画作品被赋予活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油画创作;自我情感;表达
油画与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并列为美术创作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油画创作中,作者并不是干巴巴地去进行描绘,而是要把对自我情感的表达,充分地融入到油画作品当中。可以说,没有自我情感表达的油画,必然是没有灵魂的油画,油画因为具有创作者所倾注的情感才更加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1]。对油画作品中的自我情感表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其可取之处进行充分地吸收和转化,我们才能在油画创作中,正确地进行自我情感表达。
一、在油画创作中进行自我情感表达的来源
油画是绘画领域中尤为重要的一种绘画表现方式,也是最能表达艺术家内心感情的画种。很多油画大师借用油画的各种表现方式来表达个人情感或者对生命的感悟,一件优秀的油画作品必定倾注了艺术家最真实的个人情感,使其具有强悍的生命表现力,情感是可以将艺术家与观赏者的心灵连接在一起的一道桥梁[2]。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情感物质化的载体,可以说生活是进行美术创作的源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因此在进行油画创作时,其自我情感的表达必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一定的来源。这些来源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作者对生活中某个片段的感悟
在生活中,有时不经意的一个片段,甚至只是白驹过隙的一瞬间,却可能让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成为美术创作者宝贵的情感来源。创作者通过捕捉这些片段并进行深入思考和广泛联想,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油画创作当中。
如著名画家罗中立的名作《我的父亲》(又名《父亲》),便来自于他对生活中某个片段的感悟。该作品创作于1980年,但创作灵感却源于他1975年除夕夜的那个生活片段。作者的父亲是一个任劳任怨、被生活压弯了腰的淳朴、善良的老农民。当时他在家里的卫生间旁边,望着神情木讷,从早到晚不断地抽着旱烟、吐着烟圈、满脸透着沧桑神情的老父亲,顿时,他内心中一股强烈的震动,同情、怜悯和感慨油然而生。于是他先是为两名与父亲具有差不多生活经历的农民创作了肖像画,最后又决定以自己的父亲之肖像为题材来创作一幅油画,以此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悲悯之情。作品起初被命名为《粒粒皆辛苦》,后来为了让题目更加贴切地表达作品的题材,于是又改称《我的父亲》。作品采用了画名人的规格,来描绘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充满着人性关怀。
(二)作者对生活中某一段经历的感悟
很多时候,作者在生活中的一段经历、一段遭遇,常常会让他产生深刻的抒怀,成为他生命当中难以忘怀的心路历程。此时就为美术创作提供了有效的情感来源。作者在美术创作中,寓内心的抒怀于作品的情感表达,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与观赏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既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传递给观赏者,同时也打动观赏者的内心,与观赏者产生内心的沟通和交流。
例如徐悲鸿创作于1947年的《徐悲鸿夫人像》,画面描绘的徐悲鸿的二婚夫人廖静文女士。那时他同廖女士刚好成婚两年,并在一年前喜得贵子。徐悲鸿与廖静文的相遇,正值徐悲鸿与前任蒋碧微的感情破裂,婚姻关系名存实亡之际。婚姻生活的百般挫败,令孤独和惆怅时刻环绕着徐悲鸿的心头。此时,是廖静文用自己那朴实而真挚的爱暖融着徐悲鸿的心房,使他的内心再一次唤起对爱情的向往。面对着比自己年长28岁的徐悲鸿,廖静文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崇拜到爱恋的深刻转变,最终含苞欲放地向徐悲鸿表达了她对徐悲鸿的爱意。更让徐悲鸿难以忘怀的是,当徐悲鸿后来重病缠身,不得不住院治疗之际,廖静文仍然对他不离不弃,并用自己的爱不断鼓舞着他,帮助他战胜病魔,最终两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可以说,来自于妻子廖静文的爱,是徐悲鸿生活中最为美好、也最为甜蜜的组成部分了,对于这样一位情感丰富,并深爱着妻子的画家来说,当然要为自己的妻子画一幅画像,并通过对妻子从身体姿势、到面容再到神情的每一个细节的刻画,来传递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他对妻子深深的爱。
二、怎样在油画创作中有效地进行情感表达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3],美术作品的创作,虽然是作者进行情感表达的一个过程,但并不意味着作者可以不顾观赏者的感受而“孤芳自赏”。事实上,观赏者能否被作者在美术作品中所赋予的情感所打动,同作者的創作产生共鸣,是衡量一幅美术作品的重要方面。对于美术作品来说,能否真正地打动观赏者,让观赏者由衷地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就要看作者能否在情感表达中体现出深度,能否在创作时从材质的选择,到构图的安排,再到色彩的搭配上都处理到位。按照意大利理论家阿尔贝蒂的论点,叙事画中的人们如果明显地显现出了自我的热情,那么观赏者也会受到这种情感的影响。因此对于美术创作者来讲,唯有将内心的情感同创作的内容及绘画的形式等要素有机地结合为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并在进行情感表达的同时,注重作品结构的逻辑性,让作品布局精巧、内涵丰富,才能深深地打动观赏者,让观赏者对画中的感情产生共鸣,使创作者同观赏者的内心之间产生交流互动。具体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在选题和造型设计中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对于一幅油画作品来讲,其情感表达的手段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每幅作品必然有与之匹配的尽可能合理的方案。所以我们在对油画作品进行选题和造型设计时,要尽可能地选择合理的方案来有效地进行情感表达。在进行选题时,创作者要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来选择确立创作主题,或根据自身的情感来安排创作的视角。在造型语言的安排上,可以通过多种造型语言的组合,以不同语言风格的有机交融,来呈现出某种情感的主题风格。此外,色彩往往能达到对观赏者造成视觉冲击的效果,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要做到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得益彰。如红色象征着热情、蓝色象征着深度、白色象征着纯洁和质朴……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有机搭配,就可以让作品情感的主题风格得到凸显,给观赏者的视觉带来冲击。
(二)通过材质的搭配来表达作品的自我情感
在油画作品的创作中,材质是创作者自我情感的载体。如果材质安排得当,则作品的情感表达也能随之到位,所以正确地进行材质的搭配是至关重要的。以中国油画为例,其材质包括画布、油、画纸等,不同材料之间在质地和性质上的差异,会导致作品中体现出情感的差别。比如张大千的《桃源图》和陈抱的《香港码头》,虽同为写景的油画作品,但由于两幅作品在材质上的区别,所以呈现出的自我情感也是大不相同的。
(三)通过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表达作品的自我情感
在创作油画作品时,构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创作者通过对点、线、面的确立及对空间布局的安排,树立起画面的基本结构。构图方式的选择,对于情感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构图的环节里,创作者通过对于不同形式语言位置及数量、布局上作出安排,使油画创作的初始阶段呈现出良好的自我情感表达,使画面看上去更加丰富。艺术创作与科学研究的最大不同点便在于,科学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的基础上的,而艺术创作则是要依靠于创作者的想象力和生活情感这些因素。所以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也要基于合理想象及生活情感这些要素来进行构图,对画面中的每一道线条、每一抹色彩都要进行巧妙安排,使创作者的情感表达跃然纸上。不同的构图方式,其表达的情感内涵也是不同的。比如水平线代表着平和与安静、竖直线代表着刚毅与坚强。
例如,刘小东的系列油画作品《中国人的脸》便是构图精妙、布局合理、情感表达丰富的代表作。他在作品中选取了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国人,如男女工人、农民、白领、藏区牧民等,从不同角度的镜头,通过对他们的不同脸部神情的描绘,并通过多种线条的组合与多种颜色的搭配,来反映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各行各业的中国人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表达了他们内心的丰富情感,体现了他们积极进取、乐意追求生活中的美的内心世界。
(四)通过不同的造型语言来表达作品的自我情感
对造型语言如点、线、面、造型、空间、色彩等进行合理搭配,可以对油画的自我情感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点是线的基础,线是面的基础,面是空间的基础。美术作品中的点、线、面,如同音乐中的音符一样,搭建起了一幅作品最基本的框架。其中,点是画面中最活跃的要素,通常用来表达活跃而具有跳跃性的情感。例如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就十分注重大量地运用“点”来进行作品的情感诠释。
线则是无数个点的组合,同时又是对点的延伸。由于线条在形状、宽度等方面都可以自由变换,因此在对画面的情感诠释方面比点要更加丰富。此外,线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绝对的线条是并不存在的。油画作品中的线条通常都来自于创作者自己的想象。因此,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与否,直接决定着画面中的线条能否多姿多彩。
面则是无数线条的组合。它在对油画作品的自我情感表达上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面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讲,规则的面代表着简洁大方与秩序井然,不规则的面则代表着动荡不安和纷繁复杂。因此,在进行油畫创作时,要根据具体的情感表达,来对于“面”进行选择。
三、结语
情感表达可以说是美术创作的灵魂,是美术创作过程中生命力和表现力的体现。在进行油画创作时,完美的情感表达必须从对选题和造型的设计、对材质的搭配、对构图方式的安排、对造型语言的搭配等多方面入手,把对情感的表达同对作品的创作进行深度融合,让观赏者对画中的感情产生共鸣,使创作者同观赏者的内心之间产生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宋艺.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J].艺术品鉴,2016,(04):112-116.
[2]朱禹璇.自我情感在油画当中的表达分析[J].艺术品鉴,2016,(08):134-137.
[3]李聪.浅析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J].明日风尚,2016,(12):122-125.
作者简介:
刘玉立,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基础教研部主任,教授,从事艺术基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