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旅游扶贫的探索与思考
王萍
四川省筠连县属省定贫困县,贫困人口多、基数大、程度深,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发展不足。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加快解决筠连县农村贫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经济发展大势,立足筠连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实际,应着力推动实施旅游扶贫行动,坚持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
纵观大势,旅游扶贫大有前途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要充分发挥旅游富民功能,扶持具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把优势产业转化为富民产业,大力推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效提升,着力打造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经济效益讲,旅游扶贫顺应消费趋势。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变扶贫片区为旅游景区,变农特产品为旅游商品,充分利用旅游产业对调结构、惠民生的集聚功能和平台作用,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链,既丰富了旅游资源,又为旅游增添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更将中高端消费吸引到贫困地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让贫困地区发展为旅游景区,农产品成为旅游商品,更加有效地拉动经济发展。
——从生态效益讲,旅游扶贫助推绿色发展。发展旅游扶贫,更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旅游是绿色经济,旅游扶贫是绿色扶贫,就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注重生态至上,注重资源开发与保护,让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有着原生态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把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使乡村经济更强、风貌更美、基础条件更好、文明程度更高,走永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
——从社会效益讲,旅游扶贫提升“造血”功能。旅游扶贫投入小、门槛低、带动性强、覆盖面广,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带动贫困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激活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仅经济效果好,而且容易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连片贫困地区整体脱贫。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放式、产业化发展模式,是增强贫困地区自主造血功能的重要举措。
立足县情,旅游扶贫正当其时
筠连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探索推动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旅游在扩消费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增就业惠民生、搭平台促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带动贫困地区相关产业发展,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良好的生态优势。筠连位于川南滇东北结合部,地势南高北低,山峦错落有致,气候温润多雨,森林覆盖率高。拥有以大雪山、神羊洞、温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以五尺道、凌云关、大雪山红军墓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苗族大唢呐、苗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以红茶、苦丁茶、筠连水粉、黄牛干巴等为代表的饮食文化资源。可以说,筠连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旅游扶贫,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宽松的政策环境。国务院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省市也立足省情市情,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筠连县全面贯彻中央、省、市战略部署,结合县情实际也出台了《中共筠连县委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筠连、生态筠连、宜居筠连”的决定》和《中共筠连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筠连县2016年旅游扶贫工作计划》等系列政策,提出要以打造“川南滇东北(乌蒙山)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建特色乡村旅游“一心四区三线多节点”旅游格局,把筠连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城市。
——转型的实践基础。近年来,筠连县紧紧围绕“产业生态美、村庄特色美、农民幸福美、社会和谐美”的总体目标,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貌、一村一景”发展特色,注重产村相融、文旅互动,大力推广“旅游开发公司+景区管委会+专合组织+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一批旅游开发企业,帮助贫困地区居民依托山清水秀的特色旅游资源,直接开办农家乐、经营乡村旅馆和出售农副土特产品及以入股分红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几年的发展,筠连县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初具规模,截至今年9月,共接待游客1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7亿元。现正加快推进古楼峰丛景区、大雪山红色旅游景区、双腾神羊洞探险景区和腾达镇生态旅游园区、塘坝乡清溪沟茶文化生态观光园区等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努力培育新型乡村旅游业态,力争实现质与量的双突破。
全面小康,旅游扶贫大有作为
乡村旅游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重要渠道。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受益,认真做好“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服务机制,推动筠连旅游向更高质量、更好效益、可持续发展迈进,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旅游强县。
——坚持政府引导。一是以规划引导为重点,依托政策规划、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部门协作,发展壮大扶贫力量,加大扶贫投入,做大扶贫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结合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要素,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整体建设规划,协调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二是以基础设施为关键,集中精力解决好旅游扶贫区域的道路、停车场、厨厕改造、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水、电、路、气、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三是以政策支持为引领,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实施更加灵活的用地、贷款、投资政策,支持和鼓励旅游企业和个人参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打造核心旅游产品。
——注重市场运作。一是强化多元融资,鼓励县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成立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专项融资平台,支持以资源入股参与产业发展。二是着力产品开发,鼓励和支持旅游扶贫村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演艺、农事体验、节事节庆活动。结合国家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推广工程,推进旅游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培育一批休闲农庄、乡村客栈、农业观光园等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形成“现代气息+乡村风韵”经营模式,提升旅游资源附加值。三是致力反哺农民,推进承包经营权流转,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等相关权益,提高贫困农民财产收益比重。支持和鼓励专业化旅游企业参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带动贫困村民参与旅游发展,在劳动用工、农副产品采购、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强对口帮扶,实现脱贫致富。
——突出带领带动。一是突出景区带动,让贫困户成为旅游产业的从业者。旅游景区要主动吸纳当地贫困户参与景区环境维护、接待和安保服务以及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等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镇、村开发乡村旅游线路和民俗文化节目演出;开发地方特色菜肴,创建农家餐饮住宿娱乐体系,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二是突出产业融合,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的提供者。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依托建设家庭农场、种植示范园、特色养殖园(场)和扶持一批从事特色手工艺品、绿色农产品开发的企业、村、专业户,为特色旅游商品形象店、超市、电商微商等提供旅游商品,让农民获得最直接的销售收入。三是扶贫扶志,让贫困户成为自信自立的创业者。鼓励有条件村、镇成立乡村旅游公司或合作社、协会,整合各类旅游资源,以本土文化、乡村民俗为核心,探索挖掘乡村旅游特色项目,在政府的扶持下,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