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主义视域下传播新秩序的生成

【摘 要】 《国际传播:全媒体生产链重构》运用话语分析、深度访谈、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从生产流程、话语体系和传播效果评估三个层次对国际全媒体新闻演进的脉络、规律、趋势进行梳理,并以此反观中国新闻传播中的问题与不足,以期在新的传播秩序下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本土化、时代化和国际化。
【关 键 词】国际传播;全媒体;传播秩序;话语体系
【作者单位】叶霞,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8.029
《国际传播:全媒体生产链重构》由新华出版社于2016年10月出版,该书作者刘滢具有十余年新华社新闻研究和实践经验,长期致力于研究国际传播与新媒体,其丰厚的知识积淀和稳定的学术轨迹为该书核心内容奠定了基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为该书作序,充分肯定了《国际传播:全媒体生产链重构》“是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的有益尝试,其意义不仅在于引介,更在于融汇、贯通与渗透”。
一、虚拟世界主义逻辑视域下的全球传播新秩序
从研究路径上来看,《国际传播:全媒体生产链重构》主要沿着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条思路展开研究。宏观上主要从理论根基层面进行梳理,中观上主要对技术动因及媒介环境变革进行探索、概括和总结,微观上从新闻生产实践层面展开论述。这三个层面交织在一起,相互补充与观照,使整个研究过程既有理论层面的提炼与统领,又有动因、要素、条件等层面的分析,并落脚于全媒体背景下新闻生产、话语体系、传播效果的具体对象,对全媒体新闻的发展方向与推动全球沟通治理方式提出了策略与建议。三个层面共同形成一个由理论、背景与实践架构的三维研究框架。
宏观上,该书以虚拟世界主义和全球传播理论作为基点统领全书内容,立足于哲学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观照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跳脱了以往仅以传播学理论来研究新闻实践具体经验的研究思路,使得整个理论体系构架更宏观。全媒体时代,世界主义理论发展到全球主义,以此为理论出发点来观照全球传播、对外传播、公共传播、国际新闻全球新闻时,世界传播秩序中“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更加明确,对我国的对外新闻传播实践也具有启发意义。
中观上,该书以世界媒体进化的脉络为主要内容,试图探求全球新闻生产与传播变革的技术动因以及媒体结构化动因。从手抄新闻纸到古德堡印刷术的发明,从大西洋第一条电缆的铺设到第一颗人造卫星,从因特网的兴起到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全球新闻传播形态格局与传媒技术的革新密切相连。作者在梳理世界传播史脉络的基础上探求其中规律,并重点研究了在全媒体传播背景下,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对新闻话语实践、传播效果的影响,以及媒介环境、媒体机构、新闻话语、文本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
微观上,该书主要对新闻生产的具体实践进行研究,通过对三种传统新闻生产的反思,重点审视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媒体融合路径;通过对传统新闻生产与社会化媒体生产流程的对比,提炼出全媒体新闻生产的要素、规律与趋势,并提出延展型新闻理念,作为其新媒体新闻生产的理论落脚点。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配合的方式展开研究。首先是文献研究法。研究全球新闻传播状况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既包括哲学理论文献,又包括新闻传播学专著、期刊。作者通过SAGE Journals、知网数据库、清华大学图书馆等资料库进行文献检索,为该书奠定了坚实的文献资料基础。
其次,作者基于新华社十余年的新闻媒体研究和实践,对新华社海外社会化媒体项目进行参与式观察,积累了大量材料。该书选取新华社16位海外社会化媒体报道编辑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收集了大量我国对外传播的观点和案例,并通过对新华社北美分社、联合国分社社长和中国日报美国公司总裁、执行主编等人的访谈,获取了丰富的国际社会化媒体传播和新闻生产的案例。
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学术研究机构科研人员进行大规模访谈,其中包括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等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专家,被访者阐述了对数字媒体技术、深度报道、数据新闻等方面的观点。除了质化研究,作者还参考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社会化媒体传播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借助清华大学、中国日报—中科院合作的新媒体实验室对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抓取和分析。
二、全球传播新秩序的生成过程及核心问题
该书在论述全媒体新秩序生成的过程中,对全媒体新闻生产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等进行概述,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溯源,以哲学中的虚拟世界主义作为理论基点,对全球新闻传播的新闻生产、话语体系和传播效果进行观照,并落脚于社会化媒体发展背景下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具体实践与研究现状中。
媒体新秩序核心问题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作者对全媒体生态环境下的新闻生产、话语体系與传播效果进行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深入研究。
“全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的形成”部分主要讨论技术变革引发的新旧媒体融合现状,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全球新媒体呈现开放、延展和互动的特征,以及在这一趋势下传统媒体如何顺应媒介生态与格局的变革,并通过对路透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新闻生产现状的分析,指出传统媒体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同时梳理了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例如,主流传统媒体几乎都在Twitter、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会化媒体上开设账号,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来呈现新闻、获取舆情和进行社会动员,发挥了社交媒体高黏性、高参与性和高延展性的优势。
“全媒体新闻话语体系的重构”部分主要通过总结社会化媒体发展的规律与特征,指出当前丰富、多元的话语体系是受虚拟世界主义的影响,并提出当前新媒体话语结构呈现“正金字塔”信息层特征与“涟漪效应”。传统媒体要顺应这种媒介社会空间话语结构的变化,通过多元、对话式、创造性新闻话语,来适应国际化和跨文化传播的需求,打造延展型新闻生产理念。
“全媒体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部分主要通过海外社会化媒体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框架,对新闻的内容生产能力、传播延展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进行解析,并通过量化分析来考察不同新闻类型的传播效果差异。作者选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七家中国媒体进行媒体传播效果抽样评估,考量了七家媒体内容生产能力、传播延展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的差异。
在结论和讨论部分,作者系统地归纳和阐述了该书的研究结论,并对全媒体新闻的发展方向与全球沟通治理方式提出了策略和建议,对该选题的研究局限、研究方向进行了反思。
社会化媒体渗透引发了全球新闻传播领域的变革,新闻生产与传播链条的环节被重构,体现在新闻生产流程再定义、话语体系重构和传播效果评估三个方面。具体而言,全媒体新闻背景下,新闻的生产流程由封闭到开放,话语体系由本土到世界,传播效果从有限到延展,这都要求在全球新闻传播过程中,打破“吾牠关系”(I-It Rela tionship)的对立冲突框架,避免将新闻报道的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将报道对象客体化与对象化,要将本土经验置于全球视角下考量,顺应新媒体环境进行双向、平衡的信息沟通,建立一种对话关系。新闻实践变革本身就是新闻业全球转向的重要表现,该书主张在虚拟世界主义的视角下推动全球沟通和治理。
三、全球传播新秩序下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取向
全球新闻传播学研究为本学科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借鉴,在世界新闻传播语境下反观中国对外传播新闻生产变革,促进本土新闻传播在理论、实践与方法论上的“再语境化”,其理论视野更宽广,可引用的经验更丰富。
该书的创新点在于理论层面的厚实支撑和实践层面的多元视角。在理论层面,作者引入虚拟世界主义的理论框架,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康德的世界主义理论和当下倡导的命运共同体话语相结合,为全媒体环境下全民共同参与生产具有新媒体话语特征的延展型新闻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开拓了全媒体新闻研究的理论视野。
在实践层面,该书结合国际知名媒体的新闻生产实践,通过丰富的案例论证了新闻业在新闻生产流程、新媒体话语建构、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正在发生的变革,总结国外主流媒体的全媒体运作经验来反观中国新闻传播业,并始终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路来考量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实践,为我国制定新闻生产策略、话语体系建构、社会化媒体传播等提供了有益借鉴。
正如绪论中史安斌所言,该书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理论架构上“大量前沿概念、理论的引入带来了逻辑和头绪不够清晰的问题”,以及“作者对全球政治经济学动因和我国对外传播中固有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未能进一步挖掘”。理论的引用与新闻传播学科相关理论和实践衔接存在断层,虚拟世界主义与新闻传播生产实践之间的联系薄弱,如何将宏大的哲学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夯实这一中间地带,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作者在考量国际传播全媒体生产链重构时,虚拟世界主义的核心理论与新闻生产实践之间的关系论述存在脱节,对推动和影响全球新闻业重构的内在動因挖掘不足,尤其是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中梳理的规律不足,这就造成宏观哲学理论与具体新闻实践的经验描述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然而,瑕不掩瑜,该书无论对新闻传播的理论研究,还是对指导中国媒体实践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正荣. 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全媒体一国一策精准化[J]. 对外传播,2017(8):10-11.
[2]郭镇之,杨颖. 概念作为话语:国际传播中的引进与输出[J]. 新闻大学,2017(2).
[3]徐翔. 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中的“话语圈层”效应[J]. 新闻界,2017(2):48-58.
[4]周庆安. 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构建——从第26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作品谈起[J]. 新闻战线,2016(21):17-19.
[5]云国强. 历史与话语模式:关于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思考[J]. 新闻大学,2015(5):87-94.
[6]王眉. 智库国际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94.
[7]李金铨. 国际传播的国际化——反思以后的新起点[J]. 开放时代,2015(1).
[8]喻国明. 构建国际传播的基本理念[J]. 新闻与写作,2013(10):89-90.
[9]卢嘉,史安斌. 国际化·全球化·跨国化:国际传播理论演进的三个阶段[J]. 新闻记者,2013(9):36-42.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