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从哪里开始?

    汪玉玲

    2014年7月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8246.4亿元,较2012年增加1611.1亿元,增长9.7%;利润总额1440.2亿元,较2012年增加122.8亿元,增长9.3%,反映出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比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新闻出版产业报告,2013年这些持续增长的数据并没有真实反映新闻出版主业的现状。笔者根据《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探究转型中的新闻出版业三大块面——报业、图书业、数字出版的迷茫根源,寻求真正的出路。

    报业困局:最后一场大雪?

    2013年全国共出版报纸482.4亿份,与2012年基本持平;总印张2097.8亿印张,减少113.2亿印张,降低5.1%;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6.7亿元,减少85.7亿元,降低8.9%。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报纸出现分化:全国性报纸总印数增长5.3%,总印张数增长5.6%;省级与地市级报纸的总印数与总印张数减少,一些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报纸总印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除了一些省级党报出现逆势上涨的情况,就整体而言,全国报业发展已经进入寒冬。

    2013年,在报纸出版各项统计指标中,除总印数与定价总金额略有增长外,其他多项指标,如总印张、营业收入、利润等均出现下滑,有的指标下降超过10%,个别报业集团的下降幅度更是惊人。报业连年出现下滑的现象,是否已经引起传统媒体人的恐慌呢?笔者认为,造成多项指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报业未能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当读者的阅读习惯、信息消费模式、企业经营方式不断变化之时,传统报业没有办法应对这些快速的变化,从而导致自己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人们对报纸的阅读数量、阅读率在减少,报纸阅读人群的年龄段在不断老化,这些实质的变化导致企业在纸媒上投放广告数量减少,一些报纸的广告收入下降幅度很大。面对报业出现的严峻形势,笔者认为短期止住下滑趋势不大可能,但是通过报业的转型熬过寒冬依然是有希望的。

    1. 强强联合资源整合带动报业新发展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报业面对新媒体的重重包围,如何突出重围一直是大家谈论的话题。从纸质报纸到网页电子版,再到移动终端版,报纸的介质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媒体,2013年报业也尝试将新媒体理念渗透传统业务中,实现多介质增值。2013年1月,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江西日报传媒集团和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共同签署《中部传媒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联合采访、媒体从业人员交流合作培训,以及广告、房地产开发等。2013年11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泰国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星暹日报》签订合作协议。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入股《星暹日报》,并展开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实现跨国办报,这在中国和泰国报业传媒史上都属首创。与统计数据相比,这些各省报业巨头的强强联合、借船出海等多元化拓展模式,更能体现2013年中国报业的发展现状。从我国第一个报业集团建立开始,报业通过向其他相关行业扩张,寻求盈利增长点的多元化拓展模式就已逐渐成形。近年来,随着报业发行市场的不断萎缩,这种模式成为报纸的优先发展战略。

    2. 内容创新止住广告发行下滑

    从2013年开始,报业主业经营出现大幅下滑,广告收入连续两年明显下跌,传统报业经营面临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下行压力。在广告市场中,商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邮电通讯和金融几个主力投放行业的减投幅度都在两位数以上,唯有房地产以19%的增长支撑着报纸广告。与广告小幅度下滑相比,2013年发行是降多增少,虽然有部分地区报纸发行量仍在上涨,如党报等主流媒体,但晚报、都市报等靠市场发行的报纸整体销量继续下滑。面对经营块面的两大支柱持续下滑,报业要想迎来春天只能坚持内容创新的道路。

    不论是与新媒体进行融合,还是与现有传统媒体进行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内容为王”始终是报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起点和重要资本。自2011年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改变内容的表达方式成为各家报业的首选方式。综观2013年报业改版情况,加强深度报道、强化新闻的深度和厚度尤为突出。据统计,各家报纸纷纷把加强深度报道和增设深度报道版面作为改版和内容创新的重点。在媒体内容竞争白热化、各家报纸对新闻信息的开掘方式同质化的情况下,对引导主流舆论意见市场的打造尤为重要。

    图书出版业:低谷反弹?

    纵观2013年图书出版市场,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教辅图书出版的整体工作初见成效;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磨刀十年,走上正轨;各出版社实施图书精品战略,不盲目追求品种的发展方针得以大力推行。201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4万种,较2012年增加3.0万种,增长7.4%(其中,新版图书25.6万种,增加1.4万种,增长5.8%);总印数83.1亿册(张),增加3.9亿册(张),增长4.9%;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0.8亿元,增加47.3亿元,增长6.5%;利润总额118.6亿元,增加3.4亿元,增长2.9%。这些持续增长的数据都在表明图书出版转型卓有成效。经历转型初期阵痛之后的图书出版业,能缓慢复苏主要有两大后盾作为支撑。

    1. 重印率提高,注重打造图书精品

    在出版强国大型出版集团的年度计划中,图书重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我国在跻身世界出版大国行列之后,重印工作却一直在倒退,甚至不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在2013年的统计数据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图书品种增速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新版图书回落10.8个百分点),重印、重版图书品种增长9.6%,增速提高3.4个百分点。新书品种增速的回落,表明出版社更加关注精品图书的出版,而不是盲目选择图书品种的快速增长。在出版转型初期,许多出版社选择追求图书品种、图书码洋在市场高占有率的发展战略,为重复出版、劣质出版、低端出版等学术性、艺术性、传承性较差的图书提供了温床,直接导致图书的单品种销售下降、不良库存增加等问题。随着图书精品战略的推行,出版社已经开始改变出版的经营思路,由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的提高。这次重印率的提高,对图书出版业发展而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2. 畅销大年刺激低迷市场

    多年来,中国的新书品种一直呈上升趋势。2009年为15.4万,2010年16.9万,2011年17.9万,2012年20.5万,然而2013年却回落到20.2万。而之前每年以10万为单位递增的动销书品种,2013年只增加了1万种,这说明了什么?令出版同仁感到欣喜的是,2013年的畅销书比往年要来得凶猛,如柴静的《看见》动销300万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发行量高达150万册,余华的《第七天》也有百万册的销量,甚至连《邓小平时代》这样的高价书也能卖到70万册……畅销书对书业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图书市场的增量上。畅销书投放市场的品种、发行量及形成的市场占有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图书市场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对图书市场的扩容起到强力拉动作用。在全民阅读大时代下,畅销书的层出不穷能带动低迷的图书出版市场,为中国出版走出困境带来新的希望。

    数字出版:等待真正的春天?

    2013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2540.35亿元,同比增长31.25%。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12.15亿元,电子书(含网络原创出版物)38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11.6亿元,博客15亿元,在线音乐43.6亿元,网络动漫22亿元,手机出版579.6亿元,网络游戏718.4亿元,互联网广告达1100亿元。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继续提升,新型数字化内容服务收入增长迅猛。然而,最让出版人关心的是电子书、互联网期刊与数字报纸营业收入增长速度仅为7.0%,远远低于数字出版的整体增速,这不仅让我们担忧数字出版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

    1. 传统出版单位如何把握发展机遇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大力度推动传统新闻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图书出版业要在这一轮转型中抓住机遇顺势而为,通过创新、融合探索具有图书出版特色的数字化出版模式。传统新闻出版单位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与重要支柱,其数字化转型的速度与质量,关系着出版产业的市场主体构成与规模效益。在电商、运营商、技术商介入上游的今天,出版单位如何准确定位自己的数字出版发展道路尤为重要。在数字出版中,出版社作为内容服务商应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被技术服务牵着鼻子向前走。虽然网络内容生产的自主性很大,但是技术服务商如果要真正做一个出版商,编辑工作依然是重要环节。因此,出版社在搞好选题、作品加工、聚集优秀作者团队等传统工作方面还是要坚持,数字出版发展的道路是缓慢的,春天并非一夜之间到来。

    2. 数字出版基地路在何方?

    截至2014年6月,国家级数字出版社基地数量达到12家。数字出版基地成立以来,引进重点企业,落实重大项目,开发重点产品,基本完成了会聚数字出版企业的功能,基地产值逐年递增。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各地对数字出版基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各基地根据自身特点,在基地定位、建设、管理等方面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差异化格局初步形成。尽管基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尚处建设初期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仍遇到定位不清、资源分散、企业迁移等各种困境与难题,尚有部分地方没有建立专门的基地运营、管理机构,造成对基地建设时承诺的扶持政策、措施落实力度不够。一方面,大部分基地产业配套环境相对较弱。多数基地离市区较远,交通出行状况、人才公寓配套以及园区内部生活设施等不够完善,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入驻,基地对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作用和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数字出版牵涉行业广泛,主要涉及文化产业、软件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等。这些行业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出台的扶持政策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这于企业来说,既不透明,也不系统。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应有相应的政策配套,与当地政府共同营造政策环境,在管理模式上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注重基地的长期发展。然而,现有的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基地建设应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争取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这样基地才能真正有吸引力,聚合一批企业,发挥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

    此外,为进一步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决定将在2013年转型示范单位评选基础上,组织各省开展省级转型示范单位评选。同时,积极发挥部门协同的优势和作用,指导传统出版单位做好能力建设、内容建设、平台建设、模式建设,帮助企业申报转型升级项目,争取财政支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这无疑为出版单位的数字转型指明了方向。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