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有诗意
曾虹
摘要:2017年开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社会热点,点燃了人们内心对诗词的热情,也引发人们对中国经典文化的思考。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诗词大会》的人文之美,阐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必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传统文化 传承创新 文化自信
2017年的春天是在一片诗意中开始的,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开启了这个诗情画意的春天,也开启了中国人心中的归乡之旅。诗词大会的走红,参赛选手的被关注,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无论是在主流媒体上还是民间饭席间都在谈论这场诗词的盛会以及盛会背后的花絮,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自己的精神血脉里原来有这样一种旷日持久的热爱,只是久已忽视。《中国诗词大会》就这样成了开年“最美的节目”。
展现经典诗词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两季节目下来,让原本就喜欢诗词的人欲罢不能,让久未读诗的人重新端起了书本。
即使是三岁儿童也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更别说“大江東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带来的豪迈,还有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壮别之意,诗词早已浸润于我们的血液中,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是我们的魂之所系。在诗词大会上,我们感受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铿锵唐音;温习了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游子乡愁……本届诗词大会还新增了《诗经》和毛泽东诗词的内容。因此,当我们听到本届冠军武艺姝在飞花令中脱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时,不由发出由衷的赞叹;在听到康震老师吟诵“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时,会为感受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陶醉。
这是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年代,但人们却常常喟叹于把灵魂落在身后。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沉下心,摈除浮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是能够在璀璨绚烂的中华文化中感受到经久不息的魅力,并因此滋润灵魂深处的干涸。
紧密联系现实,传播人性之美
一档诗词节目,不能仅仅围绕诗词做文章。显然《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们视野更开阔,心胸更博大,他们希望通过节目展现文化的力量,展现人性之美,就像董卿在节目中所说:“《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是传播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传承精神”。于是我们看到了为陪伴生病的母亲毅然回到家乡工作的王轶隆,在现场比赛时得知母亲要手术,他又毅然放弃剩下的比赛回家陪伴母亲,而节目组则永久保留了他的席位。王轶隆的孝心、节目组的贴心,无不透着一种暖意,在这初春时节温暖了每一个观众的心。
我们还看到了来自农村淡定从容的白茹云,生活对她来说并不仁慈,疾病的困苦、家庭的艰难,没有让她放弃生活,放弃自己,凭借一本诗词鉴赏她勇敢地与疾病做着斗争。而当她站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用因为化疗而损伤的声带哑哑地说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你怎能不动容?怎会不感受到生命的豪情?
还有来自石油家庭的张勤,乡镇医生牛丽珍,快递大哥曹中希,修自行车的王海军……他们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却都在诗词的熏陶下认真努力地走好人生每一步。季羡林说过“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他们热爱诗词,也把自己过成了一首诗,这难道不是中国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吗?
嘉宾风趣幽默,与时俱进的语言之美
说到节目中的嘉宾点评深受观众喜爱,这里不得不提到四位才华横溢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这四位导师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较丰富的电视嘉宾经验。而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也使得节目点评趣味盎然,各有千秋。总结起来就是:康震的激情四溢、蒙曼的优雅淡定、王立群的儒雅从容,以及郦波的细腻唯美,无不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让人记忆深刻。如果说这还只是个人性格使然的话,那么四位嘉宾老师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点,更为节目增色不少,那就是风趣幽默、与时俱进的语言风貌。
这几位老师在场上谈笑风生,极具幽默,时不时还用上一些网络词汇,使得点评内容既立足传统文化又不失新意。比如在解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说这就好像现在的“驴友”住的那个“青年旅舍”,条件不是很好;在说到白居易时说三十七岁才结婚,也是“剩男”;在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时说诗人可能心里想的是“宝宝心里冷啊”;在说到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解读曹操求贤若渴的苦是“宝贝去哪儿了”;在说到辛弃疾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时说辛弃疾的心情就好像歌里唱的“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怀才不遇——“天哪,原来老师也听《悟空》!”①这可能是当时看节目的无数年轻人惊喜的心声。这偶尔出现的新潮词汇可能瞬间把诗词与当下年轻人的距离拉近了,或许能够让那些原本沉迷流行文化的年轻人意识到原来诗词可以这样理解,可以这样融合,现代生活一样可以用经典诗句来描绘形容。这就是传承创新,这就是推广普及。
主持人机智博学,尽显知性之美
很多人说诗词大会火了诗词,还火了董卿。的确,董卿在主持诗词大会时对古典文学的熟稔,与嘉宾的良好沟通,与选手的真诚交流,无不透露出她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教养。在每一场节目开始前董卿都会吟诵诗句,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场她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看到你们我想到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想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想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
第二场她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让我们从诗歌的源头出发开启诗词之旅……”
每一场的开场都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如果说开场可能是有备而来的话,那么董卿现场的承上启下依然展现了她的文学功底。比如在嘉宾说到“若到江南赶上春”时,她能马上接“千万和春住”;在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时她能指出“这里瀚海指的是沙漠”。还不仅于此,董卿的旁征博引也常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在选手张欣未提到自己双目失明的父亲依然热爱读书时,她会引用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在失明后写下的诗句:“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 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视听盛宴,360度全方位意境之美
作为一档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就像是一场饕餮盛宴,从视觉到听觉,从形式到内容,无不体现了创作者的精良用心。
演播室里搭建起来的水舞台,在灯光映照下波光粼粼,选手答题个个都是“宛在水中央”。百人团答题后按照赛制答错的选手要被灭灯,这时的舞美借鉴了“草船借箭”典故,呼呼生风的箭声,加上“熊熊火光”,一时间真是把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而在大屏幕上,每当嘉宾讲解毛泽东诗词时,都会播映该首诗词的毛泽东书法,比如《长征》《沁园春·雪》。大气磅礴的书法,配以嘉宾充满激情的解读,让人感受到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不得不为舞美动画带来的效果点赞。
每一次嘉宾讲解诗词的时候,恰如其分的配乐与嘉宾讲解相得益彰,不遗余力地烘托着现场气氛。比如在说到“总把新桃换旧符”时,嘉宾介绍春联的由来,现场响起了《春节序曲》;在说到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时,现场响起了“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的歌聲。诗词大会就是这样用精良的视听设计给人们营造了一个“看得见听得着”的诗词意境。
一个竞赛节目必然带有娱乐性,如何寓教于乐是个不小的挑战。既要保持诗词的典雅之美,又要呈现竞赛的激烈气氛,主创者在比赛的设置上独具匠心,从个人追逐赛到飞花令再到擂主争霸赛,一环扣一环,题目难度逐步加大,考验了选手对诗词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而根据赛制,百人团的答错人数就是场上选手的得分,于是百人团答题的不确定性使得参赛选手的得分变得神秘莫测,甚至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比方说看似很容易的题目百人团偏偏答错的人多,一些看似偏僻的题目反而答对率较高,这都使得选手的分数变化在人们意料之外,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全民参与集体狂欢,新媒体互动呈现科技之美
网络时代,媒体融合,电视已经不仅仅是电视,或者说,它已经不是过去的电视。《中国诗词大会》线上精彩,线下也同样热闹。每天播出时的同步答题运用了手机摇一摇功能,观众坐在家中沙发上就可以先于选手几秒钟的时间同步答题,并且能看到自己击败了全国多少名答题者,那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数字就像是一枚奖章,让观众激动不已。这种参与形式无形中将演播室扩大到了整个中国,既增加了看节目的趣味性,也让观众有“天涯若比邻”的诗意。可以想象,“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从茫茫雪原到温润江南,同一时刻答同一道题,然后紧张地等待答案揭晓,或欢呼得意,或懊恼叹息,这是怎样的壮观,又是何等磅礴的热情?惟愿这样的热情不会随着诗词大会的落幕而消淡,让更多的人被点燃热情,唤起持之以恒的学习能量。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吉 庆
注释:①《悟空》是戴荃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第二季中国好歌曲导师原创专辑《奇幻游乐园》中。整首作品将戏曲和流行音乐相结合,呈现出一个不同以往的悟空的内心世界,并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歌中有一句“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有这变化又如何。”
摘要:2017年开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社会热点,点燃了人们内心对诗词的热情,也引发人们对中国经典文化的思考。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诗词大会》的人文之美,阐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必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传统文化 传承创新 文化自信
2017年的春天是在一片诗意中开始的,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开启了这个诗情画意的春天,也开启了中国人心中的归乡之旅。诗词大会的走红,参赛选手的被关注,一时间成了热门话题,无论是在主流媒体上还是民间饭席间都在谈论这场诗词的盛会以及盛会背后的花絮,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自己的精神血脉里原来有这样一种旷日持久的热爱,只是久已忽视。《中国诗词大会》就这样成了开年“最美的节目”。
展现经典诗词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宗旨是:“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两季节目下来,让原本就喜欢诗词的人欲罢不能,让久未读诗的人重新端起了书本。
即使是三岁儿童也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更别说“大江東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带来的豪迈,还有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壮别之意,诗词早已浸润于我们的血液中,是我们的根之所在,是我们的魂之所系。在诗词大会上,我们感受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铿锵唐音;温习了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游子乡愁……本届诗词大会还新增了《诗经》和毛泽东诗词的内容。因此,当我们听到本届冠军武艺姝在飞花令中脱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时,不由发出由衷的赞叹;在听到康震老师吟诵“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时,会为感受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陶醉。
这是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的年代,但人们却常常喟叹于把灵魂落在身后。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沉下心,摈除浮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是能够在璀璨绚烂的中华文化中感受到经久不息的魅力,并因此滋润灵魂深处的干涸。
紧密联系现实,传播人性之美
一档诗词节目,不能仅仅围绕诗词做文章。显然《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们视野更开阔,心胸更博大,他们希望通过节目展现文化的力量,展现人性之美,就像董卿在节目中所说:“《中国诗词大会》一方面是传播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传承精神”。于是我们看到了为陪伴生病的母亲毅然回到家乡工作的王轶隆,在现场比赛时得知母亲要手术,他又毅然放弃剩下的比赛回家陪伴母亲,而节目组则永久保留了他的席位。王轶隆的孝心、节目组的贴心,无不透着一种暖意,在这初春时节温暖了每一个观众的心。
我们还看到了来自农村淡定从容的白茹云,生活对她来说并不仁慈,疾病的困苦、家庭的艰难,没有让她放弃生活,放弃自己,凭借一本诗词鉴赏她勇敢地与疾病做着斗争。而当她站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用因为化疗而损伤的声带哑哑地说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你怎能不动容?怎会不感受到生命的豪情?
还有来自石油家庭的张勤,乡镇医生牛丽珍,快递大哥曹中希,修自行车的王海军……他们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却都在诗词的熏陶下认真努力地走好人生每一步。季羡林说过“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他们热爱诗词,也把自己过成了一首诗,这难道不是中国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吗?
嘉宾风趣幽默,与时俱进的语言之美
说到节目中的嘉宾点评深受观众喜爱,这里不得不提到四位才华横溢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这四位导师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较丰富的电视嘉宾经验。而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也使得节目点评趣味盎然,各有千秋。总结起来就是:康震的激情四溢、蒙曼的优雅淡定、王立群的儒雅从容,以及郦波的细腻唯美,无不散发着独特的个人魅力,让人记忆深刻。如果说这还只是个人性格使然的话,那么四位嘉宾老师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点,更为节目增色不少,那就是风趣幽默、与时俱进的语言风貌。
这几位老师在场上谈笑风生,极具幽默,时不时还用上一些网络词汇,使得点评内容既立足传统文化又不失新意。比如在解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说这就好像现在的“驴友”住的那个“青年旅舍”,条件不是很好;在说到白居易时说三十七岁才结婚,也是“剩男”;在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时说诗人可能心里想的是“宝宝心里冷啊”;在说到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解读曹操求贤若渴的苦是“宝贝去哪儿了”;在说到辛弃疾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时说辛弃疾的心情就好像歌里唱的“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怀才不遇——“天哪,原来老师也听《悟空》!”①这可能是当时看节目的无数年轻人惊喜的心声。这偶尔出现的新潮词汇可能瞬间把诗词与当下年轻人的距离拉近了,或许能够让那些原本沉迷流行文化的年轻人意识到原来诗词可以这样理解,可以这样融合,现代生活一样可以用经典诗句来描绘形容。这就是传承创新,这就是推广普及。
主持人机智博学,尽显知性之美
很多人说诗词大会火了诗词,还火了董卿。的确,董卿在主持诗词大会时对古典文学的熟稔,与嘉宾的良好沟通,与选手的真诚交流,无不透露出她深厚的底蕴和良好的教养。在每一场节目开始前董卿都会吟诵诗句,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场她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看到你们我想到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想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想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
第二场她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让我们从诗歌的源头出发开启诗词之旅……”
每一场的开场都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如果说开场可能是有备而来的话,那么董卿现场的承上启下依然展现了她的文学功底。比如在嘉宾说到“若到江南赶上春”时,她能马上接“千万和春住”;在说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时她能指出“这里瀚海指的是沙漠”。还不仅于此,董卿的旁征博引也常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在选手张欣未提到自己双目失明的父亲依然热爱读书时,她会引用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在失明后写下的诗句:“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 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视听盛宴,360度全方位意境之美
作为一档文化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就像是一场饕餮盛宴,从视觉到听觉,从形式到内容,无不体现了创作者的精良用心。
演播室里搭建起来的水舞台,在灯光映照下波光粼粼,选手答题个个都是“宛在水中央”。百人团答题后按照赛制答错的选手要被灭灯,这时的舞美借鉴了“草船借箭”典故,呼呼生风的箭声,加上“熊熊火光”,一时间真是把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而在大屏幕上,每当嘉宾讲解毛泽东诗词时,都会播映该首诗词的毛泽东书法,比如《长征》《沁园春·雪》。大气磅礴的书法,配以嘉宾充满激情的解读,让人感受到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不得不为舞美动画带来的效果点赞。
每一次嘉宾讲解诗词的时候,恰如其分的配乐与嘉宾讲解相得益彰,不遗余力地烘托着现场气氛。比如在说到“总把新桃换旧符”时,嘉宾介绍春联的由来,现场响起了《春节序曲》;在说到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时,现场响起了“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的歌聲。诗词大会就是这样用精良的视听设计给人们营造了一个“看得见听得着”的诗词意境。
一个竞赛节目必然带有娱乐性,如何寓教于乐是个不小的挑战。既要保持诗词的典雅之美,又要呈现竞赛的激烈气氛,主创者在比赛的设置上独具匠心,从个人追逐赛到飞花令再到擂主争霸赛,一环扣一环,题目难度逐步加大,考验了选手对诗词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而根据赛制,百人团的答错人数就是场上选手的得分,于是百人团答题的不确定性使得参赛选手的得分变得神秘莫测,甚至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比方说看似很容易的题目百人团偏偏答错的人多,一些看似偏僻的题目反而答对率较高,这都使得选手的分数变化在人们意料之外,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全民参与集体狂欢,新媒体互动呈现科技之美
网络时代,媒体融合,电视已经不仅仅是电视,或者说,它已经不是过去的电视。《中国诗词大会》线上精彩,线下也同样热闹。每天播出时的同步答题运用了手机摇一摇功能,观众坐在家中沙发上就可以先于选手几秒钟的时间同步答题,并且能看到自己击败了全国多少名答题者,那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数字就像是一枚奖章,让观众激动不已。这种参与形式无形中将演播室扩大到了整个中国,既增加了看节目的趣味性,也让观众有“天涯若比邻”的诗意。可以想象,“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从茫茫雪原到温润江南,同一时刻答同一道题,然后紧张地等待答案揭晓,或欢呼得意,或懊恼叹息,这是怎样的壮观,又是何等磅礴的热情?惟愿这样的热情不会随着诗词大会的落幕而消淡,让更多的人被点燃热情,唤起持之以恒的学习能量。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
栏目责编:吉 庆
注释:①《悟空》是戴荃创作并演唱的歌曲,收录于第二季中国好歌曲导师原创专辑《奇幻游乐园》中。整首作品将戏曲和流行音乐相结合,呈现出一个不同以往的悟空的内心世界,并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歌中有一句“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有这变化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