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高中数学建模实施与思考
陈元章
二十世纪,“互联网”诞生,加快了教育资源覆盖的步伐;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互联网_,的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进入了“互联网+教育”的新征程,基于“互联网+”,高中数学的建模思想以更多元化方式呈现在课上、课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使数学建模渗透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始终.
1 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的理论背景
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将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计算机、互联网、数学软件等有机结合,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提,通过“协作”、“会话”和“建构”,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互联网_,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对接网络教育资源,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数学建模是需要用数学语言和方法,将现实问题抽象为近似的、能“解决”的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学会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累积数学实践经验;认识数学模型在科学、社会、工程技术诸多领域的作用.
2 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模型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數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引入“互联网+”的数学建模,为学生的课上、课下的数学建模提供了多样可能,让课堂内渗透建模思想的过程更具体、高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外,真正实现了将建模思想细化到课堂每个环节和课后延伸,基于“互联网_,的数学建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steam”综合素养,同时,数学建模也是学生团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建模中体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互联网+数学建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建模思想从课堂渗透到生活,做到数学建模源于生活,基于数学,服务于生活.
3 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的实施
3.1 基于“互联网+”,在概念教学中渗透
数学概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但数学概念课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也因此浮于表面,而通过互联网,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外,更对核心概念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又简洁的刻画,让学生更深入体验在数学建模下数学概念的获得过程.
案例1 在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实际情境,运用建模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首先,借助互联网,播放细胞分裂的视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示视频中细胞分裂的过程,并思考分裂x次后,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函数关系,归纳得出y=2x后,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y=ax,借助互联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可以找到与指数函数有关的现实问题,基于实际问题进行建模,有助于学生充分体悟指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函数的内涵与外延,更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2 基于“互联网+”,在解题教学中渗透
在解决各类习题时,多数教师选择采用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在头脑风暴中解决问题,但学生讨论时有困惑需求助教师,教师往往面临“分身乏术”的困境,“互联网+数学建模”可以有效地攻克这一困难.
案例2 健身场所通常会有一个身高体重对照表,成年人[身高(cm) -100] x0.9=标准体重(kg),如果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20%为偏胖,低于标准体重的80%为偏瘦,试问:身高175cm、体重为78kg的未成年男生的体重是否属于正常值?
引导学生思考:体重有哪些需要考虑的参数?能否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建立的数学模型中每个符号对应的是生活中哪些因素?……回顾整理,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通过问题导向,渗透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让学生先经历建模过程,再感悟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此外,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过程中,遇到困惑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问题借助平板等学生端口发送给教师,教师从教师端口进行一一解答,从而可以“分身”参与各组的讨论.
3.3 基于“互联网+”,在讲评教学中渗透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极其有限,需布置练习来加深对建模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而在课堂上还需要重点讲评加以巩固,有助于学生内化建模思想方法,形成自动化建模技能.
案例3 甲、乙两商场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甲商场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后,超出100元的部分按90%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物超过50元后,超出50元的部分按95%收费,顾客到哪家商场购物花费少?
讲评此练习时,引导学生检验自己在建模过程中,以下几个基础步骤是否正确:
确定问题——选择合算的商场;
分析条件——甲商场以100元为界,乙商场以50元为界,超出部分均有优惠;
相关参数——不超出费用和超出部分费用;
数学模型——假设商品的售价为x元,则甲商场购物花费为y1元,乙商场购物花费为y2元,根据题目的问题情境,建模结果为分段函数:
计算求解——利用数学模型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后,需要借助互联网检验数据是否符合实际生活,如果实时数据发生更新变动,则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模型,这样才能确保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3.4 基于“互联网+”,在课后拓展中渗透
因为课上时间45分钟的限制,部分数学问题不能进行深度剖析,完整的建模过程无法一一体验,因此,需要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资料,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数学建模过程,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以上述案例2为例,解决问题后,可以补充问题用于课后拓展提升:我们小组(班级/年段/学校/区/市……)身高体重是否标准?符合标准的比例多少?从数据可以发现什么?身高体重受什么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模型、标准相同吗?……让学生根据案例2的背景,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线上线下交流,分工合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并对于模型或解决结果提出合适的策略.
课后拓展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基于“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重点巩固建模的过程,着重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模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4 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的思考
4.1 对于課堂教学的思考
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解决问题等9个环节,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情况:
(1)创设情境多数在理想情况下,参数较为单一,因此建立的模型实际上为近似的、简单的数学模型,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但与实际生活仍存在脱节情况;
(2)完整的建模过程在45分钟内很难实现,或走马观花,或分段实施,无论哪种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累积数学实践经验;
(3)受到考试、课程进度等影响,课上进行数学建模,容易造成授课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学习压力;
(4)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需要查阅资料、相应的计算机、数学软件等支持,对教学环境要求较高;
(5)数学建模涉及科学、社会、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需结合各个学科知识,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要在大班教学中普及,难度较大.
4.2 对于学生能力的思考
进入高中,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思维方式也各位特点,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高中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学科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社会认知、活动经验、问题理解和分析等能力,但对于“互联网+数学建模”,学生仍存在以下情况:
(1)在现今的高中教学中,课堂模式从“单人讲解”转向“多人问答”,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数仍停留在被动学习阶段,而建模过程中需要的课外知识、技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求较高;
(2)通过建模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需要用到课余的时间,但高中生因为正常的课业、考试、假期放松等因素.全身心参与的时间有限,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考验;
(3)建模对于高中生现有知识水平而言,很难独立完成,因此对团队意识、分工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要求较高;
(4)互联网对于高中生的学习有积极效应,但也存在消极诱惑,容易转移学生学习的专注力.
教育家卡罗尔和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学习任务的时间,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些许困难,但建模精神不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参数,改进方法,解决问题,笔者将继续在建中研,研中践;做中研,研中善,同学生一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徐园园.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D].西北大学, 2015
[3]杨立超.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5
[4]孙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5
[5]米尔斯切特.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二十世纪,“互联网”诞生,加快了教育资源覆盖的步伐;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互联网_,的新时代,中小学教育进入了“互联网+教育”的新征程,基于“互联网+”,高中数学的建模思想以更多元化方式呈现在课上、课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使数学建模渗透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始终.
1 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的理论背景
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将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计算机、互联网、数学软件等有机结合,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提,通过“协作”、“会话”和“建构”,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互联网_,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对接网络教育资源,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数学建模是需要用数学语言和方法,将现实问题抽象为近似的、能“解决”的数学问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是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动力,学会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累积数学实践经验;认识数学模型在科学、社会、工程技术诸多领域的作用.
2 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的实际意义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模型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數学建模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手段,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
引入“互联网+”的数学建模,为学生的课上、课下的数学建模提供了多样可能,让课堂内渗透建模思想的过程更具体、高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外,真正实现了将建模思想细化到课堂每个环节和课后延伸,基于“互联网_,的数学建模,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steam”综合素养,同时,数学建模也是学生团队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建模中体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互联网+数学建模”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建模思想从课堂渗透到生活,做到数学建模源于生活,基于数学,服务于生活.
3 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的实施
3.1 基于“互联网+”,在概念教学中渗透
数学概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学,但数学概念课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也因此浮于表面,而通过互联网,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外,更对核心概念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又简洁的刻画,让学生更深入体验在数学建模下数学概念的获得过程.
案例1 在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通过实际情境,运用建模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首先,借助互联网,播放细胞分裂的视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示视频中细胞分裂的过程,并思考分裂x次后,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x的函数关系,归纳得出y=2x后,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y=ax,借助互联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可以找到与指数函数有关的现实问题,基于实际问题进行建模,有助于学生充分体悟指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函数的内涵与外延,更有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2 基于“互联网+”,在解题教学中渗透
在解决各类习题时,多数教师选择采用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在头脑风暴中解决问题,但学生讨论时有困惑需求助教师,教师往往面临“分身乏术”的困境,“互联网+数学建模”可以有效地攻克这一困难.
案例2 健身场所通常会有一个身高体重对照表,成年人[身高(cm) -100] x0.9=标准体重(kg),如果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20%为偏胖,低于标准体重的80%为偏瘦,试问:身高175cm、体重为78kg的未成年男生的体重是否属于正常值?
引导学生思考:体重有哪些需要考虑的参数?能否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建立的数学模型中每个符号对应的是生活中哪些因素?……回顾整理,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通过问题导向,渗透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让学生先经历建模过程,再感悟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此外,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过程中,遇到困惑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问题借助平板等学生端口发送给教师,教师从教师端口进行一一解答,从而可以“分身”参与各组的讨论.
3.3 基于“互联网+”,在讲评教学中渗透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极其有限,需布置练习来加深对建模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而在课堂上还需要重点讲评加以巩固,有助于学生内化建模思想方法,形成自动化建模技能.
案例3 甲、乙两商场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甲商场累计购物超过100元后,超出100元的部分按90%收费;在乙商场累计购物超过50元后,超出50元的部分按95%收费,顾客到哪家商场购物花费少?
讲评此练习时,引导学生检验自己在建模过程中,以下几个基础步骤是否正确:
确定问题——选择合算的商场;
分析条件——甲商场以100元为界,乙商场以50元为界,超出部分均有优惠;
相关参数——不超出费用和超出部分费用;
数学模型——假设商品的售价为x元,则甲商场购物花费为y1元,乙商场购物花费为y2元,根据题目的问题情境,建模结果为分段函数:
计算求解——利用数学模型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后,需要借助互联网检验数据是否符合实际生活,如果实时数据发生更新变动,则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模型,这样才能确保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3.4 基于“互联网+”,在课后拓展中渗透
因为课上时间45分钟的限制,部分数学问题不能进行深度剖析,完整的建模过程无法一一体验,因此,需要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图书馆等查阅资料,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数学建模过程,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以上述案例2为例,解决问题后,可以补充问题用于课后拓展提升:我们小组(班级/年段/学校/区/市……)身高体重是否标准?符合标准的比例多少?从数据可以发现什么?身高体重受什么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模型、标准相同吗?……让学生根据案例2的背景,借助互联网查阅资料,线上线下交流,分工合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并对于模型或解决结果提出合适的策略.
课后拓展数学建模活动,可以基于“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重点巩固建模的过程,着重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模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4 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的思考
4.1 对于課堂教学的思考
数学建模过程主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解决问题等9个环节,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下情况:
(1)创设情境多数在理想情况下,参数较为单一,因此建立的模型实际上为近似的、简单的数学模型,渗透了数学建模思想,但与实际生活仍存在脱节情况;
(2)完整的建模过程在45分钟内很难实现,或走马观花,或分段实施,无论哪种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累积数学实践经验;
(3)受到考试、课程进度等影响,课上进行数学建模,容易造成授课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学习压力;
(4)完整的数学建模过程,需要查阅资料、相应的计算机、数学软件等支持,对教学环境要求较高;
(5)数学建模涉及科学、社会、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需结合各个学科知识,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要在大班教学中普及,难度较大.
4.2 对于学生能力的思考
进入高中,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思维方式也各位特点,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高中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学科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社会认知、活动经验、问题理解和分析等能力,但对于“互联网+数学建模”,学生仍存在以下情况:
(1)在现今的高中教学中,课堂模式从“单人讲解”转向“多人问答”,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数仍停留在被动学习阶段,而建模过程中需要的课外知识、技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求较高;
(2)通过建模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较长的时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需要用到课余的时间,但高中生因为正常的课业、考试、假期放松等因素.全身心参与的时间有限,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考验;
(3)建模对于高中生现有知识水平而言,很难独立完成,因此对团队意识、分工协调、交流沟通等能力要求较高;
(4)互联网对于高中生的学习有积极效应,但也存在消极诱惑,容易转移学生学习的专注力.
教育家卡罗尔和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掌握学习任务的时间,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建模,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些许困难,但建模精神不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参数,改进方法,解决问题,笔者将继续在建中研,研中践;做中研,研中善,同学生一起“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徐园园.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D].西北大学, 2015
[3]杨立超.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5
[4]孙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5
[5]米尔斯切特.数学建模方法与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