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破解路径探究
【摘 要】 乡村振兴关乎国民生计,但是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之下,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原因,反思乡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继而找出破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办法,从而谋求乡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劳动力 新型职业农民
路径探究
一、前言
在传统农业经济中,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劳动力,但是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改变,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力供给日渐紧张,并且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涌入城市以寻求更好的福利和报酬,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局面就变得更加窘迫;与此同时,十九大的召开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农业作为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此,研究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便具有了较为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短缺原因分析
(一)外出务工的预期收益高于务农的预期收益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占农业的66.45%,而非农业收入仅占33.55%,仅为农业收入的一半。 2009年,非农业收入占比达到61.42%,非农业收入增长对农民净收入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也是如此,农村收入较高的是商人,其次是工人,收入最低的是农民。对于农民来说,只有外出工作,他们才能支付起照顾老人、结婚,建房、购车和子女教育支出。农民工进城打工,也只是寻求更高工资的无奈之举。
(二)农业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繁重性
我国各地自然禀赋差异较大,农业条件不一,平原地区有相对便利的自然条件,但是山地丘陵以及西部缺水地区发展农业则面临巨大的挑战。农业经营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农业生产也充满着极大的风险性。加之我国目前农业保险制度尚未健全,农民保险意识薄弱,这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性。相比较于美国和俄罗斯人多地少的大农场经营,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还非常低,农业工作还是一份重体力劳动,因而不少的青壮年劳动力放弃农业生产工作,趋于城市寻找轻松且附加值更高的工作。
(三)社会经济文化舆论影响
一二线大城市有着别处不可比拟的经济文化资源,人们的潜意识里也往往将“谁在大城市工作”视为一种成功的标志,也正是在这种社会舆论和农民盲目心理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乡村,在城市务工,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短缺。
二、农业劳动力短缺局面破解路径
为了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把握好“度”,既要吸引劳动力回流,又要防止农村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出现大量劳动力无法就业的局面。 既要提高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又要培养新型农民专业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加强对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的投资和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一)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创办乡村企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
传统农业留不住劳动力,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传统农业产值太低。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还能吸引更多消费者,扩大销路,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农业经营的风险。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结合,让传统农业科技化、时尚化,可以尝试新兴产业和传统农业相结合,比如以“互联网+农业”的形式进行发展,不但可以更好的开拓市场,还可以吸引青壮劳动力目光,使一部分劳动力回流;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产业组织形式,村民自愿入股,技术入股、资金入股,以分红的方式提高积极性,吸引劳动力回流,以农业带动工业,再以工业辐射带动服务业,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和发展。
(二)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吸引农业劳动力回流
通过制定农产品最低价格,加强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保护,以应对农业风险,确保农民增收。 同时,要研究解决农产品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协调问题,在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给方面实施优惠政策,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从而应对农业风险。 利用上述措施,改善农业经营环境,为吸引农业劳动力提供低风险环境。
(三)改善科技环境,同时提高劳动力质量以弥补劳动力数量不足
低产能导致对农业劳动力的强劲需求。从本质上讲,劳动力短缺是一个短期问题,而劳动力低质量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低是长期问题。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农业科技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短缺。同时,加强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政府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培训组织活动,鼓励各种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等教育场所的建设,为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各类便捷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喜梅.传统农区农业劳动力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困境及其出路[J].農业经济.2016.(09):74-75.
[2] 胡小平.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应有长效之策[N]. 农业日报,2012年-10月27日(03).
[3] 彭荣胜.传统农区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农民意愿与路径选择研究[J].学习与实践. 2016.(04):59-67.
作者简介:高航(1998——)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