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技术转移问题研究新进展
殷鲁强
摘 要:中外技术转移一直是作为有效的推动知识和技术从高校转向社会的重要的途径,但是就当前国内外技术转移来说,效率和作用方面还有待提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国内外技术转移的概念以及热点问题,比如说像影响因素、模式、绩效评估相关研究的归纳以及总结,而我国技术转移中信需要在研究方面与实践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技术转移模式? 技术转移机制? 技术转移政策
自从2001年开始,首批国家级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得到政府认定,伴随着当前实践的不断的发展,国内关于技术转移中心的相关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相对来说积累了丰富的硕果。本文通过对于中外技术转移相关热点的研究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当前推动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发展以及本土化发展提供了借鉴价值。
一、技术转移概念研究
随着认知的深化,技术转移中心的概念也呈拓展之势。关于技术转移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界定。因此,多数研究从职能角度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如技术转移中心是把高校内各研究所的发明进行统一销售的机构或技术转移中心是一个转移单位,为高校提供合作研究、知识产权管理和商业发展等专业化服务支持。总体而言,现有关于技术转移中心的概念差异主要根源于对技术转移这一活动内涵的不同认知。
二、国内外关于技术转移的研究热点
(一)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关于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由来而久,国内外学者都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国外学者在相关的研究中表面,关于影响技术转移的相关因素主要有资金投入因素、专业人才因素、技能因素、中介服务因素、政府政策方针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等等,概括起来主要是分为外部影响因素以及内部影响因素。而相对外国学者的研究而言,我国这对技术转移影响因素主要是结合当前我国的具体情况而风险得到,以李文波的观点为例,研究称影响我国高校与科技技术转移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政策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研究机构因素、企业因素等等,另外还有融资体制因素、技术转移经验相关因素等等,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会严重的影响我国技术转移的效果。
而范柏乃和余钧认为,不同的因素影响下对于高校技术转移的影响不同,比如说资金投入、人员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都是正影响,而政府资金投入、企业吸收能力有负向影响。
(二)技术转移模式研究
按照技术转移中心与母体高校的联系紧密度,可将运作模式分为分离模型和整合模型。Etzkowitz 认为分离模型能够区分研究利益和财务利益,在两项活动之间勾勒边界,因此要优于整合模型,技术转移中心的非学术型员工既要拥有商业能力和资源,又要能与学术界沟通配合,才能消弭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文化距离,提高转化效率。
当前来说,我国技术转移的模式的主要的特点是多样化以及多层次,而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下对其进行了研究。以闫傲霜为例,主要观点为技术转移模式所呈现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基于不同视角下来划分,从发起者方面来说,大概分为政府组织型、高校与科研所联和型、企业拉动型;从动力源方面来说可分为市场需求拉动类型、政府宏观指导性;从机制视角下来说,可以划分为单元型合作、股份制、紧密型等等集中合作方式。
(三)绩效评估
早期技术转移中心绩效评估标准多围绕知识产权管理展开,通常以专利、许可、合作研究、发明的数量和收益等作为指标。随着技术转移中心职能的拓展,衍生企业、新产品数量等也开始纳入到评价指标中,并开始强调技术转移中心本身的运作效率,较全面的评价指标逐渐形成。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技术转移中心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科研人员关注的是合理的周转时间、良好的协作、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成功的技术转移;高校管理者由于承受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营成本压力,因此关注技术转移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效益;政府则考虑技术转移中心工作对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改善等社会价值。
三、结束语
当前来说,技术转移中心的国际研究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成果,研究的议题较为广泛,涉及技术转移的概念、模式、绩效评估。国内技术转移中心的研究还要考虑本土化情境,可结合国内科研管理制度、高校管理体制、公共部门在技术转移中的涉入度等,总结中国发展经验,参与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柳卸林,等. 中外技术转移模式的比较[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梅远红,孟宪飞. 高校技术转移模式探析: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的调研与思考[J]. 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2).
[3]林慧岳. 技術转移的历史透视[J]. 上海:自然信息,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