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项目进度的动态管理研究
陈新武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描述了建筑工程进度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工程进度控制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方法,旨在提高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建筑项目;动态管理;进度
1 进度的影响因素
对一个项目而言,进度的影响因素除自然灾害如下雨、大风、地震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些主观因素:项目管理人员的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低,造成项目建设过程混乱;施工人员不足,进度计划作业逻辑关系不合理,导致无法正常施工;材料、设备采购不及时,无法满足现场施工要求;施工现场操作不符合QHSE规范,造成停工或返工等现象;施工方案不合理,管理者无法合理的调配人员等。项目的建设过程,本身具有复杂性,在建设过程中,其进度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关注进度的全程控制,提升对进度的管理水平,成为目前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点目标。
2 进度控制的全过程管理
所谓进度控制的全过程是指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监测跟踪及调整分析的整个过程。然而造成进度滞后的因素,会伴随进度控制过程随机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要杜绝或预防以上因素对进度的影响,就要从进度管理过程的每个阶段去研究相应的方法和手段,提前做好准备,预防一些偶然因素的出现,争取将进度控制的过程更规范化。
2.1 进度计划的编制
进度计划是进度控制的基础,一切关于进度管理的活动,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工程建设开始,项目组人员就应该编制合理的进度计划,作为指导项目进行的依据。
目前,进度计划的编制是以WBS为基础进行的,所谓WBS即工作分解结构,是以最终可交付的建设成果为导向,将可交付成果按照一定原则划分为更小、更易管理活动的过程。因此,在WBS上编制的每条作业计划,都父出于WBS最底层的工作包,而每一个工作包都父出于其上一层的节点单元。这样的“父子”划分形式使得每一条作业都只从属于其上层工作包,而忽略了每条作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情况下编制的进度计划,参杂了很多主观因素,使得进度计划存在诸多的不合理。
为了避免由于WBS这一不足之处造成进度计划的不合理,在此本文提出PBS的概念,即产品分解结构。其项目管理的流程为建立产品分解结构-建立产品流程图-制定进度计划。它所定义的不是某一项活动,而描述的是最终的可交付成果。其中流程的建立过程,正好理清了各项作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在PBS建立流程图的基础上,再按照WBS划分原则,逐级分解下去,则可达到作业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要求。
2.2 进度计划的实施与监测
进度计划的实施与监测是贯穿于整个建筑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是项目进度动态控制的重点。在开工前期,项目经理应该根据主体进度计划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划分区域负责人,由区域负责人关注自己责任区域的施工进展情况并进行反馈。作为负责人,应该关注的问题有:
(1)材料、机具到位情况。施工所需的材料是否已进场并通过检验。大型设备及机具是否已到位。一般在设想活动开始前,负责人就应提前落实材料到位情况,以为后续施工做好准备。
(2)现场作业人员情况。要完成一项活动,就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因此,负责人应考虑到人员需求情况。考虑在目前人员情况下,是否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项活动,并采取相应措施。
(3)查看现场施工是否符合QHSE规范,否则容易造成安 全事故和质量事故,最终导致停工或返工,影响整体施工进度。区域负责人关注以上问题,并定期向管理者反馈。把进度控制落实到每一项活动上,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控制总体进度的目的。
2.3 进度计划调整与纠偏
项目建设的过程具有复杂性,项目的进度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以上的进度监测和跟踪管理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对项目的进度偏差做出分析。通过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的比较和分析,如果偏差较小,可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矛盾得以解决,继续执行原计划;如果偏差较大,经过努力不能按原计划实现时,则需要对原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可根据合同规定,对相关单位进行工期索赔。
一般进度计划的纠偏措施有以下几种方法:
(1)压缩工序的持续时间
目前压缩工序持续时间的方式主要采取增加作业面、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增加劳动力、增加机械设备等。
(2)组织搭接
若检查的实际进度偏差影响了项目的总工期,在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允许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或优化关键路径上各工作的逻辑关系来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
3 结束语
进度作为项目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现在很多项目中都存在进度滞后的问题,因此研究进度控制的过程,争取真正实现进度计划指导项目进展。成为后续工程管理者的责任。管理者在建设过程中只有运用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才能在项目成本不变、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达到按期完成项目建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志,李邵春.全过程动态控制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J].企业技术开发,2008(02).
[2]刘金星.改进的WBS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