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麦生产机械化的问题及对策
周昕
一、我县小麦产业发展概况
1.基本情况。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江淮丘陵北部。全县国土面积294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78个村,全县总人口13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1.1万人,拥有耕地183.4万亩,其中旱地25.9万亩,水田157.5万亩;林地17.5万亩,可养水面46.2万亩。2012年全县财政收入6.2亿元。
2.资源优势。寿县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906 mm,无霜期213天。地温分布与气温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14.8 ℃,1月平均气温0.7 ℃,7月平均气温27.9 ℃。年均日照时数20952 h,年均太阳辐射总量达124.5千卡/cm2。雨光热同步,昼夜温差大,有机物质积累多,适宜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生长。丰富的温光水资源,为优质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3.区域布局。寿县是全国农业大县,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位于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种植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形成了中南部乡镇及沿淮淠湾区为中心的百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全县小麦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2010年153.1万亩,比2005年增加74.7万亩,年均增长14.3%;2012年达170.6万亩,较上年增长2.6%。
4.发展重点。深入开展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第二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优质品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等关键技术,不断扩大核心示范区规模,实行集中连片种植、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显著、带动明显的小麦优势产业带。
5.瓶颈环节。部分渠系年久失修,淤积渗漏严重,渠系配套建筑物数量少、标准低,控水能力差,灌溉水利用率低,水利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以科学播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为代表的小麦生产新技术只在示范区达到了普及,大面积应用需进一步推广。特别是小型拖拉机动力小、旋耕浅而不实,小麦耕种质量差,稻茬麦开沟浅而不直等播种技术不当制约了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1.耕作层浅。由于长期实行旋耕作业,导致耕作层变浅,造成小麦根系下扎困难,抗灾能力降低。应该看到,旋耕整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对于提高整地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旋耕整地的平均深度大部分在10 cm左右,连年进行旋耕,耕层变浅,不能打破犁底层,导致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小麦根系下扎困难,遇到旱涝灾害,抗灾能力下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
2.耕层土壤过暄。由于旋耕整地镇压不到位,镇压不实,耕作层土壤过暄,从而导致小麦播种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培养壮苗。秋冬季遇到干旱、低温等异常天气,小麦很容易干枯变黄,甚至死苗。
3.整地粗放。我县稻茬麦由于土壤黏重,机械不配套,遇到干旱时土块大,整不碎,遇到阴雨天气,又容易出现烂耕烂种。特别是我县的丘陵地区,地块小,不规则,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小型机械作业质量又不高,耕整地粗放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成为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提高稻茬麦产量的潜力所在。
4.播种过深。一是由于旋耕镇压不实引起的播种过深;二是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追墒播种引起的播种过深;三是播种机性能不好引起的播种过深;四是地块高低不平引起的播种过深。小麦播种深度为3~5 cm,因为分蘖必须处在地表2~3 cm才能发生分蘖,播种过深,必然导致出苗期延长,拉长地中茎,过度消耗种子养分,造成分蘖缺位或不发生分蘖,形成深播弱苗。
分析影响我县小麦机械化生产质量的主要原因:一是机械不配套。大马力拖拉机和新型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的推广和更新不快。二是农机手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农机手对农艺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三是在社会化服务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作业质量与收费价格相挂钩的利益连接机制。农机手在作业时,主要考虑作业效率,降低能耗,增加效益。而往往作业质量与能源消耗成反比。
三、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统筹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田整治力度,为方便农机作业、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创造有利条件,对相关的排水工程、水源工程、灌溉工程以及田间道路进行配套建设。
2.做好小麦全程机械化作业新技术推广。针对小麦生产农机化作业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机作业能力建设,重点推广以机开沟、机条播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播种、秸秆机械化打捆作业等新技术。加强农机作业能力建设,由镇、村组织专业服务队和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服务,对农民应用新技术给予技术服务补贴,要研究出台关键技术农机作业补贴政策,支持开展土壤深耕深松 、秸秆还田、机械镇压等。
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测土、配方、生产、供应、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
4.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以植保服务体系为载体,以村为单位成立植保机防服务大队,对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
5.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及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在示范推广优质粮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同时,突出在小麦生产核心区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推进作物、机械、技术的统一与合理配置,形成小麦—水稻轮作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机具配套方案。
6.加强技术培训。在小麦播种、病虫草害防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关键环节,组织农技、农机专家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等方式,全程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让农民了解作业质量差对小麦生产带来的影响,让农机手了解掌握提高作业质量的农艺技术,增强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作业质量。 (02)
一、我县小麦产业发展概况
1.基本情况。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江淮丘陵北部。全县国土面积294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78个村,全县总人口13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1.1万人,拥有耕地183.4万亩,其中旱地25.9万亩,水田157.5万亩;林地17.5万亩,可养水面46.2万亩。2012年全县财政收入6.2亿元。
2.资源优势。寿县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906 mm,无霜期213天。地温分布与气温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14.8 ℃,1月平均气温0.7 ℃,7月平均气温27.9 ℃。年均日照时数20952 h,年均太阳辐射总量达124.5千卡/cm2。雨光热同步,昼夜温差大,有机物质积累多,适宜小麦、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生长。丰富的温光水资源,为优质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3.区域布局。寿县是全国农业大县,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位于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种植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形成了中南部乡镇及沿淮淠湾区为中心的百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带。全县小麦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2010年153.1万亩,比2005年增加74.7万亩,年均增长14.3%;2012年达170.6万亩,较上年增长2.6%。
4.发展重点。深入开展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第二轮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广优质品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等关键技术,不断扩大核心示范区规模,实行集中连片种植、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显著、带动明显的小麦优势产业带。
5.瓶颈环节。部分渠系年久失修,淤积渗漏严重,渠系配套建筑物数量少、标准低,控水能力差,灌溉水利用率低,水利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以科学播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为代表的小麦生产新技术只在示范区达到了普及,大面积应用需进一步推广。特别是小型拖拉机动力小、旋耕浅而不实,小麦耕种质量差,稻茬麦开沟浅而不直等播种技术不当制约了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1.耕作层浅。由于长期实行旋耕作业,导致耕作层变浅,造成小麦根系下扎困难,抗灾能力降低。应该看到,旋耕整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对于提高整地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旋耕整地的平均深度大部分在10 cm左右,连年进行旋耕,耕层变浅,不能打破犁底层,导致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下降,小麦根系下扎困难,遇到旱涝灾害,抗灾能力下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
2.耕层土壤过暄。由于旋耕整地镇压不到位,镇压不实,耕作层土壤过暄,从而导致小麦播种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培养壮苗。秋冬季遇到干旱、低温等异常天气,小麦很容易干枯变黄,甚至死苗。
3.整地粗放。我县稻茬麦由于土壤黏重,机械不配套,遇到干旱时土块大,整不碎,遇到阴雨天气,又容易出现烂耕烂种。特别是我县的丘陵地区,地块小,不规则,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小型机械作业质量又不高,耕整地粗放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成为稻茬麦产量低而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提高稻茬麦产量的潜力所在。
4.播种过深。一是由于旋耕镇压不实引起的播种过深;二是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追墒播种引起的播种过深;三是播种机性能不好引起的播种过深;四是地块高低不平引起的播种过深。小麦播种深度为3~5 cm,因为分蘖必须处在地表2~3 cm才能发生分蘖,播种过深,必然导致出苗期延长,拉长地中茎,过度消耗种子养分,造成分蘖缺位或不发生分蘖,形成深播弱苗。
分析影响我县小麦机械化生产质量的主要原因:一是机械不配套。大马力拖拉机和新型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的推广和更新不快。二是农机手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农机手对农艺技术了解掌握不够。三是在社会化服务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作业质量与收费价格相挂钩的利益连接机制。农机手在作业时,主要考虑作业效率,降低能耗,增加效益。而往往作业质量与能源消耗成反比。
三、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统筹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田整治力度,为方便农机作业、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创造有利条件,对相关的排水工程、水源工程、灌溉工程以及田间道路进行配套建设。
2.做好小麦全程机械化作业新技术推广。针对小麦生产农机化作业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机作业能力建设,重点推广以机开沟、机条播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播种、秸秆机械化打捆作业等新技术。加强农机作业能力建设,由镇、村组织专业服务队和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服务,对农民应用新技术给予技术服务补贴,要研究出台关键技术农机作业补贴政策,支持开展土壤深耕深松 、秸秆还田、机械镇压等。
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现“测土、配方、生产、供应、施肥技术指导”一条龙服务。
4.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以植保服务体系为载体,以村为单位成立植保机防服务大队,对小麦赤霉病、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
5.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及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在示范推广优质粮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同时,突出在小麦生产核心区建设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推进作物、机械、技术的统一与合理配置,形成小麦—水稻轮作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机具配套方案。
6.加强技术培训。在小麦播种、病虫草害防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关键环节,组织农技、农机专家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演示等方式,全程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让农民了解作业质量差对小麦生产带来的影响,让农机手了解掌握提高作业质量的农艺技术,增强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作业质量。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