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政治态度的形成路径探究

    李慧芬

    摘 要:政治态度是政治行为的“晴雨表”,探究农民政治态度所呈现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有利于了解农民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因,实现有针对性的政策供给,切实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而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民;政治态度;形成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6?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4-0034-02

    十九大以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提法与以往的乡村政策最大的不同是,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农村的内生力量。“由内向外”焕发村庄活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农民的政治态度就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以农民为本,了解农民对政治以及相关政策最真实的看法和评价,才能为民所用,激发其创造农村的积极性。

    一、农民政治态度的表征

    农民政治态度指的是农民对政治机构、政府人员、政治制度和相关政策的总的看法和评价,它涉及农民自身的个体偏好以及对相关政治的了解程度。

    (一)理性化有限

    理性,简言之,即个体运用智慧,权衡利弊之下,以理性而非感性为主导的思考过程。理性化可以说是个体普遍追求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思考方式。积极的政治态度也应该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对于当代农民而言,这种理性化却是极其欠缺的。

    农民的思考逻辑是以自身为中心,以街坊邻里和农村的社会网络为半径构建的一个“圆”,这种思考方式让他们很难跨越自身和农村来理性思考,反而感性的成分所占比例要大得多。这种理性化不足主要是由于农民群体本身文化水平受限,在农村这种大环境下,村庄广泛的群体心理导致群体无意识思考越发突出,农民对于有关政策和政治现象的理解人云亦云,只求表面化、现象化的一知半解。这种经验性的理解让农民偏重以一时的利益得失来判断相关政策的整体态势,难以全面完整看待事物走向。

    (二)稳定性不足

    稳定性指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较为固定的、难以轻易打破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稳定的政治态度能够有效凝聚民心,推进政策落实,从而有利于乡村治理。但农民的政治态度反而呈现出较大波动态势,这种波动主要体现在农民对政治的看法忽好忽坏,在此情形下就很难产生一致的政治情感。

    这种稳定性不足,一来是由于当代农民大多已经不是附着在土地上,单纯靠种地为生,其收入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在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中,农民接收到的外部信息也是不同的,地理环境的转移,紧接着就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不断的城乡交换中,其政治态度也发生较大的波动。此外,农民的政治态度主要受利益关联度的影响,当相关政策没有涉及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能够让自己受益时,农民的政治态度就会较为积极,一旦相关政策没有让自身受益,农民的政治态度也是极具易变性的,容易激发群体性事件。

    (三)矛盾性趋强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者事物间显示出来的一种对立特征,矛盾性虽然是事物普遍存在的特点。但就农民这一群体而言,长时段的矛盾的政治态度并不利于乡村的有序稳定发展。这种矛盾性一方面体现在意象和行动的不匹配。在心理层面农民很乐意支持相关政策,但是行为倾向上,这种支持意愿又会受到政策与自己的相关度、地缘上的远近以及自己有无时间等具体因素的多重影响。另一维度,在涉及政府机构层面,农民自身认为乡镇和村委落实工作的好坏都不会影响其对中央的看法和态度,但反之,他们也会觉得乡镇和村委落实得比较好,会让其感觉中央更好了,这与前面的不影响形成悖论。这种矛盾性体现在农民的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多个方面,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传统文化习惯与现代信息冲击的碰撞下,农民群体身上一方面有着深深的传统烙印,另一方面又必须要适应现代节奏,在这种“传统与现实的撕扯”下,矛盾性的产生就不可避免。

    二、农民政治态度的形成路径

    农民政治态度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不是在单一路径影响下形成,而是国家的政治教育、村庄的文化氛围熏陶和农民个体的政治接触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三条路径交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形成农民独特的政治态度。

    (一)国家: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新闻联播这些官方媒体给民众提供的了解政治知识和国内、国际政治事务的平台,以及农村组织学习国家政策和农业政策相关活动的场所,这是目前为止农民可以感知到的较为普遍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在农民政治态度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把握航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整个政治态度的总体基调。

    农民的政治态度是农民政治社会化的直接反应,而社会化最为官方的渠道和方式则是来自国家的政治教育。农民群体本身习惯顺从、适应的特点,以至于其并不追求主动学习,政治教育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目前,村庄常见的政治教育有两种主要途径:其一,中央将相关文件以及国家政策以官方途径自上而下传达到村庄,村委组织安排相关学习活动,为政治教育的实行提供一个集中的学习场所,这种教育方式是大众化的,农民也比较容易领会相关文件知识。其二,农民首先通过官方媒介这种方式有了对政府机构以及政治人员等最基本的认知和判断,就像看新闻是农民最普遍也是最广泛的接触政治的途径一样。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身边具体事件来领会和分析相关政策的内涵,这种政治教育方式更具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因为农民对政治的认知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相径庭。

    (二)村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主要指村庄普遍存在的、约定俗成的、广为认可的村庄氛围,它既包括传统文化也包括生活习性,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农村孕育出一种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共同精神和信念”。这种方式几乎以“漫灌式”的途径渗透于农民整个政治态度体系,甚至不夸张地说,是当代农民政治社会化的主要路径。

    当代农民普遍还是一种较低文化水平的群体,他们理解能力较差,对政治的感知力有限。因而了解政治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口口相传”,农民对他人的信任要远大于自己。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不常看新闻,而别人会经常观看,那么别人知道的肯定就比自己知道的要更为清楚。这种强大的“舆论的力量”,让村庄形成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农民茶余饭后也会闲谈最近的政治事件,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农民积极主动的结果,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日久积淀、内化于心的过程。农民自身并不依赖于这种文化氛围,但这种文化氛围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一个政治兴趣更为浓郁的村庄要比政治兴趣淡薄的氛围下的农民对政治的关注度更高,從而更有利于农民的政治社会化,这种村庄文化氛围在与国家的协同作用下,使农民的政治态度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因此,构建政治相关性较强的文化氛围对于乡村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三)个人:政治接触

    政治接触指的是感知政治生活的兴趣以及获取政治资源的易得性。这里的政治接触包括隐性的接触和显性的接触两种。隐性的接触指的是农民自身的政治兴趣,对政治的关注度等,这种接触本身并不能对政治产生任何影响,因而是种隐性接触。显性的接触指的是农民切实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参加选举投票、共同参与村庄重大事务、群体性事件等这些看得见、发挥明显作用的接触行为。无论是显性的政治接触还是隐性的政治接触都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农民的政治态度。

    相较前两种途径而言,政治接触是更为主动的,但也更具自由性。政治兴趣更浓厚、政治觉悟更高的农民会主动寻求与政治接触的机会和方式,例如通过手机上的政治评论以及微博上的政治事件等这些非官方媒体,有意识地拓宽获取政治知识的手段。而持“政治冷漠”心理的农民其政治知识就会更加匮乏,政治态度也会相应变得更加消极,因为这种政治接触发挥能动性的是农民自身。另外,在行动方面,农民也会通过一些切实政治接触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农民如果在与政治接觸的过程中,解决了自身问题,实现了自身的诉求,那么其对政治人员就会更加信任,对政府机构的评价也会相应提高,其政治态度就会更加积极。反之亦然,倘若农民在与政治接触的过程中,无法满足自身诉求,日积月累,其政治态度会更加消极。

    三、培育积极政治态度的路径

    农民只有具备积极稳定的政治态度,他们才会主动去关心国家事务,真正具备主体意识,从而推动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使农民的政治态度更具积极性,需要朝以下几个方向转变。

    其一,在方式上,国家的政治教育应该更加多元化,拓宽政治教育的渠道,使农民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了解到相关政治知识;在内容上,应该使教育内容更好理解,更贴近农民生活,使农民可以亲身感知和解读,不再觉得政治对他们而言是很遥远的。其二,村庄的文化氛围几乎无时不在,基层干部应该主动积极构建具有政治关注度的文化氛围,有意识地多开展组织相关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农民的政治兴趣,让其对政治更加了解熟悉,在此基础上,“渐进式”地培育其积极的政治态度。其三,通过相关教育宣讲,帮助农民树立良好的政治意识,构建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农民愿意主动寻求政治接触的机会,拓宽政治接触的途径,“由内到外”积极进行政治参与,真正将自身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分子。

    四、结语

    农民渴望发声,希望被重视。但现实是,其政治态度不容乐观,总体反映出消极、矛盾、非理性的特点,在这样的政治态度的调配下,农民的选择很容易受利益主导,以至于难以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因此,亟须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者的协同努力,为农民积极政治态度的转变搭建一个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马莎·L.科塔姆,等.政治心理学[M].胡勇,陈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刘伟.普通人话语中的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 赵晓航,李建新.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政治态度——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的实证分析[J].社会学评论,2017,(3).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