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的正当性

    李志雄+闫雪+范梦媛

    [提 要]高校招生民族优惠政策的提出是基于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而提出的,它不仅不违背教育的公平公正,更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推崇。本文拟从我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的制定依据,历史沿革及价值意义三重视角探析,证实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一种补偿,更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民族稳定具有多维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教育公平;高校招生

    [作者简介?演李志雄(1989—),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律政策;闫 雪(1988—),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戏曲动画;范梦媛(1992—),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评论。(江西南昌 330000)

    一、我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制定依据

    1.理论支撑

    (1)公平正义理论

    在录取时,给予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投档、降分录取的优惠,是对少数民族教育资源的一种补偿。当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为此进行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国家从少数民族群体利益出发进行合理的教育资源取舍,体现了一种公平的正义。教育平等作为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平等的延伸,首先就应该体现在人们受教育的机会上,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基本理念就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公平不仅蕴含着制度上的平等,更强调着事实上的公平。通过招生政策上的倾斜来增加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的机会,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审核程序和完善的监督机制。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源于人们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正是中国国情的政治关系和特殊利益才激发了政策存在的必要性,而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演进历程和发展特点,紧密结合招生政策制定程序与执行过程,把握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要求,深化政策的深层含义,从而实现实质的公平正义。

    2.法律依据

    我国高校招生民族优惠政策的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根据各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等法律条文,其中区域自治法与其法律解释规定的更为具体。除此之外,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法规,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3〕86号)规定:“加大高等学校招生倾斜力度。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片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招生计划和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向片区所在省(区、市)倾斜。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向片区中的民族地区倾斜。”

    法律条文的存在有利于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规范,既保证招生政策的价值定位,又间接促进了招生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3.价值取向

    (1)政治公正

    公民及公民团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要有实际的参与权,在保证政策的利益普惠原则的前提下去遵循教育政策的特殊规律,其真正目的是为全体公民谋取利益,而不是针对少数人或少数特殊利益集团谋利,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政策的深层含义,而不要短浅的认为对象的特殊即是违背了公正,而实际上其本质就是为了更好的公正。

    (2)情感维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在资源的占有和分配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作为一个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互帮互助的传统道德早已沉淀到我们的血液里,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正是基于这种情感的维系。同时在革命期间,不少民族英雄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台相应的政策实际上也是对民族贡献的一种补偿。

    (3)现实意义

    不少数据证实,因优惠政策而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用所获知识对社会的贡献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政策的施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好的活力,当地民众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导向都为高等教育民族考生优惠政策的继续深入提供了一份良好的社会保障。

    二、我国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历史沿革和价值意义

    1.演进过程

    高校招生民族考生优惠政策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概括为:从第一阶段的“同等成绩、优先录取”到第二阶段的“降低录取分数线,规定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比例”到第三阶段“加强高校民族班和预科班工作,具体规定他们的提档分数”,政策的变化是适应时代需求的,而其本身的完善和意义才是它得以存在的根本保证,20世纪50年代的考生放宽条件和标准、60-70年代的政策具体化、80年代的政策补充和完善都印证了这一点。

    2.伴随观点

    在这段历程中,许多专家学者对国家这一政策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王铁志认为:“在高等学校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实行适当的分数照顾政策,是保障他们享受高等教育平等权利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王靖认为:“教育公平这一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在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获得公平教育的同时, 更大一部分的是非少数民族学生受到的逆向歧视。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的表现。那么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大程度上做到教育公平,是解决高校招生中逆向歧视这一问题的关键。”就高校招生优惠政策观点大家们可谓是众说纷纭,可以看到也有部分研究者对高校招生民族考生优惠政策持否定态度,但是就当前中国的教育背景而言,至少在目前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校招生民族考生优惠政策的推行是毫无疑问的。

    3.价值意义

    高校招生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是基于历史和现实条件得来的,这并不违背教育的公平公正。实行高校招生民族考生优惠政策是通过人为手段来均衡教育资源,缩小民族教育的差距。第一,在社会方面,实行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调整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教育是经济的先行者,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对改善民族贫困落后的境况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第二,在教育方面,实行高校招生民族考生优惠政策,有利于完善教育的公平和正义,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三,在学校方面,实行高校招生民族考生优惠政策,积极招收少数民族考生,有利于改善生源结构,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繁荣中华文化,有利于教育服务社会价值更好体现,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就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在本科和研究生各层次都积极招收少数民族考生。在培养过程中,会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少数民族座谈会,和文体活动,每一次活动都呈现出温馨与祥和的气氛,民族文化在交流与共享中得到了绽放。校园内各民族考生融洽相处,学习上的沟通、生活上的包容、文化上的交织,让学校形成了“学校即中国,民族即世界”的和谐画面。

    三、结束语

    高校招生民族优惠政策是基于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而提出的,它不仅不违背教育的公平公正,更是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推崇。纵观现有研究,无论是一些民族理论研究还是一般政策研究,都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高校招生优惠政策作用的深度剖析,仅简单的把它看作是一种扶持、一种照顾。没有深入认识到高校招生民族考生优惠政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民族问题,更是一种社会发展问题,它的作用和影响关乎的不只是少数民族的局部利益,而是牵连着整个国家的和谐和稳定,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因而有必要多层次、多维度来认识和分析它的作用和前景。

    [参考文献]

    [1]滕星.中国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教育平等[J].民族研究,2005,(5).

    [2]颜色盛.分省录取模式下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探析[J].考试论坛,2012,(7).

    [3]智多杰.略论我国高校招生中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J].教育界,2011,(8).

    [4]周冰.对我国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分析与思考[J].法制博览,2013,(2).

    [5]黄鸿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责任编辑:程文燕]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