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画探究
李洁
摘 要:在中国民间美术的绘画类别中,门神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门神形象较多,种类也很多,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人们生活需要的结果,其中秦叔宝、敬德门神形象最为人们所熟悉并广泛张贴应用。选取这两个门神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门神画的历史演变入手,浅析以秦叔宝、敬德形象为代表的门神画这一民间美术形式。
关键词:门神画;秦叔宝、敬德;民间美术
自古以来,每逢春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有在自家房门上张贴门神画的习惯,寓意新年来到,辟邪避凶,迎福进财。人们常见的门神画上的秦叔宝(秦琼)和敬德(尉迟敬德)是如何成为门神呢?根据《隋唐演义》记载:相传唐朝开国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阶段身体不太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寝宫门外有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便将此事告诉群臣。大将秦叔宝对唐太宗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唐太宗准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唐太宗便让二位大将夜夜守卫门旁。后来李世民嫌二人实在辛苦,便命画工绘制二人往常守卫的全身画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此像悬挂在宫门上,邪祟从此便绝迹了。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效仿。” 于是,很快门神画就流传到了民间。事实上,门神画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也是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民间习俗。门神画流传至今的历史绵延数千年,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其题材种类更是丰富多彩,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美术。
一、门神画的演变过程
早期的门神画是由桃符演变而成的。据历史记载,桃符是一种宽一寸、长七八寸的桃木板,刻着消灾降福的咒语和图案。每当辞旧迎新之际,将其一左一右悬挂在门首,意在祈福灭祸。门神画的演变同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有关。据考古证实,西汉初即已有纸。随着东汉(105年)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推广,民间开始广泛应用纸张,出现了一版一色水色套印的门神画。桃符被纸代替。印刷术的发明和民间坊刻的兴起,除了图书兴旺之外,也推动了门神画的流行,使得这种物美价廉的门神画开始大批量供应民众所需。美术史家王树村(1923-2009)认为:“……到了唐代,民间口口相传的秦叔宝、敬德故事,使得门神逐渐演变为唐代开国勇将秦叔宝、敬德的形象。它也是中国民间贴用最多的门神画。北宋时期,宋神宗命令宫廷作坊刻钟馗画像,让大臣带头贴在家中的大门上。到了明清,门神驱鬼风俗更加流行,内容也增添了不少,如关羽、赵云、穆桂英等深受民众喜欢的门神。截至辛亥革命前,全国各地印刻的门神画版样共有400多种。随着时代发展,门神画从最初仅为辟邪求吉的基础上,逐渐融入老百姓质朴和淳真的审美需求、民俗活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
二、秦叔宝、敬德图像特征
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年画是由门神画演变而来的画种,也是民间美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门神画都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喜庆和驱凶避邪为题材。在题材繁多、形式多样的门神图像中最有名的当属唐代秦叔宝、敬德。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已成为中国门神的代名词,堪称中国古代第一门神。
秦叔宝、敬德作为忠臣良将的化身,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元明时期,杂剧和评话艺人对隋唐历史的演义和传播,以及吴承恩《西游记》的广泛流传使得秦叔宝、敬德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因而,秦叔宝、敬德门神的地位最终得以固定下来。门神画形象是门神人格化的体现,又是老百姓寻求心灵慰藉的精神寄托。
相传,秦叔宝的武功资历都在敬德之上,而且还帮助唐太宗降服过敬德。所以,如若张贴门神画,应左为秦叔宝,右为敬德。民间美术有这样的描述:“武人一张弓” “要想门神好,头大身子小”“头如笆斗,虎背熊腰” 。对于武将门神的图像特征单从二位将军画像上的姿势和“行头”分类:秦叔宝为白脸、留五绺须,敬德为红脸、蓄连鬓须,二位门神皆御盔甲、持武器。这样的穿着打扮迎合和继承了中国古代戏剧人物舞台扮相的传统样貌。其主要的图像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一)立式金瓜门神
立式金瓜门神多绘于坛庙建筑大门上,用来作为镇殿之用。画中二位将军身披铠甲,衣甲华丽,衣着上有披袍式和贯甲式两种,怒目圆睁,英武勇猛,他们双手持金瓜(古代一种兵器,即长杆锤。每逢举行巫傩仪式时,用来赶走鬼怪,之后成为辟邪驱鬼的仪仗符号),佩弓挂袋,着色五彩斑斓,坠珠系缨极尽装饰,铠甲、金瓜等金属器物皆沥粉贴金。二人面部采用舞台戏剧描绘脸谱的方式,白面凤眼英目、长须剑眉的为秦叔宝;红脸环眼暴目、虬须浓眉的为敬德。
(二)坐式祈福门神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加深,鬼神观念越来越淡化,为了迎合百姓的世俗需要,门神不单单以“辟邪”为目的了,开始逐步转变成以“祈福”为目的“祈福门神”。两位门神一手执钺斧,另一手执鞭锏。他们仪态安详,失去勇猛无畏的武将门神固有的态势,演变成一幅福禄财神降临人间的模样。画面以喜气吉祥为主,多为端坐式。图像也从单纯的一扇门上只描绘一将,改为以秦叔宝、敬德为主的多人组合群体形象,如“五子登科”“和合二仙”“仙童献瑞”,等等,让失去了往日英勇威武的武将门神透露出另一种温和乖巧的可爱一面。另外,坐式祈福门神画中,画家常添加一些吉祥物在画面上,如“鹿”,取其谐音,用作吉利之意,充分体现了民間百姓的审美价值取向,同时寄托了人们祈望升官发财、福寿延年的愿望和心态。
(三)立式鞭锏门神
鞭和锏是门神画中秦叔宝、敬德的代表符号。立式鞭锏门神与立式执锤门神的不同之处在于画面中,秦叔宝双手执铜锏,敬德双手使鞭,一手高举鞭锏过于盔顶,一手持鞭锏位于腰部,威风凛凛、姿势洒脱,这主要受到京剧武生一招一式的亮相造型的影响。另外,立式鞭锏门神,头戴金盔、手持兵器、腰挂弓韬,竖眉立目立于左右,身姿造型多为“S”型。
(四)骑式鞭锏门神
骑式鞭锏门神就是秦叔宝、敬德以坐骑式形态描绘在画面上,门神画中的马除了红马还有白马,也有灵兽,如:神虎、仙鹿等。古人认为,老虎专吃恶鬼是能够避邪的猛兽,仙鹿象征吉祥,是寓意进禄的瑞兽。这类门神画主要是受到《封神演义》中赵公明与燃灯道人“虎鹿门神”的造型影响。一般来说,骑式鞭锏门神多为双手持鞭锏,也有一手执鞭锏,或一手握如意、莲蓬之类的吉祥之物。
除上述介绍的四类主要的秦叔宝、敬德门神画造型样式之外,他们还有正脸和侧脸以及童子相随样式。正面造型称为门神正像,侧面脸造型称为门神偏像。童子相随样式,一般正面造型门神下面有5个儿童,侧面门神下面只有1个孩童。
秦叔宝、敬德是门神画中样式最为普及的一类。作为民间应用张贴最广的门神画,不管它是哪一种造型、样式,画中二将均是造型魁壮、饱满富有内在力度,颜色艳丽、明亮,对比强烈,画面中线条流畅生动,连同他们的配饰,整个构图给人一种顶天立地之感。不管他们的图像样式有何变化,鞭锏门神在民间的影响是最大的,以至于其他的样式都是在其基础上的细节变动。
作为民间美术的门神画历史悠久,一直是人们美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秦叔宝、敬德两位门神的形象多种多样,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人们生活需要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张贴立式鞭锏门神、骑式鞭锏门神画,祈求保佑国家、家人的平安。人们通过门神的形式表达辟邪、驱鬼、祈福的良好愿望,具有民间艺术的文化特征。可以说,门神画凝聚着中国文化史、宗教史、美术史,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真善美,是老百姓彼此认同的通俗民间艺术,散发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魅力。
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当下门神画越来越少,濒临消失。无论是从传统文化内涵、民俗艺术价值,还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门神画都值得我们去保护、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树村.门与门神[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
[2]王树村.中国门神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舒惠芳,沈泓.门神文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
[4]杨卫华,程波涛.门神[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5]潘嘉来,吴自立.中国传统木版年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6]杨卫华,程波涛.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门神[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7]殷伟.图说门神/农家乐丛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8]史敬娴等.门神傳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9]全国出版专业基础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