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盛婧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文学作品《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作品同他的其他作品不同,这部作品并非依靠惊悚征服广大读者,而是就人性展开了深刻解读与严肃思考,这部文学作品可谓作家多年观影经验之结晶,他试图透过监狱这一特殊视角,对个体的人在时间的流逝下,在改造的恐惧下所展开的抗争,并深刻地揭示了美国司法领域的黑幕,是一部蕴含宗教与人生哲理的传世之作。

    该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银行家安迪·杜弗雷的妻子及其情人被杀害,而安迪被法官、陪审团误判为杀人犯而被关至肖申克的监狱中。腐败的监狱导致其在即将真相大白之时仍无法得以昭雪,反而备受精神、肉体的摧残。但主人公并未被多舛的命运所摧毁,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不仅逃脱了监狱,还拯救了大批狱友,使其重拾尊严、信念。下文将以“救赎”这一主题出发,结合反讽手法等就该影片的文学特点展开探讨。

    一、 人本主义之救赎

    所谓的“救赎”之说,最早源自于《旧约·以赛亚书》中所提到的救赎一词,指的是所践行的基督思想,该词作为该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其所揭示的是基督教所蕴含的自由主义、宗教信仰等问题,属于美国意识形态的核心,而“救赎”作为该影片的主题,始终贯穿于该影片剧情的始终。

    对于那位获得了迟到的自由的老者,即瑞德(Red),正是英文“救赎”(Redemption)一词字母的前三位。而典狱长沃登所哼的调子——“坚固堡垒”,正属于教会圣诗,其歌词大致如下:上帝就是我坚固的堡垒,是永不会动摇的保障,上帝是我随时随地的帮助,带领我脱离危险与恐慌;历代的仇敌撒旦,依然在兴风作浪,奸狡强势的他,残酷而毒辣,凶恶非常难防重重。[1]当沃登打开了藏有男主人公鹤嘴钳的《圣经》之时,所翻开的正是那篇《出埃及记》,该章节所描述的是犹太教徒仓皇逃离埃及之过程。

    而影片这一“另类”主人公安迪,在肖申克的监狱呆了多年,却并未等到上帝对他所带来的救赎,他是凭借着自我对于善良的坚持,多次撞击、敲打着残酷而黑暗的监狱制度,不仅最终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还试图帮助其他狱友得到心灵的救赎,最终,他成功地拯救了瑞德。从这一角度来看,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安迪,以救世主之姿态出现,但他的“救赎”并非基督教意义上的救赎,而是对当前社会、人性等各种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揭示了20世纪西方等国家信仰的严重缺失,人本主义对神本主义的替代之希冀固然美好,或许仍体现了人间的善美,也迎合了影片的主题,对于美好事物永不消逝的愿望,人们只有保持自己的尊严,永存信念,才能带来希望。

    二、 反讽之态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反讽刺修辞手法成为当时文艺界的生存态度和思维方式,这个结果要归功于浪漫主义。反讽刺修辞富含强烈的批判主义精神,作为现代化的艺术法则,它是美学届创作的准则,运用对立、悖逆展示出人生态度和析学思考,即基本特征所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反讽手段是多层面策略,从对立的角度入手,在结构中对救赎、崇高、自由和真相进行解构性的批判。结局属于温情主义,这无疑瓦解了批判的艺术深度。美国佩斯大学的著名教授罗伯特·迪雅尼说过,反讽刺修饰手法在叙事性作品中的表达方法一般包括作品事件中运用、作品语言中运用和作者观点中运用。

    言语反讽之态。安迪在近20年的时间里用鹤嘴钳开凿通道,并把鹤嘴钳藏在《圣经》中以便逃过监狱的检查,正像典狱长说的“救赎之道就在其中”。[2]安迪曾被询问到是否无辜,瑞德则淡淡说自己是整个肖申克监狱中唯独有罪的人,言语虽然平淡无奇,但似乎更透露着对罪恶的麻木感,长期的监狱生活让他感到无罪和有罪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在最后的假释过程中,瑞德使用的反讽语气使整部作品充满黑色幽默,拓宽了观众思考的空间,加深了思考深度。

    情景反讽之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丰富的经验知识使安迪成功获得自我救赎,这也符合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是人类理想和精神上的救赎。深度思考的观众很难从《肖申克的救赎》中获得现实的解脱。安迪虽然适应了监狱的体制化生活,但他始终要重新回到社会中,就像布鲁克斯一样,布鲁克斯在监狱中生活了几乎一生,他的肉体和灵魂已经被完全体制化,不知道什么是规则,什么是秩序,他没有办法生存下去,尽管肉体获得了自由,但灵魂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在社会中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所以最后他自杀了。由此可见,灵魂和精神的解脱才是真正的自由。

    主题反讽之态。作者对作品的描述并没有指明现代化社会的种种弊端,而是采用金钱和逃避的手段对崇高、神圣进行深度的解构,并对主人公崇高、神圣的英雄形象进行构建。从表面上看,肖申克监狱是一个救赎罪犯、惩罚和教育社会犯罪的机构,但从内在事实上分析,它在体制上却是安迪通过自我获罪方式进行自我救赎行为的方式,也就是为诺顿洗钱的做法。这体现了现代化社会的苍白和虚无,作者的解构方式充满了悖论,救赎主题具有含混、复杂的特点,使整部作品展现出反讽的深层张力。

    三、 影片中的宗教隐喻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各种隐喻比比皆是,有如友情隐喻意味的美女海报,有如隐喻最终释放之口琴,但所有隐喻中,宗教隐喻最为显著,且很多隐含《圣经》之词汇反映了影片罪恶、救赎之思想主题。

    (一)有关《圣经》经文之隐喻

    在电影中,《圣经》是一个重要的隐喻道具,影片中对于经文内容的引用很多。如典狱长沃登戴着教会所颁发的30周年纪念襟章,办公室桌所摆着的纪念盘上赫然雕刻着的鎏金大字——“基督就是我的救世主”,虽然满嘴不离经文,善于采用教义对犯人进行训导,甚至为囚犯人手发放一本《圣经》,向新犯宣布“不可亵渎的上帝,不可妄称上主之名”,但实质却是个道貌岸然之人。[3]他将自我置于一个与上帝相同的位置之上。当他在查房过程中,发现安迪手中的《圣经》,问他最中意哪一句时,安迪回答的是这一句:“因此你们必须警醒,这是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上帝何时才来。”典狱长沃登的回答则是:“我最喜欢的是‘我就是世界的光,只需跟从我,就断不会迈向黑暗,就可以获得生命的光。”不仅如此,他严重告诫犯人:“在我这里就必须将灵魂交予上帝,将肉体交予我。”他在清晰地向犯人们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就是你们的上主,只有我能够主宰你们所有人的命运。在他的办公室和家中,各种经文刺绣有很多,而他本人对于《圣经》也极为熟悉,甚至得到了游刃有余、信手拈来的地步,但是,他的内心与行为肮脏、令人不耻,所有的表面现象都隐喻着他信仰的缺失与虚伪的人性。他要求犯人们必须严格的“遵守圣经”,甚至假借主之名训斥众人,他并不将《圣经》视为犯人的救赎之具,而是将其作为禁锢犯人们的精神枷锁,他自身残暴而邪恶,借助于犯人来为自己赚黑钱,并让安迪将他的黑钱洗白,他手握犯人的生杀之权,为破灭安迪的重生将汤米杀害,他践踏了所有的道德和法律准则,甚至借助于《圣经》做着魔鬼一般的邪恶之事。[4]安迪虽然在《圣经》中,挖了小洞用以存放锤子,表面上来看,是对《圣经》的破坏,但内心的灵魂却善良、公正。安迪、沃登在对待《圣经》时截然不同的对比,成为该影片最大的隐喻,寓意救赎者、迫害者间难以调和之冲突,展现了反派人物的邪恶,也凸显了安迪的善良,是内心光明与黑暗的对决。

    (二)有关洗礼之隐喻

    “洗礼”被视为耶稣所设立入教之圣事,使人们藉由圣神与水之洗礼而获得重生,象征入教者原罪、本罪获得赦免的一种神圣的仪式,作为其接受圣灵、恩典的标志。在该影片中,有关洗礼的隐喻也十分显著。当主人公进入肖申克监狱的第一天,正如其他新犯人一样迎接老犯人之嘲弄、狱警高压水枪之冲洗,劣制消毒粉的喷洒等过程,由于劣质消毒粉的刺激,安迪全身刺痛发红,需要赤裸着身子进入牢房,而那种姿态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般,所有画面所构成的就像一个基督教入教新人之洗礼仪式一般,隐喻着安迪在受到一番洗礼之后,将自己的过去深深地埋葬,并将在监狱中重新开启新生活。这同典狱长沃登所开始的训话一样,他要求新犯来到监狱的首件事,就是必须坚定地信奉圣经和上主。[5]在《圣经·马可福音》中所提到的:“信而受洗就一定能够获得救赎,而不信者必以定罪。”沃登想要效仿上帝,为每个囚犯进行洗礼,洗礼后他的重生正是将他这位专制的魔鬼推崇为上主,并受到他的任意摆布,不然必将遭至这一魔鬼的惩罚。在他的意志下,犯人的命运被主宰,他可以把犯人关如鸡奸犯房中,使其备受非人的侮辱,他可将其单独监禁,使他孤独一世,还能将洗脱冤情的重要证据毁掉,使蒙冤者永世难以沉冤得雪,他甚至能够制造借口,使犯人无端亡命。而初入监狱之洗礼,寓意着一种邪恶的洗礼,是同基督教义本质相悖的洗礼,是要以摧残之方式将犯人们的灵魂收服,是对犯人们精神的践踏、灵魂的折磨,是一眼不尽的黑暗。

    (三)有关救世主之隐喻

    正如基督教所认为的那样,亚当、夏娃由于受到撒旦的诱惑而偷吃禁果,悖逆了上帝的意思,导致其罪恶传至了后代。而随着人类的代代相传,导致每个人都身带原罪,怀揣着恶念来到这个世界。这种原罪与后天的犯罪致使人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罪恶,导致人类难以自拔、无法自赎。在上帝的怜悯下,借助于童贞之女玛利亚的怀孕,诞下了耶稣,使其代人类而受难,作为人类之救世主,将其从种种罪恶中加以拯救。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这一人物形象也被隐喻成了救世主的形象,而典狱长沃登被隐喻为撒旦,肖申克监狱则是一个黑暗的王国,沃登就是这座暴力之池的国王。基督教义中,耶稣与魔鬼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并借助于复活成功战胜了撒旦,使他失去了对于罪人的统治,使人类由黑暗之地获取了赎救与自由。在沃登的控制下,使囚犯逐步丧失自我,成为他敛财之工具。安迪在那样一个魔域之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无畏与人性、敢于抗争,唤醒其他狱友习惯被禁锢的灵魂,并始终不忘积累沃登的犯罪证据,当越狱成功之后,他不忘将这些证据寄往报社,揭发沃登之罪行,使诺顿因畏罪而自杀,从而将所有罪孽终结,使其他狱友摆脱了魔域的压迫,成为肖申克监狱的救世主。

    结语

    总而言之,《肖申克的救赎》是人性深层次的探讨,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运用哥特冲突和反讽刺手法充分展现了救赎的内容实质。坚强不能够拯救大众,伟大才可以,坚定信心和力量,冲破监狱体制化的束缚,重获精神自由。借助多样式的基督教符号,蕴含丰富化的宗教元素,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进行叙述,从艺术角度出发,对人性和信仰等问题进行理性辩解,体现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此外,《肖申克的救赎》的艺术展现形式给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观众体会到西方文化思想和宗教信仰。宗教隐喻的表现手段深深的触动着观众的心弦和灵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进而造就了《肖申克的救赎》的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李保杰,苏水刚.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当代奇片诺文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1):124-125.

    [2]Heidi Strengell.the Multiverse of Stephen King:A Study of Genres[M].Helsinki:Helsinki University Printing Press,2003.

    [3]Steen G.Understanding Metaphor in Literature:An Empirical Approach[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0,10(12):74-75.

    [4]季广茂.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The Holy Bible [M].NewYork:Trident Reference Publishing,2006:245-254,280-287,321-331,401-409.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