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域下古法造纸的教育传承

    摘 要:古法造纸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了顺应新时代教育要求,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在对古法造纸的教育传承过程中,融入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绿色意识等思政元素教学,实现技艺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思政;古法造纸;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绿色意识

    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出现于我国西汉早期。东汉蔡伦改进了前人的造纸技艺,制出更为轻薄、柔韧且价格低廉的纸。由此纸张的使用得到全面发展,纸与整个社会的需求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长时间担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如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人们落笔于纸的情况逐渐被信息化代替,然而纸张书写在记录和传播文化信息上是不可逆的,这是数字化技术无法替代的。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表明振兴传统工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使命,对古法造纸的教育传承目的在于将凝结了手艺人思想、具有人情味的传统工艺流传下来,唤起当代青年人对传统工艺的关注至爱国热情,传播中国古代匠心精神,通过创新实践使其永葆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古法造纸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了顺应新时代教育要求,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古法造纸的教育传承应立足历史文化内涵,提炼出爱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将其融入传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实现立德树人。

    1 深耕爱国情怀

    造纸术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纸的诞生改写了古人用竹帛记录文字的历史,此后经东亚传往欧洲,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推进了文明进程,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进入近代,工业纸的出现带给传统手工纸巨大的冲击,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手工纸逐渐减少,好在书画领域和古籍修复为传统手工纸留存了一席之地。发展到今天,尽管手工纸销量不高,但在我国浙江、四川、贵州、新疆等多地仍保留了古法造纸技艺及其遗址,只是均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为了传承古法造纸工艺、带动观光旅游业,各地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模式,如铜仁市先后修缮了古法造纸作坊百余个,兴建了贵州省传统造纸生态博物馆。为了更好地销售“古纸”,大力开发既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又具有当地特色的衍生手工艺品,如体验古法造纸的手工材料包、花草纸制作的本子、摆件等。

    著名学者冯骥才认为:“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2]古法造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实践。现阶段社会多元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将厚植学生爱国情怀贯穿到古法造纸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从“知”古法造纸、“制”古法造纸到“思”古法造纸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璀璨历史,让学生以中华民族为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意识并参与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厚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熟练掌握一门手工技艺且技艺高超的匠人对技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不断创新的一种精神品质。造纸工祖师蔡伦,潜心钻研造纸工艺长达10年,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发明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制纸的新技术。这种心无旁骛、长期专心致志于造纸技术改善与创新的行为,正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

    古法造纸工序复杂,耗时费力。在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地记载了手工造纸的工序。以贵州铜仁马岩村传承的古法造纸工艺为例,该地主要生产火纸,用于祭祀、丧葬等特殊场合。从采集原材料到最后造纸完成有七道大的流程,主要包括砍伐竹子、浸泡、碾压、舀纸、脱水、风干、切割等。[3]其中,舀纸是最关键的工序。师傅将纸帘插入纸浆槽中用力荡动,均匀地在纸帘上舀上纸浆,再一层一层整齐铺放,达到一定的厚度后挤压脱水,形成半成品纸张。舀纸的技术核心是摆帘的力度和出水时机,它决定了纸张的厚度和均度,“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说的正是如此。它需要造纸师傅在长时间实践操作的感悟中逐渐形成手的记忆。整个生产过程几乎所有工序都是徒手而成。手与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手总是与心相连,而机器则是无心的。[4]这种全身心投入的造纸技艺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性,造出的每一张纸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汗水,手工纸被赋予了生命力。手工纸独特的使用性能,也是工业纸无法取代和超越的。這种对造纸怀着敬畏、不贪多求快、不惜力、不怕费事、坚守执着信念的品质,是工匠精神的传承。

    在古法造纸的教育传承中,通过讲述还在坚守传承的民间手艺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此前提下,将学生化身为亲历者去体悟造纸技艺的默会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具体做法是以制造花草纸及再生纸为实训任务,让学生学习古法造纸的工艺流程。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学生的实践中,实现传承古法造纸技艺,同时使脚踏实地、专注务实、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

    3 深化绿色意识

    铜仁马岩村古法造纸取材自然,主要是竹子、水和猕猴桃藤。猕猴桃藤是极为关键的一种辅料,它既能提高纸浆的悬浮能力,又有利于分离纸张。该地村民依山傍水而居,屋后大片竹林,猕猴桃藤路边随处可见。据造纸师傅称,他们的技艺来自山区的水土。这从侧面表明他们的手艺是扎根于当地自然环境,不可轻易移植的。与现代工业造纸相比,虽然在技法上与古法造纸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电力机械与化工药品取代了手工和自然材料,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古法造纸对环境几乎没有污染。造纸师傅深谙竹子、水等自然资源与造纸的内在关系。中国传统工艺顺应自然的生产智慧可见一斑。

    坚持绿色发展是古法造纸传承与振兴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带领学生认识造纸材料和工具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和资源节约教育。目前,我国造纸业面临着原料严重缺乏的现实问题,利用优质废纸造纸是造纸行业专家们探索出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制作再生纸是学生体会利用废纸造纸较好的活动方式,纸浆和再生纸还可以用来创作手工艺品。将绿色意识的培养融入古法造纸的传承教育中,目的是使学生主动理解在实践中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经得起“你是什么垃圾”这一灵魂拷问。

    近日,网络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徐宾造纸”的情节引起观众对古法造纸技艺的关注。中华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借助新媒体传播,更要依靠教育途径传播。思政教育视域下古法造纸的教育传承是要将“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功能落实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可以通过“古法造纸的发展”进行爱国意识教育;通过“古法造纸的技艺”“了解非遗传承人”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通过“古法造纸的材料”进行绿色意识教育,以此实现造纸技艺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2(1).

    [2] 曹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J].艺术教育,2013(3):11.

    [3] 代璐,刘剑,张小路,任宏卿.旅游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铜仁市马岩村土法造纸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3(5):76.

    [4] 柳宗悦.日本手工艺[M].张鲁,译,徐艺乙,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唐溢惟(1988—),女,四川德阳人,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民间美术。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