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农机化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梅礼勇
为了解农机化发展的新情况、产生的新问题,以寻求加速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新举措、新战略。近期笔者通过对全县农机系统,上土市、黑石渡等部分乡镇及村干部、人大代表、农机户的调研时,深入镇村,召开座谈会,与调研对象面对面直接对话,取得第一手资料。
一、农机化发展现状
1农机经营与服务形式。以农业生产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民自主,政策扶持,家庭经营的模式为主。
2农机化发展成就斐然。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霍山县农机化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13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0.6万kW,其中:耕作机械8.1万kW,收获机械1.5万kW,排灌机械4.2万kW,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8万kW,运输机械5.3万kW,其它机械动力5.7万kW。机耕面积达25.6万亩,水田机械化程度达68.2%;机收面积15.8万亩,机械化程度达83%。
3农机化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达2.4亿元,纯收入0.87亿元,农机经营为全县农村人均增收近200元。
二、存在问题
面对快速发展的农机化新形势,我县农机化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和不相适应的地方。根据农机系统、部分乡镇村和农民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各界对农机化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农机化工作在我县农村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各级对农村农业工作的部署中农机化工作很少列入,各农业产业的推进政策与措施上农机化很少列入。
2农机管理服务网络弱化。近年来,县乡农机管理与服务机构不断降格,人员不断减少。乡镇站撤销并入农技站。县乡农机管理人员从2000年的75人降至2014年的38人。同时农机队伍知识老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层次过低。本科、大专以上仅15人,中专23人,非专业15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师29人,初级职称7人。特别是乡镇农机人员过于分散,每乡镇1~3人,而且中心工作站去过多时间,不能全身心投入农机化工作。
3农机化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劳均耕地少;二是地理特征限制,农业生产用地地块小、高差大、不规则,且机耕道路不配套;三是农民对先进的农机工程措施接受困难,水稻机插、秸秆还田、板粟球剥等先进技术难以推广。四是农机手文化和专业素质低。
4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大中型少,小型多。二是低挡农机多,高挡农机少。三是机械利用率低,综合利用少,闲置时间长。四是发展不平衡。机耕、机收机械化程度己达较高水平,但机插全县仅30台机械。同时畜牧业、养殖业尚属空白,渔业水平尚低。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1强化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能力。一是县农机管理机构升格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设置主任工程师岗位,参与管理。二是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分立为局二级机构。核定编制,落实人员,加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三是重新核定农机监理编制。四是在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中,对乡镇农机人员实行“三权”回收。合理布局,成立片站,逐步完善农机推广、农机管理、教育培训、社会化服务等工作职能。五是充实农机队伍。目前乡镇农机员处于缺编状态,应公招录入。
2超前谋划,加强先进农机技术与机械的引进与推广,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近阶段要以保持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稳定增长,促进农机化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各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广泛应用,提升作业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增强农业机械对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服务能力。在水稻生产上重点是提高耕作、收获机械化水平,突破机插瓶颈,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山区特色产业,重点是考虑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目前仍以劳动密集方式维持生产的产业机械化问题。如我县茶叶生产,随着劳动力减少,在茶园管理与採摘环节的问题将十分突出,应提前规划对茶园进行改造和规范,在修剪、中耕、採摘、加工、包装等环节引进机械化、自动化管理与生产技术,确保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探索蚕桑、百合、板粟等重要特色产业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创造适合山区农机发展的“本土模式”服务于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水平。
3加大农机技术培训力度,强化农机实用人才建设。充分发挥职业高中、农机驾校及农机部门的教育功能与作用,将农机化列入职高专业,列入“阳光工程”等项目实施内容,重点对农机致富带头人,农机技术带头人,农机经营带头人及新机手开展成人技术教育。培养出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服务的农机复合型人才。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4培育农机市场,发展服务型农业机械化。应发展服务型农机化,工作重点是培育和完善农机服务市场,通过宣传和示范引导农民应用农机;加强对关键农时农机作业的组织与管理,形成竞争有序的农机服务市场;引导发展专业性和综合性农机化服务组织,建立农机作业队或专业协会,合理整合农机资源,提高组织化、系列化程度,提高机械利用率,使农机化科学发展。
5科学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补贴范围,补贴资金的使用给县级一定自主权,县级财政安排购机补贴专项工作经费,切实保障购机补贴各项工作的开展。 (06)
为了解农机化发展的新情况、产生的新问题,以寻求加速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新举措、新战略。近期笔者通过对全县农机系统,上土市、黑石渡等部分乡镇及村干部、人大代表、农机户的调研时,深入镇村,召开座谈会,与调研对象面对面直接对话,取得第一手资料。
一、农机化发展现状
1农机经营与服务形式。以农业生产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民自主,政策扶持,家庭经营的模式为主。
2农机化发展成就斐然。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霍山县农机化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13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0.6万kW,其中:耕作机械8.1万kW,收获机械1.5万kW,排灌机械4.2万kW,农副产品加工机械5.8万kW,运输机械5.3万kW,其它机械动力5.7万kW。机耕面积达25.6万亩,水田机械化程度达68.2%;机收面积15.8万亩,机械化程度达83%。
3农机化对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13年全县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达2.4亿元,纯收入0.87亿元,农机经营为全县农村人均增收近200元。
二、存在问题
面对快速发展的农机化新形势,我县农机化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和不相适应的地方。根据农机系统、部分乡镇村和农民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各界对农机化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农机化工作在我县农村工作中重视程度不够,各级对农村农业工作的部署中农机化工作很少列入,各农业产业的推进政策与措施上农机化很少列入。
2农机管理服务网络弱化。近年来,县乡农机管理与服务机构不断降格,人员不断减少。乡镇站撤销并入农技站。县乡农机管理人员从2000年的75人降至2014年的38人。同时农机队伍知识老化,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层次过低。本科、大专以上仅15人,中专23人,非专业15人;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中工程师29人,初级职称7人。特别是乡镇农机人员过于分散,每乡镇1~3人,而且中心工作站去过多时间,不能全身心投入农机化工作。
3农机化发展制约因素多。一是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劳均耕地少;二是地理特征限制,农业生产用地地块小、高差大、不规则,且机耕道路不配套;三是农民对先进的农机工程措施接受困难,水稻机插、秸秆还田、板粟球剥等先进技术难以推广。四是农机手文化和专业素质低。
4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大中型少,小型多。二是低挡农机多,高挡农机少。三是机械利用率低,综合利用少,闲置时间长。四是发展不平衡。机耕、机收机械化程度己达较高水平,但机插全县仅30台机械。同时畜牧业、养殖业尚属空白,渔业水平尚低。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1强化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能力。一是县农机管理机构升格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设置主任工程师岗位,参与管理。二是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分立为局二级机构。核定编制,落实人员,加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三是重新核定农机监理编制。四是在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中,对乡镇农机人员实行“三权”回收。合理布局,成立片站,逐步完善农机推广、农机管理、教育培训、社会化服务等工作职能。五是充实农机队伍。目前乡镇农机员处于缺编状态,应公招录入。
2超前谋划,加强先进农机技术与机械的引进与推广,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近阶段要以保持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稳定增长,促进农机化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各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广泛应用,提升作业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增强农业机械对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服务能力。在水稻生产上重点是提高耕作、收获机械化水平,突破机插瓶颈,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山区特色产业,重点是考虑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目前仍以劳动密集方式维持生产的产业机械化问题。如我县茶叶生产,随着劳动力减少,在茶园管理与採摘环节的问题将十分突出,应提前规划对茶园进行改造和规范,在修剪、中耕、採摘、加工、包装等环节引进机械化、自动化管理与生产技术,确保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探索蚕桑、百合、板粟等重要特色产业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创造适合山区农机发展的“本土模式”服务于优势产业,提升产业水平。
3加大农机技术培训力度,强化农机实用人才建设。充分发挥职业高中、农机驾校及农机部门的教育功能与作用,将农机化列入职高专业,列入“阳光工程”等项目实施内容,重点对农机致富带头人,农机技术带头人,农机经营带头人及新机手开展成人技术教育。培养出一批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服务的农机复合型人才。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4培育农机市场,发展服务型农业机械化。应发展服务型农机化,工作重点是培育和完善农机服务市场,通过宣传和示范引导农民应用农机;加强对关键农时农机作业的组织与管理,形成竞争有序的农机服务市场;引导发展专业性和综合性农机化服务组织,建立农机作业队或专业协会,合理整合农机资源,提高组织化、系列化程度,提高机械利用率,使农机化科学发展。
5科学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补贴范围,补贴资金的使用给县级一定自主权,县级财政安排购机补贴专项工作经费,切实保障购机补贴各项工作的开展。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