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有米之炊:“农家书屋”闲置之困

    王晓艳

    农家书屋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面子工程,也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形象工程,它是需要国家在财政与文化上不断给予扶持,社会不断给予关注的一项长期文化工程。如何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及农村,成为农村的“文化粮仓”是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经济、文化的巨大差距,这种差距也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何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这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2003年,原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设想。从2005年开始,农家书屋在一些省份试点,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按农家书屋工程的预期目标,其理应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素质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要求每个农家书屋配备1000册以上的图书,30种报刊以及相应的音像制品,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然而,实际调查却发现农家书屋的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农家书屋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面子工程,也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形象工程,它是需要国家在财政与文化上不断给予扶持,社会不断给予关注的一项长期文化工程。如何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及农村,成为农村的“文化粮仓”,是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农家书屋的尴尬处境

    当前,社会舆论普遍表示农家书屋面临闲置的尴尬。笔者对成都市崇州15个村的农家书屋进行问卷调查,以剖析农家书屋的真实现状。总的来看,农家书屋的尴尬处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农家书屋的知名度太低

    调查发现,农民自身在书籍方面的投入相当有限。家庭书籍的缺乏,使得农家书屋理应成为一个最佳的阅读地点。调查显示,农家书屋在农村的知名度不高,仍然有接近70%的人不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农家书屋知名度低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是农民普遍对读书不感兴趣,第二是村干部对村里的基础文化设施的宣传和利用不够。

    在知道农家书屋的这一部分人中,只有不到20%的人到农家书屋借过书,超过一半的人看书是租书或者自己从书店购买。在知道村里有图书的农民当中,有近24.5%的人表示“经常借书”,另外75.5%的表示“从来不借”或“很少借”。

    2. 村民普遍反映书太少,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调查发现,大多农业出版社的图书基本都集中在种植和养殖类,真正符合当地需要的书并不多。西南地区最大的书城西南书城,书架上适合农村市场的书籍很少。部分出版社如中国农业出版社、金盾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农技方面的图书,且定价在3元—7元,但农民普遍反映不太实用,宁愿接受亲朋好友的技术指导,也不愿意通过这些图书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例如,某村图书室书架上摆着《南南合作》等反映90年代国际关系而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无关的书籍。到底什么样的书才是农民需要的书,这个问题值得出版界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读者的需求也增多。他们除了需要一些实用类书籍,还需要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图书。而现在图书市场上,针对农村的生活类、情感类等图书相当少。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很多家庭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目前市场上看到的儿童图书装帧精美,价格昂贵,出版社应考虑出版针对农村儿童的书。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儿童比较喜欢看文学、名人传记、青春小说类的书籍,如《读者》《萌芽》《淘气包马小跳》等。由此也可以看出,就图书的内容来说,城乡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城市的小孩喜欢看的书,农村的孩子也同样喜欢。小学生看作文书的比较多,这可能是因为小孩子处于学写作文的年龄,所以,为了找写好作文的快捷方式,买作文书会比较多一些。在市场上也经常看到一些《从此不怕写作文》《50所名校满分作文》等写好作文的秘籍。初中生开始接触一些文摘类杂志,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高中生开始喜欢看一些传记类、励志类的书籍。

    3. 新媒体对传统阅读的影响

    由于受历史、经济的影响,中国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平均看书识字能力远远低于城市水平。农民本来就不读书,加之这几年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更是导致农民的图书阅读率大幅下降。不过,“阅读”的定义如果扩展为对电子读物的阅读,那么,图书阅读率的下降就没有那么值得担心。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每隔两年开展一次国民阅读倾向和文化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第1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2.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上升9.8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0.4个百分点。在纸质图书阅读方面,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超过6成的读者仍然倾向于纸质图书的阅读方式。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28.6%,规模达1.77亿,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目前看来,农村地区的网民规模仍然在持续增长。新的阅读方式必然会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有一定的冲击,出版精品图书仍是各出版社的制胜之道。

    如何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及于民?

    农家书屋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素质,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意义重大。如何解决农家书屋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及农村,成为农村的“文化粮仓”和“精神粮仓”,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不把农家书屋做成面子工程

    农家书屋工程不应成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上级主管部门必须意识到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农村非常需要图书、电子出版物,农家书屋的建设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忽视各地区农民的多元需求。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书,应根据各地情况来确定,而不是由专家、学者说了算。

    农家书屋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鲜事物,新鲜事物被接受必须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必须让农民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只有这样,农家书屋才可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基层政府可以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如口口相传、广播、告示等方式对农家书屋进行宣传,以此增进农民对农家书屋的了解。

    2. 不让农家书屋成为摆设

    调查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并没有意识到建设农家书屋的意义。一些村虽然已经建立了农家书屋,但是平时很少开放,甚至有读者前去借阅的时候,还遭到拒绝。所以,在建好农家书屋之后,要管理好农家书屋,更要利用好农家书屋,别让农家书屋沦为摆设。如安排专人管理,明确管理职责,并以农家书屋图书流动率、借阅率、阅读周期等为依据,定期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进行奖惩;建立定期更换图书的长效机制,督促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图书的供应与更新工作,让农民常有新书看、常有新书借,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汲取知识的课堂。

    我们也可依托农家书屋开展读书活动。如今,各地市都陆续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大部分农村已经开展“全民阅读进家庭”、每村“一月一日一阅读”、全民阅读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是否真的有利于阅读素养的提升,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基层政府可以利用农家书屋的场地和其他资料,开展全民读书活动。

    3. 重视儿童阅读指导,提倡健康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家庭和学校应注意对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儿童期是各种习惯最容易养成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树立了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那么,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不要以为孩子在阅读就是好事情,阅读是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的。一方面关注孩子的阅读倾向,一方面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调查发现,大多农村书屋摆放很多恐怖、色情小说,很多家长也没有对儿童阅读进行监管。尤其是一些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平时的生活由爷爷奶奶等长辈照看,长辈以为孩子在认真读书,却并不知道孩子读的是什么书。因此,家长要重视儿童的阅读指导,引导孩子阅读有价值的图书。

    4. 提升农村的媒介素养

    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并没有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最近几年,新媒体在农村的发展迅速,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过于迷恋。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青少年应是其中的重点教育对象。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很多新媒介都很感兴趣,都有想尝试的欲望。但是,他们并没有太大能力思考如何利用这些媒介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发挥新媒介的作用。因此,对农村地区的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农家书屋要多提供此方面的书籍,满足农村对新媒介的需要。在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时,应注意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儿童通过媒介说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式会更有利于媒介素养的提升。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推进全国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的,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哪个文明都不能放松。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