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岭南河涌景观在新时代的恢复与改造
吕伦雯
摘要:在新时代下,岭南河涌的改造设计不仅要满足防洪的基本功能,还需保证河涌的可观赏性,使人们能亲近享受自然。场地设计时,为使用人群创造充满活力的空间,通过人为介入技术,满足野生动植物生存的需要,修复原始生态环境。
关键词:岭南河涌;生态多样性;修复;生态技术
引言
随着城市盲目扩张。乡村城市化。城市绿廊逐渐被“砼森林”瓦解。灵动清澈的岭南水乡、蜿蜒起伏的山峦,这些珠三角地区曾经的特色标签已经变得模糊。多处水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涸。或被侵占、或被覆盖、或被污染。河涌及其附属生态环境也遭到毁灭性破坏。病菌滋生、病虫害爆发等一系列后果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产物。而如今,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再开发已使城市再生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趋势。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等正在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流。作为岭南标签之一。岭南水乡修复工程刻不容缓。如何利用生态修复等人为介入技术手段。重新整合修复破碎的生态斑块及增加生态用地?如何保护原生河涌水系的生态性、多样性与安全性?这些都亟需解决。
1.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番禺区东沙涌东段南岸。场地全长约600 m。占地面积约16 539 m2。其中新建设面积约11806m2。维护改造面积约4 733 m2。建设内容还包含一座宽5 m、长约16 m的人行跨涌桥梁工程。场地连接公交站和番禺区儿童公园。紧贴青少年宫,使用人群以青少年、家长为主。因此场地功能既要兼顾儿童、青少年玩耍的需要,与周边儿童特色明显的公园设计风格保持一致。还要凸显岭南水乡文化(图1)。
2.设计理念
新时期的岭南河涌改造和生态恢复,不应仅单纯考虑河涌及其驳岸绿化的提升美化。而应更多地将河涌景观与周边场地性质、特征相融合。以贴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过去岭南河涌的作用主要是满足防洪和人们水上出行等需要。如今已转变,除保障防洪等基本功能外,人们更关心河涌的观赏性和对自然的亲近。因此。岭南河涌及其周边绿化的改造需更多关注现代使用者的日常需要。在场地设计时。应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活动需求,满足蝴蝶、蜜蜂、鸟类等野生动物的生存需要,营造野趣、生态、自然的环境氛围,向青少年和大众群体传播环保教育理念。本项目设想创造一个提供活动场所、充满活力的生态友好型带状滨水公园。通过维护河流、湿地、森林等的生态系统功能。为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和生长提供空间,保护城市原生河涌水系的生态性、多样性与安全性。优化及恢复生态系统。
3.改造设计特点
3.1自然河滨风貌与生态结构结合
河涌驳岸的整治顺应自然河道肌理,畅通生态廊道。尊重水网交织、阡陌纵横、山水绵延的自然本底。充分利用原地形变化、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项目大量种植粗生的水生植物,丰富了滨水生态廊道的植被层次及类型。为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N、P等营养物质。吸附、富集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改善了湿地基质层的物理化学结构。提升了基质中微生物的净化能力。
水生植物是水体净化、生态修复及水体景观的关键要素和技术主体。而河涌水体深度直接影响到植物品种选择,水位高低能决定水生植物存活时间。以护坡坡脚为水平面标准,项目中河涌的常水位为0.5 m。在河道中央,丰水期水位可达0.8-1 m。适宜种植沉水植物和部分挺水植物。如萍蓬草Nuphar pumila、篦齿眼子菜Stuckenia pectin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荷花Nelumbo nzicifera等品种。其中篦齿眼子菜叶片细如丝,景观效果明显。水位在0.3-0.8 m的区域。种植了耐水湿的乔木和挺水植物,如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水竹芋Thalia dealbata、垂花水竹芋Thalia geniculata、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紫芋Colocasia tonoimo等。在浅水、水陆消落区。常水位低于0.3 m。沿着自然土坡种植了挺水植物。如黄菖蒲Irispseudacorus、千屈菜Lythrum saBcaria、花叶芦竹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形成相对完整的水生植物群落。
此外。水质也是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水质控制是建设滨水景观的最关键一环。利用河涌截污、清淤、上游补水、闸控河流等手段。恢复河涌水体的自然洁净。同时。通过人工增氧、生物自然净化技能提高溶解氧含量,通过闸控河流流速与高度。最大限度满足水生植物的生长习性。
项目设计注重自然野趣,原生长台湾草Zoysia tenuifolia的草地被杂草占据。在重新改造的过程中,以喷播草籽形式取代台湾草,喷播如蜀葵Althaea rosea、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等不易被杂草代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为吸引蝴蝶、蜜蜂、飞禽等。种植可食用的观果植物。如苦楝Melia azedarach、火棘Pyracanthafonuneana、榕树Fiatsmicrocarp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白兰Michelia alba、合欢ALbizia[ulibrissin、香樟Cinnamomumcamphora、阴香Cinnamomumburmanni等。
3.2体现岭南特色,满足环保需求
场地园建改造过程中。在原有景墙上重新铺设色彩丰富的玻璃马赛克,打造岭南水乡特色图案。与儿童公园内的设计互相呼应(图2-3)。整个景观设计采用简单的软硬材料,依靠材质对比、颜色和纹理产生视觉冲击。开阔的空间由有节奏感的弧线分隔成种植区、透水砖区、彩色沥青区和卵石花岗岩区。
公园减少草坪面积并种植一系列独特的本土植物。采用天然铺装材料,具有蓄水功能,降低灌溉需要,减少维护需求和成本,吸引更多本土动物类群。提高生物多样性。
植物选择对实现上述目标至关重要。为打造四季变化的景观特色,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互相搭配使用,开花乔木以群落式种植为主,保证了开花季节景观的整体效果。常绿乔木主要挑选:秋枫Bischofiajavanica、南洋杉Araucaria heterophylla、蒲桃Syzygiumjambos、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狐尾椰Wodyetia bifurcata、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大琴叶榕Ficus lyrata等。观花乔木尽量挑选花期互补的品种,春季以白兰、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垂枝红千层Callistemon viminalis为主,夏天以鸡蛋花Plumeria rubra、尖叶杜英 Elaeocarpus rugosus、凤凰木Delonixregia、假苹婆Sterculialanceolata为主秋冬季以黄槐Senna surattensis、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为主。植物几乎不需要修剪。从而减少了绿色废物的产生和景观的维护费用。
在给排水设计方面,由于岭南地区雨水丰富、夏天炎热。通过使用透水砖。减少雨水冲刷腐蚀及流失。易于地下渗透,使雨水最大限度地渗透到下层土壤。减少排水及贮水系统的项目费用。
3.3注重人性化设计
步行系统、娱乐设施、铺装、植物及监控等方面的设计,都以场地的主要使用人群——青少年、家长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为首要考虑因素。
原场地园路结构单一,部分路段无法接通。改造时通过优化现有园路系统。保证道路通达性、时效性和亲水性,并与城市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配备完善的交通导识系统与交通管制措施。充分利用滨水沿线原有的城市服务设施,如活动广场、绿道等;在重要节点位置。合理布置独具特色的服务设施,如亲水平台与文化设施。
在娱乐设施设计方面,选用贴近儿童心理的色彩和几何形状。在重点开阔场地上。特意布置色彩朝气、造型动感的橙黄色景观艺术雕塑,搭配蓝白色混拼、略带童趣的玻璃马赛克景墙。和黄蓝色混拼的玻璃马赛克树池。营造色彩缤纷的烂漫空间(图4)。在人行跨涌桥的栏杆上喷绘七彩颜色。打造一条横跨河涌的彩虹桥(图5)。
为增强场地的安全性。整体规划布置监控设施。铺装上尽量选择烧面、不易掉落、防滑的石材贴面。靠近边坡的位置用绿篱代替栏杆,生态而又能防止游人失足落水。
4.结论
本工程建设在一个复合型的多层次休闲娱乐场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及利用了现有资源。重新打造后,场地焕然一新,集休闲、健身、娱乐和生态于一体,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了解自然规律、爱护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是我们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各种资源的前提。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我们要学会在有限的条件下就地取材,提高河涌及周边场地资源再利用的效率,发挥植物的最大价值,恢复生态环境。以保障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生活需求。
摘要:在新时代下,岭南河涌的改造设计不仅要满足防洪的基本功能,还需保证河涌的可观赏性,使人们能亲近享受自然。场地设计时,为使用人群创造充满活力的空间,通过人为介入技术,满足野生动植物生存的需要,修复原始生态环境。
关键词:岭南河涌;生态多样性;修复;生态技术
引言
随着城市盲目扩张。乡村城市化。城市绿廊逐渐被“砼森林”瓦解。灵动清澈的岭南水乡、蜿蜒起伏的山峦,这些珠三角地区曾经的特色标签已经变得模糊。多处水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涸。或被侵占、或被覆盖、或被污染。河涌及其附属生态环境也遭到毁灭性破坏。病菌滋生、病虫害爆发等一系列后果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产物。而如今,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再开发已使城市再生成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趋势。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等正在成为城市化建设的主流。作为岭南标签之一。岭南水乡修复工程刻不容缓。如何利用生态修复等人为介入技术手段。重新整合修复破碎的生态斑块及增加生态用地?如何保护原生河涌水系的生态性、多样性与安全性?这些都亟需解决。
1.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番禺区东沙涌东段南岸。场地全长约600 m。占地面积约16 539 m2。其中新建设面积约11806m2。维护改造面积约4 733 m2。建设内容还包含一座宽5 m、长约16 m的人行跨涌桥梁工程。场地连接公交站和番禺区儿童公园。紧贴青少年宫,使用人群以青少年、家长为主。因此场地功能既要兼顾儿童、青少年玩耍的需要,与周边儿童特色明显的公园设计风格保持一致。还要凸显岭南水乡文化(图1)。
2.设计理念
新时期的岭南河涌改造和生态恢复,不应仅单纯考虑河涌及其驳岸绿化的提升美化。而应更多地将河涌景观与周边场地性质、特征相融合。以贴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过去岭南河涌的作用主要是满足防洪和人们水上出行等需要。如今已转变,除保障防洪等基本功能外,人们更关心河涌的观赏性和对自然的亲近。因此。岭南河涌及其周边绿化的改造需更多关注现代使用者的日常需要。在场地设计时。应结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活动需求,满足蝴蝶、蜜蜂、鸟类等野生动物的生存需要,营造野趣、生态、自然的环境氛围,向青少年和大众群体传播环保教育理念。本项目设想创造一个提供活动场所、充满活力的生态友好型带状滨水公园。通过维护河流、湿地、森林等的生态系统功能。为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和生长提供空间,保护城市原生河涌水系的生态性、多样性与安全性。优化及恢复生态系统。
3.改造设计特点
3.1自然河滨风貌与生态结构结合
河涌驳岸的整治顺应自然河道肌理,畅通生态廊道。尊重水网交织、阡陌纵横、山水绵延的自然本底。充分利用原地形变化、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项目大量种植粗生的水生植物,丰富了滨水生态廊道的植被层次及类型。为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发挥了重要作用。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N、P等营养物质。吸附、富集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改善了湿地基质层的物理化学结构。提升了基质中微生物的净化能力。
水生植物是水体净化、生态修复及水体景观的关键要素和技术主体。而河涌水体深度直接影响到植物品种选择,水位高低能决定水生植物存活时间。以护坡坡脚为水平面标准,项目中河涌的常水位为0.5 m。在河道中央,丰水期水位可达0.8-1 m。适宜种植沉水植物和部分挺水植物。如萍蓬草Nuphar pumila、篦齿眼子菜Stuckenia pectin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荷花Nelumbo nzicifera等品种。其中篦齿眼子菜叶片细如丝,景观效果明显。水位在0.3-0.8 m的区域。种植了耐水湿的乔木和挺水植物,如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水竹芋Thalia dealbata、垂花水竹芋Thalia geniculata、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versicolor、紫芋Colocasia tonoimo等。在浅水、水陆消落区。常水位低于0.3 m。沿着自然土坡种植了挺水植物。如黄菖蒲Irispseudacorus、千屈菜Lythrum saBcaria、花叶芦竹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形成相对完整的水生植物群落。
此外。水质也是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水质控制是建设滨水景观的最关键一环。利用河涌截污、清淤、上游补水、闸控河流等手段。恢复河涌水体的自然洁净。同时。通过人工增氧、生物自然净化技能提高溶解氧含量,通过闸控河流流速与高度。最大限度满足水生植物的生长习性。
项目设计注重自然野趣,原生长台湾草Zoysia tenuifolia的草地被杂草占据。在重新改造的过程中,以喷播草籽形式取代台湾草,喷播如蜀葵Althaea rosea、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等不易被杂草代替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为吸引蝴蝶、蜜蜂、飞禽等。种植可食用的观果植物。如苦楝Melia azedarach、火棘Pyracanthafonuneana、榕树Fiatsmicrocarp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白兰Michelia alba、合欢ALbizia[ulibrissin、香樟Cinnamomumcamphora、阴香Cinnamomumburmanni等。
3.2体现岭南特色,满足环保需求
场地园建改造过程中。在原有景墙上重新铺设色彩丰富的玻璃马赛克,打造岭南水乡特色图案。与儿童公园内的设计互相呼应(图2-3)。整个景观设计采用简单的软硬材料,依靠材质对比、颜色和纹理产生视觉冲击。开阔的空间由有节奏感的弧线分隔成种植区、透水砖区、彩色沥青区和卵石花岗岩区。
公园减少草坪面积并种植一系列独特的本土植物。采用天然铺装材料,具有蓄水功能,降低灌溉需要,减少维护需求和成本,吸引更多本土动物类群。提高生物多样性。
植物选择对实现上述目标至关重要。为打造四季变化的景观特色,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互相搭配使用,开花乔木以群落式种植为主,保证了开花季节景观的整体效果。常绿乔木主要挑选:秋枫Bischofiajavanica、南洋杉Araucaria heterophylla、蒲桃Syzygiumjambos、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狐尾椰Wodyetia bifurcata、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大琴叶榕Ficus lyrata等。观花乔木尽量挑选花期互补的品种,春季以白兰、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垂枝红千层Callistemon viminalis为主,夏天以鸡蛋花Plumeria rubra、尖叶杜英 Elaeocarpus rugosus、凤凰木Delonixregia、假苹婆Sterculialanceolata为主秋冬季以黄槐Senna surattensis、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为主。植物几乎不需要修剪。从而减少了绿色废物的产生和景观的维护费用。
在给排水设计方面,由于岭南地区雨水丰富、夏天炎热。通过使用透水砖。减少雨水冲刷腐蚀及流失。易于地下渗透,使雨水最大限度地渗透到下层土壤。减少排水及贮水系统的项目费用。
3.3注重人性化设计
步行系统、娱乐设施、铺装、植物及监控等方面的设计,都以场地的主要使用人群——青少年、家长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为首要考虑因素。
原场地园路结构单一,部分路段无法接通。改造时通过优化现有园路系统。保证道路通达性、时效性和亲水性,并与城市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配备完善的交通导识系统与交通管制措施。充分利用滨水沿线原有的城市服务设施,如活动广场、绿道等;在重要节点位置。合理布置独具特色的服务设施,如亲水平台与文化设施。
在娱乐设施设计方面,选用贴近儿童心理的色彩和几何形状。在重点开阔场地上。特意布置色彩朝气、造型动感的橙黄色景观艺术雕塑,搭配蓝白色混拼、略带童趣的玻璃马赛克景墙。和黄蓝色混拼的玻璃马赛克树池。营造色彩缤纷的烂漫空间(图4)。在人行跨涌桥的栏杆上喷绘七彩颜色。打造一条横跨河涌的彩虹桥(图5)。
为增强场地的安全性。整体规划布置监控设施。铺装上尽量选择烧面、不易掉落、防滑的石材贴面。靠近边坡的位置用绿篱代替栏杆,生态而又能防止游人失足落水。
4.结论
本工程建设在一个复合型的多层次休闲娱乐场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及利用了现有资源。重新打造后,场地焕然一新,集休闲、健身、娱乐和生态于一体,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了解自然规律、爱护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是我们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各种资源的前提。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我们要学会在有限的条件下就地取材,提高河涌及周边场地资源再利用的效率,发挥植物的最大价值,恢复生态环境。以保障人类和动物的生存、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