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书法与油画创新结合的路径研究
李秀龙 郑玉冰 汪浩文
摘 要:书画同源在历史发展早期是符合现实的,随着汉字不断抽象化和逻辑化,以及“书写”与“涂画”实际功用的分化,书与画终致分道扬镳。而后,当“书写”演化为“书法”,“涂画”演变为“绘画”,书与画又互通款曲。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现代书法与油画的创新结合也变得可能和可行。究其路径,有五个方面:其一,借传统向现代演变之势;其二,探具象向抽象转变之微;其三,挟设计以为桥梁;其四,联通媒介之疆界;其五,发微技法以互鉴。现代书法与油画创新结合的道路既有险阻,也有惊喜。想探寻其妙,就要一心坚守和探索。守住中国书法的传统根底,吸收西方艺术的现代基因,不断发掘整合,做出新的尝试。
关键词:现代书法;油画;创新;结合;路径
[本文属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当代艺术语境下对现代书法与油画创新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JD035]
在中国美术传统中,诗、书、画、印四者因为经常出现在同一艺术作品中,常被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传统美术的四项基本功或基本要素,其中尤以书、画为重,也以书、画关系最近。诗有前辈名篇,石有旁人代刊,唯有书、画不能取巧。故而,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书法和绘画一直都是两条关系密切却又相互独立的线索。书与画仿佛一对兄弟,相辅相成、相协相济,二者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进程。首先,书乃是书写汉“字”,而仓颉造“字”之初则是画万物之形,故“字”其原本也就是画,可以说,文字与绘画在创造伊始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只是在而后历史的推进过程中,一则因为汉字不断抽象化和逻辑化,二则因为“书写”与“涂画”的实际功用不断分化,终而导致书法与绘画渐行渐远,以致分道扬镳。其次,当“书写”演化为“书法”,“涂画”演变为“绘画”,二者又互通款曲,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南齐谢赫提出绘画六法的“骨法用笔”后,书法以一种笔法融入了绘画;当绘画形式上出现题跋和落款后,书法以一种画面基本构成元素出现在绘画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日本现代书法的影响,中国传统书法和西方现代艺术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相互吸收融合,出现一批创新型的现代书法作品。现代书法的概念提出以来,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元素,尤其是西方绘画的视觉元素,以画入书,塑造传统书法的现代性。将现代书法与油画进行创新结合,不单单是在书法中进行改革创新,也可以在油画中吸收书法的技巧和神韵,以书入画。二者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几条路径:
一、借传统向现代演变之势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在传统书法发展到现代书法的过程中,传统书法中汉字的“形”与“意”的对应关系不断被解构,新的“形”与“意”的多元映射逐步建立:由字“形”转向图“形”,由文“意”转向图“意”。摒弃传统书法中汉字固有的具象形式和意义,不再以单个的汉字作为创作基本单元,而是进一步粉碎分解,运用构成原理,以点、线、面建立起新的图式语言,忽视字“形”的运动,重视图“形”的形式,用拆解和变形转向一种抽象图像及其衍生的意义。现代书法引入绘画语言,在传统文“意”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思维和现代观念,将传统书法的实用内涵向现代艺术的装饰性能进行转化,以画入书,以图传意。例如日本现代书法家的跨边界探索,写出来的既不是汉字,也不是假名,日本书法家称之为“墨象”。在形态上已与绘画有了部分重合,在风格和用笔上却隐约还有着书法的影子,以传统为基础,结合西方现代艺术原理,传达出不同于古人的情感状态,“对传统的再发现是艺术史上反复出现、在转折关头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二、探具象向抽象转变之微
绘画由具象向抽象发展,源于其对自身某些审美元素的偏爱或偏执性的强化,比如色彩、线条、点画、块面、笔触、节奏、动势、痕迹,等等。部分或局部不断强化,突出甚至夸张和变形某些个性与特征,对其他部分则不断弱化、淡化,降低其画面影响力。在此过程中,画面中的具体形象被分解、消融,逐渐消失,具象及其代表的含义和审美模式也逐渐退隐。视觉呈现形象开始抽象化,抽象符号和图案所衍生的意义和审美不断向前,逐渐代替或融合吸收了具象及其美学体系。再看书法,它赋予了线条美学意蕴和形式美感,其本身又具有空间平面、造型简练、结构抽象等特点,虽与西方抽象绘画分属不同的审美体系,但其抽象化的艺术特征却与抽象艺术不谋而合。这也为书法与抽象绘画的遭遇提供了可能。在中国美术传统中,“以书入画”自古就有,即在绘画作品中用书法的笔法、墨法等表现手法去描绘事物景象。籍其经验,在油画创作中将书法中的用笔方法、空间结构语言、精神内涵以及审美趣味等要素引入其中,有助于提高中国当代油画的内涵深度、审美趣味,有助于推進当代艺术的综合创新和品格自立。
三、挟设计以为桥梁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具象走向抽象,是一个全面解构现有美学及其规则的过程,是一项宏大的破而后立的思想和艺术工程。传统书法、现代书法、具象绘画、抽象绘画及其美学被逐一拆解和分析,打破了原有的艺术结构与逻辑,还原成基本的艺术元素和审美基因;重新审视检阅既有美学原则和创作规则,从中挖掘或重构新的审美和创作的原则。这一过程就好像先把一架机器拆解成基本的零件,甚至还原成更基础的材料,将制造机器的设计图纸也烧成了灰烬,而后,用这些零件或材料,重新设计制造一架创新的机器。解构既成,重构的第一要务就是图纸,也就是要有一套方法和规则,能够将这些原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造出符合心理预期和原则的新的机器来。在沟通现代书法与绘画的创新实践中,这套图纸之所来便是设计及其美学。设计既可以满足现代书法与绘画对形式的需求,又可以将二者不容之处调和相协,进而推陈出新。所以,以设计的原则和语言为桥梁,以绘画、书法的基本规则、基本元素为素材,通过打通作为抽象图案的现代书法和抽象绘画之间的隔膜,架构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趣味,为艺术之苑新增一朵独树一帜的奇葩。
四、联通媒介之疆界
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具象走向抽象,以及设计语言及其美学的介入,从艺术素材、美学原则、创作规则等角度为现代书法与油画的创新结合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路径启示。从实际创作而言,材料与技法的丰富,对艺术思想的再现和艺术感受的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代书法与油画创新结合,从探索材料与技法的全面结合开始,可以为其艺术创新和探索提供更多可能。
在材料方面,有笔、墨(颜料)、纸(画布)等多种工具种类,每一种类又包含各种不同的工具。由于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点,适宜于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感受。研究材料对二者艺术融合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就笔最重要的部分——毫毛而言,有天然的(羊毫、狼毫、鼠毫、猪鬃等)也有人工的(尼龙等),有较软的(羊毫)也有较硬的(猪鬃),有尖头的,也有圆头、扁头、扇形的,等等;就承载画面的介质而言,有纸本、有绢本、有棉布、有亚麻布,还有木板、纸板、玻璃、墙面,等等;就染色媒介而言,有墨、有颜料,墨和颜料各自又分为很多种类,比如松烟墨、油烟墨,以及水粉、水彩、油彩、丙烯、油漆、金粉,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水、油、乳等各种溶剂以及铁丝、塑料、纸张、金属粉末、木材等各类现代艺术综合材料。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各种材质、媒介的性格和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和风格,打破传统实用习惯,才能真正为艺术创新提供启示、助力。
五、创作技法和呈现方式的互鑒
艺术创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它并非是单纯地“创作”的哪一个阶段,还包括前期的积淀、酝酿、构思,以及后期的装裱、展示等阶段。在包括构思、创作和呈现的全过程,现代书法与绘画可以在技法层面进行全方位地接触和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和启发。譬如在创作前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东方思维和西方思维,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定量思维和定性思维等)和观察方式(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在创作阶段,有各自不同的创作技法(书写技法、国画技法、油画技法、壁画、涂鸦、漆画技法等等);在创作完成后,有不同的装裱技法(纸拓、卷裱、绸裱、镜框、画框、板装等)和展示方式(挂轴、手卷、册页、画框悬挂、壁画展示等)。综合掌握和运用不同艺术门类丰富的创作和展示技法,可以进一步启发探索适宜表现现代书法与绘画创新结合的新的表现思路和技法。
总的来说,现代书法与油画创新结合走的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需要人们付出十分的坚守和努力;也是一条充满可能的道路,因为无法预知它会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惊喜和回报。对我们而言,需要做的就是坚守和探索,守住中国书法的传统根底,吸收西方艺术的现代基因,不断发掘整合,做出新的尝试,这是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条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郎绍君.后现代原则.[J]书法研究,1991,(04).
[2]邱振中.书法与绘画的相关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毕海清.西方油画对中国书法线性借鉴的可能性[D].江西师范大学,2008 .
[4]王佳宁.中国现代书法图式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
李秀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研究员。
郑玉冰,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汪浩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研究员。
(注:李秀龙、郑玉冰并列第一作者,汪浩文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