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求变 引导有“术”

孟庆煜
摘要:全媒体时代,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媒体舆论引导的方式也面临着诸多的转变,但学界的研究对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便利多有侧重,而对舆论引导的关注则较为薄弱。同时,传统舆论引导形式单调、宣教意味浓重,已远远落后于媒体发展的需求。文章结合当前媒体融合过程中媒体舆论传播的特点,深入分析舆论引导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并结合当前媒体舆论传播的现状和问题,对如何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提出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 舆论引导 特征 机制 平臺 路径
全媒体时代,媒介的融合发展是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增强舆论引导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的媒体都在积极地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大力发展新媒体,媒体环境可以说焕然一新。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舆论引导出现的问题
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只有推进媒体的深度融合,才能够在媒体竞争中提升实力,实现引导舆论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地媒体都在不断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和策略,新闻舆论环境气象一新。可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多元化与真实性产生矛盾。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传播的信息承载了更多的监督、协调与导向功能,这就对信息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真实性是决定大众对媒体信任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媒体的社会影响力”。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必备工具,人们可以随时接受多元化的信息,只需要鼠标一点,就能看到自己想关注的信息,接收信息或者传播信息都很便捷。但是当人们收到虚假信息时,如果缺少判断能力,就会将虚假信息的危害和不良影响传播出去,这就与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二、正面传播信息引不起重视。新媒体时代,大量的互联网信息迅速膨胀和传播,为了吸引眼球,增加关注度,不断制造热话题,以抢占媒体的头条,使得社会的一些真实信息或者先进人物的事迹报道引不起人们重视,主流媒体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报道屡屡遭受质疑,甚至陷入“你越说我越不信”的恶性循环中。网络舆论分散也不利于形成强势主导性舆论,给社会增加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同时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阻碍了社会舆论和道德的健康发展。
此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互发展较为普遍,问题在于很多媒体只是集中在娱乐和服务类板块。比如新闻类报道与新媒体互动大多停留在事件发展的跟踪和跟进上,舆论引导能力不强,一些“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宣传和正面信息尽管占据主流媒体的重要位置,但是在新媒体面前缺少说服力和引导力,也难以引起重视,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三、商业化助推舆情的负面影响。一些媒体受商业利益的影响,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制造大量的负面信息,通过热点话题的发酵与泛滥,让大众沉浸在心理情绪营造的自我暗示中,只关注事件的表象,而疏略对事件本质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娱乐化、媚俗化倾向容易模糊舆论的焦点,大众常常摇摆于网络舆论与传统主流媒体之间。而网络新闻的‘标题党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的‘碎片化更是加速推进这种舆论怪圈的形成”。②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一定要强化创新和服务意识,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媒体新环境下媒体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和特征,努力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弥补在媒体融合道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媒体深度融合舆论引导特征
一、凸显公共舆论价值,缩短传播时间。传统媒体往往在报道一个重大事件时,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但是在媒体融合发展阶段,随着大量新媒体的介入,尤其是微信和微博的广泛应用,让舆论的发酵和酝酿时间越来越短,缩短了大量的传播时间,为大众参与舆论提供了快捷有效的工具,凸显了公众舆论价值。
在近期“辱母杀人案”的舆情传播中,媒体营运者以法律和正道作为关键词眼,让大众积极的转发,并进行投票,迅速地占据了社会道德的高地,一时间成为引导大众道义的指向标。比如:让大家积极转发,看似是普通的传播,实际是动员了大众在向法律讨说法,吸纳公共诉求中的理性成分,让司法机构作为理性判断,助推舆情的发展,实现法律法规的合理导向。
二、扩大公共议题讨论范围,激发人文关怀。公共议题的建构是一种选择性建构,社会议题要成为公众议题必须经过选择和淘汰机制来实现,这种选择的重任往往落到媒体身上。可以说,社会议题被扩散成为公众议题的前提条件必然包括扩散的可能性和经济成本等因素,扩大的扩散范围是形成公众议题的前提条件,新媒体具有的时效性和传播广度这些优势,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公共议题讨论范围,使得扩散和协商成为可能,既能激发人文关怀,也能较好地引领舆论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三、传播手段与形式的转变创新。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与手法,开辟了新的传播平台,并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改变和创新传播形式,开始两微一端、动漫、视频的利用,将传播的角度面向更多的大众,传播的语态更加亲民,以人们乐于接受的网络传播方式传播信息。
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面对小众化、碎片化传播趋势,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传播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兼容并蓄,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路径
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大多数传统媒体面临困境,受众快速流失,广告收入直线下降,骨干人才流失,导致舆论引导能力和效果降低。国家提出的媒体融合战略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媒体舆论引导能力下降的问题。如何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更好地实现媒体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实践。
一、调整创新内部机制。要实现媒体深度融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要按照新的业务流程调整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破除采编部门间相互分割、自成一体的藩篱,破除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和新媒体采编发环节的壁垒,创新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采编分离、全媒体生产的运行机制”。③
观察媒体融合工作,很多媒体只是停留在表面,随波逐流。深度的媒体融合不单单是建立一个网站,开通个微信、微博就能实现改革,应该尽快健全和改革体制,卸掉传统的媒体发展包袱,打破传统格局,选择复合型的新媒体发展人才,通过网络、移动客户端、电视、报纸等融合发展。事实上这些都涉及传播理念、报道手法、运营机制乃至新闻体制的综合性改革。当前传统媒体的机制大多秉承传统媒体时代的运营理念,这些机制极大地阻碍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进度。因此,媒体融合发展要求体制机制创新,比如建立完善的辟谣机制、预警机制、自净机制、监督机制,建立媒体内部创新机制,培养媒体人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设立扁平化的工作平台,实现不同平台与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打造媒体的真正重组与融合。
二、平台再造和组织重构。从媒体深度融合的诉求上讲,要把所有不同性质的媒体打造成一个融合全媒体,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传播阵地,需要把内容生产、技术创新、用户集聚、服务营销连成一体,从而将传播价值链较好地连起来。这些转变,离不开良好的支撑体系,这就需要传统媒体打破传统束缚,用互联网的思维去重构企业组织构架。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研发支撑媒体融合的新型智能化内容生产平台“媒立方”,在新媒体平台上集聚了互联网注册用户6.6亿。以“大编辑中心+垂直采编部门”模式为牵引,实现了三个“重构”,即传播格局重构,建立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的新型传播格局;采编流程重构,建立以全媒体指挥中心为枢纽,以中央厨房为牵引,三端(报、网、端)融通的一体化采编流程;采编队伍重构,以项目制为载体,以“媒立方”“记者包”等为支撑,以传播力指数、KPI考核为激励约束手段,推进采编人员全媒体转型,力图打造一支具备全媒体采编传播技能的“新军”。
人民日报社2014年启动“全媒体平台”即“中央厨房”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和架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将传统意义上的采编人员重新定义为指挥员、信息员、采集员、加工员、推销员、技术员等岗位。指挥员针对重大选题进行策划与指导,其他各“员”有效分工合作,最终将制作的新闻产品送达人民日报社旗下各发稿终端以及有合作关系的国内外媒体终端,实现重大报道“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通过技术手段升级,打通人民日报社体系内的所有媒体和终端,可以实现各媒体的稿件共享和网页、客户端、微博、微信的同平台发布。
当然,传统媒体传播渠道再造和组织架构重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根据不同的融合发展层面,改进传播渠道和组织架构。
三、提高舆论信息内容生产的质量。媒体深度融合,要求报道的内容和形式随之发生深刻的转变。首先,在品质上要追求专业权威;在传播上要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要认真研究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舆论引导的实效性,“有针对性地生产特色信息产品,点对点推送到用户手中,做到量身订做、精准传播,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④在展示上实现多媒体化,综合运用音视频、图文、动漫等多种形式,满足受众丰富多彩的需求,多措并举,方能保持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在这方面,中央媒体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现在,打开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网页,看到的已经和传统通讯社、报纸的网页“判若两人”,不仅有文字、照片,还有大量的视频、直播、动漫、H5动画、游戏、图文产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下属有“数据与可视化实验室”,新华社甚至组建了90多人的无人机拍摄团队,推出的航拍作品令人惊艳。2017年“两会”期间,新华网在首页首屏开设全国两会报道融媒体专区;新华社客户端推出了升级后的“现场新闻”全媒体直播态产品,带给受众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感受;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推出了可视化评论栏目“两会微视评”,推出《数据新闻:看懂国家账本——财政预算报告》《动漫视频:奔跑吧,国社》等系列全媒体产品。
四、注重收集网络民意与新闻材料再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强大,新媒体的受众包括中青年群体、少儿和老年群体。而且,网络环境的匿名性表象下隐藏的是其非匿名性的实质,“85%的人认为自己在网络上的性格和他们在现实中的性格表现完全或基本一致,这样环境下人的心理认知和群体压力是一定存在的。”⑤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由于互联网的推动,大众每天接触的信息很大,面对大量丰富的信息应该如何甄别和筛选,这就需要媒体人注意网络民意收集与新闻材料加工,网络民意的搜集与引导至关重要。这种情况下,一是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贯彻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能够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对各类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优化与整理,再加以创作,这样发布出去的新闻才能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真正實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2016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推出一个名为《傅莹邀请你加入群聊》的H5互动产品把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答记者问的现场用微信群聊的形式生动展示出来,交互式的对答场景,让人犹如亲临会场,结果引爆微信朋友圈,24小时内点击量超过300万次。这是收集网络民意与新闻材料加工的绝佳案例。
结论
舆论引导是营造社会文明和谐氛围的“定海神针”,人民群众认同的价值观应当居于舆论引导的核心地位。“所谓的舆论即是人民大众意见的总和,舆论的引导效应来自于大众对社会价值的选择与传播的舆论价值的认可,媒体融合就要突出舆论引导的意义。”⑥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原有舆论阵地的占领,又要充分发挥融合时代的自身优势,实现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作者单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注释:
①孟 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7)。
②李宗建,程竹汝:《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5)。
③刘奇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中国记协网,2017/01/12。
④本刊评论员:《着力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求是》,2015(17)。
⑤涂光晋等:《从“党的耳目喉舌”到“公众话语平台”》,《现代传播》,2012(1)。
⑥乔保平等:《媒介融合: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的转型与突破》,《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