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媒体深度融合话语体系转变的思考
李丹
摘要:舆论引导能力的强弱对媒体影响力的大小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关乎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领导能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媒体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 媒体融合 舆论引导
随着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由“合”到“融”的逐渐深入,在推进新型主流媒体打造过程中,媒体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向着交融互惠的共赢局面发展,要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领导能力,加强媒体内容的管理,自觉坚持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增强传统媒体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意识形态舆论阵地的绝对领导权。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传播新特征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化的进程已将新闻传播推进到一个革命性变化的临界点。”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舆论场与传统媒体舆论场差异日趋显著,并且传统舆论场在受到新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后,自身的舆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中海量的、过剩的信息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相对不足,如何让受众在众多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话题。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互联网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年轻一代更是将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新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
媒体融合使得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观念及方式发生转变。首先,主流媒体在应对舆论结构的变化下,进一步加强对媒体内容的管理,确保正确导向提供新思路,为其自觉坚持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供新的视角。由于新媒体中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活跃性,使得草根话语盛行,从而解构了主流话语。对主流舆论话语进行解构和重读,并由此形成在持续时间上长短不一的众多舆论新焦点,表现为对官方媒体、公权机构、社会名人的批评或带有讽刺性质的移植、套用、修改或是歪曲。这些解构行为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网民对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负面情绪,但同时也消解了主流话语的公信力。
其次,传统的舆论引导遵循的是大众传播模式,传播者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者是听众、观众以及读者,信息流向是由传播者定向传递给受众,具有一对多的特点。新媒体的大众传播模式则不同,传播者是广播、电视、网络、手机以及自媒体等所有能传播的媒介,受者也是包括传播者和受众在内的所有人,信息流向呈多元化、多方向的趋势,传播特点则为多对多。传者与受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增强了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和传播力。例如,传播者在节目、栏目中,通过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终端,与观众、听众实现双向互动,逐步树立起用户理念,让用户能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全方位进行体验,聚集众多的用户,提高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总的说来,在媒体融合环境下,舆论的引导不再遵循单一的路径,也不再以传统媒体为主导,新媒体受众的舆论冲击不仅是与传统媒体舆论的制衡,更是一种多元的、互动式的引导。
最后,媒体融合的实质是舆论阵地之战、平台渠道之战、受众用户之战。融合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传统媒体的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意识形态舆论阵地的绝对主导。借助新媒体可以扩大节目的宣传力度并且助推线下活动的影响力,一方面能试探受众对即将推出活动的兴趣度,以便及时完善和调整,另一方面也能让活动信息以较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吸引受众的关注。借助新媒体获得信息源,利用新媒体的云平台,建立全媒体信息共享,从而打造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平台。此外,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各类媒体之间进行信息能量交换以及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能量的交互,让受众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内容资源的共享利用水平,进而形成取用便捷、资源共享的广播影视新型生态系统。
媒体融合过程中舆论的特点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更深入的融合进程中,由传统媒体单一引导的舆论主战场也逐步分化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舆论场中。相比作为国家耳目喉舌“上传下达”的舆论管制,如今媒体融合之下的舆论场有了更多自由的空间和延展。这样的舆论场建构离不开传播者、传播平台和受众共同的变化和相互作用。这三个因素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得媒体融合下的舆论场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特征,每一个特征中都涵盖了正面的推动力与反面的不可控力。
首先,新媒体在与传统媒体争夺话语权的同时,受众也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曾经的受众已拥有了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新媒体赋予受众话语权,给受众提供了自由言论的平台和环境,更建立了与受众之间相互信任的联系。个人情绪的表达既是对社会和生活、对主流媒体话语的某种反馈,又是自身思想与精神输出。个体情绪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感染与扩散,放大成为群体的集体情绪,甚至可以引发对整个社会的情绪。因此,在现实的舆论场中,最易形成轰动效应的舆论压力,往往来自受众对社会阶层矛盾与社会发展矛盾等和有关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负面情绪与过激心态。当这种受众心态被放大和利用时,某些“痛感”话题、谣言和流言的扩散也更为容易和广泛。
第二,传播者和传播平台之间关系的变化使得舆论场形成了多重扩散圈。首先,传播者的范围扩大,传播者的角色不仅限于主流媒体,更有各类自媒体的身影。这必然带动其在不同扩散圈的共同释放,从而造成舆论波浪振幅更为多样。不同的振幅所产生的舆论效应也是不同的。不仅如此,传播平台也在扩大,不仅囊括了主流网站或客户端各类信息的发布与分享,还蕴涵着由社交網站、贴吧、弹幕、评论、转发、收藏等多种微平台与微渠道。信息在呈现指数型增长的同时,舆论诉求也更加多元,舆论焦点更是无处不在。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影响下,技术扩散与舆论扩散的速度、广度与深度是并行的,只要是具有话题性的观点与论述,都很容易形成舆论聚合,形成舆论影响。舆论热度的极速升温,也就意味着,对舆论的引导同样需要速度的提升。
第三,受众与传播平台之间关系的变化使得舆论场层级更为细化。与传统媒体把握着舆论主导权阶段相比,如今舆论场的广度是相似的。但是新媒体将受众的隐形话语提到了显性的层面之上,在深度上丰富了舆论场的层级。以社交网站、贴吧、弹幕、评论、转发、收藏等微平台与微渠道为层级的舆论场的作用力也呈现出不同的强度,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接地气的民间舆论场的交锋也更为频繁和激烈。民间舆论场对主流媒体话语的解构和重塑,形成了更为活跃甚至更为戏谑讽刺的表达热潮,强化自身话语权的同时,也容易弱化主流话语的公信力。国家精神、传统文化观念等主流意识形态该如何传播,成为当下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媒体机构之间和媒体机构与其他行业之间需要形成“协作互益”关系。传媒产业边界淡化与消失,包括“公共信息生产领地边界的模糊、媒体渠道边界的侵蚀、媒体产品与市场边界的模糊”②等现实情况之下,舆论场的力量被一步步细分,其内涵也随之不断细化。原来我们曾认为的大众媒体传播被细化为在各类媒体平台之上的某种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使得当下的大众传播也具备了人际传播渠道多元、表达自由、主体分散的特点。这一变化也影响到大众传播媒体向更具亲和力,也更戏谑化的表达方式的转变。可以看出,媒介融合的舆论场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各方力量相互作用所致,并且随着融合力度的扩大,其传播力量强化的同时,也会带来对和谐健康的传播环境更高的要求。例如,受众所被赋予话语权,其真正意义上是赋予了有更多表达欲望和更强表达能力的受众,在给予了受众自由传播思想的同时,也容易因为有了话语权而更肆意的表达。其产生的舆论力度和受众本身的思想根基都更为强硬和坚固,相对应的沉默的螺旋效应会更为明显。因此,从舆论产生的源头上来说,媒体融合的舆论场需要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引导和把控方式,主流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融合如何形成各自助力的舆论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媒体融合过程中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媒体融合过程中场域的转变。媒体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的生产内容相对单一,报纸、广播、电视还基本停留在各自的媒介载体内,而新媒体的生产,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物理形态的界限,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多种形态进行集中展现,契合了不同受众的内容消费需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就要借鉴新媒体对媒体物理形态的多重融合,寻求媒体内容的转变。
针对媒体物理内容的融合,不管是最先崛起的新媒体还是后觉的传统媒体,当下主流媒体都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在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主流媒体都有献礼工程。《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凤凰网等都拥有各自的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平台以及微博平台,而且在单一平台内,融合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满足不同受众群体获取信息的口味,尤其是像《人民日报》、央视、《光明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应用上更是厚积薄发,利用自身优质的采编平台以及对舆论风向的敏锐捕捉,取得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一个个跨部门、跨媒体、跨平台的新型媒体架构正在形成。
在以往由传统媒体掌控的年代,媒体生产的内容,多是以国家社会大事作为主导,缺乏对社会民生、百姓生活的关注。新媒体崛起后,以草根文化为标榜的新媒体不仅与传统媒体争夺国家、社会舆论的话语权,而且在社会民生、社会矛盾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传统媒体曾一度处于失声的状态,新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在传统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换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相“加”,再继续推进媒体融合,就要实现全方位相“融”。保持传统媒体党的舆论喉舌地位不放松的同时,也要适度关注民生问题、社会舆论问题。利用传统媒体在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分析,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其次是媒体融合过程中引导思维的转变。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思维应当由传统主流媒体一家独大、居高临下的固有思维转变为新媒体的开源、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传统媒体从业者的这种互联网思维水平。摒弃传统的媒体治理理念,转变以往传统的议程设置权的掌控方式,以应对当下新兴的、更具挑战性的传播格局,整合现有的媒体资源,将传统媒体在政策把握、内容监管、专业化水平等方面的优势与新媒体的时效性、影响力、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强强联合,积极拓展媒体融合的形式,实现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转型。媒体融合过程中,舆论引导者应转变思维习惯,培养适应互联网传播格局的思维特质,重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媒介化社会和日益移动互联网化的世界,自觉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观察世界,并按照网络社会新的传播规律来引导舆论。”③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中央电视台为进一步推进电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利用新媒体开源、开放、共享的思维模式,与央视本身优质的采编资源相结合,着力打造“中央厨房式”采播系统,建设全媒体演播室和“一体化”制作平台,全力支撑媒体融合核心业务。这种被称为“中央厨房式”采播系统可以对新闻节目进行统一采集、制作、播出、分发,实现素材一次采集、多频道共享、多渠道分发。央视利用自己在新闻采编的雄厚实力与新媒体广泛的分发渠道,正在逐步转变媒体引导的思维方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这种创新的融合思路是一个经典的媒体融合案例。
最后是媒体融合过程中传播路径的转变。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传播路径呈现出发散性特点,以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逐步瓦解,信息围墙崩塌,新媒体集合了广播、电视、报纸所有的传播优势于一身,不管是在互联网PC端还是移动端,新媒体的传播路径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新型传播路径的融合,将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如专业的采编平台、高素质的媒体从业人员、对舆论导向的专业分析等)与新型的传播路径的对接,真正实现从相“加”到相“融”,实现媒体融合下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成功转变。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这是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主流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路径。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主流媒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媒体融合的舆论场需要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引导和把控方式,主流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融合形成各自助力的舆论场,转化舆论引导的场域、思维方式以及传播路径,将主流媒体打造成有思想的新型主流媒体,整合新型媒體的舆论影响力。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高 钢:《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国际新闻界》,2007(3)。
②彭 兰:《正在消失的传媒业边界》,《新闻与写作》,2016(2)。
③夏德元:《媒体融合时代影响舆论引导效果的主因及对策》,《当代传播》,2014(6)。
摘要:舆论引导能力的强弱对媒体影响力的大小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关乎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领导能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媒体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媒体 媒体融合 舆论引导
随着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由“合”到“融”的逐渐深入,在推进新型主流媒体打造过程中,媒体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要向着交融互惠的共赢局面发展,要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领导能力,加强媒体内容的管理,自觉坚持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增强传统媒体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意识形态舆论阵地的绝对领导权。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传播新特征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市场化的进程已将新闻传播推进到一个革命性变化的临界点。”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舆论场与传统媒体舆论场差异日趋显著,并且传统舆论场在受到新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后,自身的舆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中海量的、过剩的信息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时间相对不足,如何让受众在众多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话题。随着媒体融合步伐的加快,互联网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年轻一代更是将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新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
媒体融合使得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观念及方式发生转变。首先,主流媒体在应对舆论结构的变化下,进一步加强对媒体内容的管理,确保正确导向提供新思路,为其自觉坚持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供新的视角。由于新媒体中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活跃性,使得草根话语盛行,从而解构了主流话语。对主流舆论话语进行解构和重读,并由此形成在持续时间上长短不一的众多舆论新焦点,表现为对官方媒体、公权机构、社会名人的批评或带有讽刺性质的移植、套用、修改或是歪曲。这些解构行为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网民对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负面情绪,但同时也消解了主流话语的公信力。
其次,传统的舆论引导遵循的是大众传播模式,传播者主要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者是听众、观众以及读者,信息流向是由传播者定向传递给受众,具有一对多的特点。新媒体的大众传播模式则不同,传播者是广播、电视、网络、手机以及自媒体等所有能传播的媒介,受者也是包括传播者和受众在内的所有人,信息流向呈多元化、多方向的趋势,传播特点则为多对多。传者与受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增强了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和传播力。例如,传播者在节目、栏目中,通过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终端,与观众、听众实现双向互动,逐步树立起用户理念,让用户能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全方位进行体验,聚集众多的用户,提高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总的说来,在媒体融合环境下,舆论的引导不再遵循单一的路径,也不再以传统媒体为主导,新媒体受众的舆论冲击不仅是与传统媒体舆论的制衡,更是一种多元的、互动式的引导。
最后,媒体融合的实质是舆论阵地之战、平台渠道之战、受众用户之战。融合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传统媒体的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意识形态舆论阵地的绝对主导。借助新媒体可以扩大节目的宣传力度并且助推线下活动的影响力,一方面能试探受众对即将推出活动的兴趣度,以便及时完善和调整,另一方面也能让活动信息以较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吸引受众的关注。借助新媒体获得信息源,利用新媒体的云平台,建立全媒体信息共享,从而打造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平台。此外,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各类媒体之间进行信息能量交换以及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能量的交互,让受众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提升内容资源的共享利用水平,进而形成取用便捷、资源共享的广播影视新型生态系统。
媒体融合过程中舆论的特点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更深入的融合进程中,由传统媒体单一引导的舆论主战场也逐步分化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舆论场中。相比作为国家耳目喉舌“上传下达”的舆论管制,如今媒体融合之下的舆论场有了更多自由的空间和延展。这样的舆论场建构离不开传播者、传播平台和受众共同的变化和相互作用。这三个因素彼此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使得媒体融合下的舆论场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特征,每一个特征中都涵盖了正面的推动力与反面的不可控力。
首先,新媒体在与传统媒体争夺话语权的同时,受众也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曾经的受众已拥有了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新媒体赋予受众话语权,给受众提供了自由言论的平台和环境,更建立了与受众之间相互信任的联系。个人情绪的表达既是对社会和生活、对主流媒体话语的某种反馈,又是自身思想与精神输出。个体情绪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感染与扩散,放大成为群体的集体情绪,甚至可以引发对整个社会的情绪。因此,在现实的舆论场中,最易形成轰动效应的舆论压力,往往来自受众对社会阶层矛盾与社会发展矛盾等和有关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负面情绪与过激心态。当这种受众心态被放大和利用时,某些“痛感”话题、谣言和流言的扩散也更为容易和广泛。
第二,传播者和传播平台之间关系的变化使得舆论场形成了多重扩散圈。首先,传播者的范围扩大,传播者的角色不仅限于主流媒体,更有各类自媒体的身影。这必然带动其在不同扩散圈的共同释放,从而造成舆论波浪振幅更为多样。不同的振幅所产生的舆论效应也是不同的。不仅如此,传播平台也在扩大,不仅囊括了主流网站或客户端各类信息的发布与分享,还蕴涵着由社交網站、贴吧、弹幕、评论、转发、收藏等多种微平台与微渠道。信息在呈现指数型增长的同时,舆论诉求也更加多元,舆论焦点更是无处不在。在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的影响下,技术扩散与舆论扩散的速度、广度与深度是并行的,只要是具有话题性的观点与论述,都很容易形成舆论聚合,形成舆论影响。舆论热度的极速升温,也就意味着,对舆论的引导同样需要速度的提升。
第三,受众与传播平台之间关系的变化使得舆论场层级更为细化。与传统媒体把握着舆论主导权阶段相比,如今舆论场的广度是相似的。但是新媒体将受众的隐形话语提到了显性的层面之上,在深度上丰富了舆论场的层级。以社交网站、贴吧、弹幕、评论、转发、收藏等微平台与微渠道为层级的舆论场的作用力也呈现出不同的强度,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接地气的民间舆论场的交锋也更为频繁和激烈。民间舆论场对主流媒体话语的解构和重塑,形成了更为活跃甚至更为戏谑讽刺的表达热潮,强化自身话语权的同时,也容易弱化主流话语的公信力。国家精神、传统文化观念等主流意识形态该如何传播,成为当下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媒体机构之间和媒体机构与其他行业之间需要形成“协作互益”关系。传媒产业边界淡化与消失,包括“公共信息生产领地边界的模糊、媒体渠道边界的侵蚀、媒体产品与市场边界的模糊”②等现实情况之下,舆论场的力量被一步步细分,其内涵也随之不断细化。原来我们曾认为的大众媒体传播被细化为在各类媒体平台之上的某种意义上的“人际”传播,使得当下的大众传播也具备了人际传播渠道多元、表达自由、主体分散的特点。这一变化也影响到大众传播媒体向更具亲和力,也更戏谑化的表达方式的转变。可以看出,媒介融合的舆论场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各方力量相互作用所致,并且随着融合力度的扩大,其传播力量强化的同时,也会带来对和谐健康的传播环境更高的要求。例如,受众所被赋予话语权,其真正意义上是赋予了有更多表达欲望和更强表达能力的受众,在给予了受众自由传播思想的同时,也容易因为有了话语权而更肆意的表达。其产生的舆论力度和受众本身的思想根基都更为强硬和坚固,相对应的沉默的螺旋效应会更为明显。因此,从舆论产生的源头上来说,媒体融合的舆论场需要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引导和把控方式,主流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融合如何形成各自助力的舆论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媒体融合过程中舆论引导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媒体融合过程中场域的转变。媒体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的生产内容相对单一,报纸、广播、电视还基本停留在各自的媒介载体内,而新媒体的生产,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物理形态的界限,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多种形态进行集中展现,契合了不同受众的内容消费需求。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就要借鉴新媒体对媒体物理形态的多重融合,寻求媒体内容的转变。
针对媒体物理内容的融合,不管是最先崛起的新媒体还是后觉的传统媒体,当下主流媒体都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在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主流媒体都有献礼工程。《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腾讯新闻、今日头条、凤凰网等都拥有各自的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平台以及微博平台,而且在单一平台内,融合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满足不同受众群体获取信息的口味,尤其是像《人民日报》、央视、《光明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应用上更是厚积薄发,利用自身优质的采编平台以及对舆论风向的敏锐捕捉,取得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一个个跨部门、跨媒体、跨平台的新型媒体架构正在形成。
在以往由传统媒体掌控的年代,媒体生产的内容,多是以国家社会大事作为主导,缺乏对社会民生、百姓生活的关注。新媒体崛起后,以草根文化为标榜的新媒体不仅与传统媒体争夺国家、社会舆论的话语权,而且在社会民生、社会矛盾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传统媒体曾一度处于失声的状态,新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在传统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换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相“加”,再继续推进媒体融合,就要实现全方位相“融”。保持传统媒体党的舆论喉舌地位不放松的同时,也要适度关注民生问题、社会舆论问题。利用传统媒体在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分析,主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其次是媒体融合过程中引导思维的转变。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思维应当由传统主流媒体一家独大、居高临下的固有思维转变为新媒体的开源、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传统媒体从业者的这种互联网思维水平。摒弃传统的媒体治理理念,转变以往传统的议程设置权的掌控方式,以应对当下新兴的、更具挑战性的传播格局,整合现有的媒体资源,将传统媒体在政策把握、内容监管、专业化水平等方面的优势与新媒体的时效性、影响力、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强强联合,积极拓展媒体融合的形式,实现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转型。媒体融合过程中,舆论引导者应转变思维习惯,培养适应互联网传播格局的思维特质,重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媒介化社会和日益移动互联网化的世界,自觉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观察世界,并按照网络社会新的传播规律来引导舆论。”③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中央电视台为进一步推进电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利用新媒体开源、开放、共享的思维模式,与央视本身优质的采编资源相结合,着力打造“中央厨房式”采播系统,建设全媒体演播室和“一体化”制作平台,全力支撑媒体融合核心业务。这种被称为“中央厨房式”采播系统可以对新闻节目进行统一采集、制作、播出、分发,实现素材一次采集、多频道共享、多渠道分发。央视利用自己在新闻采编的雄厚实力与新媒体广泛的分发渠道,正在逐步转变媒体引导的思维方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这种创新的融合思路是一个经典的媒体融合案例。
最后是媒体融合过程中传播路径的转变。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传播路径呈现出发散性特点,以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逐步瓦解,信息围墙崩塌,新媒体集合了广播、电视、报纸所有的传播优势于一身,不管是在互联网PC端还是移动端,新媒体的传播路径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因此,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新型传播路径的融合,将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如专业的采编平台、高素质的媒体从业人员、对舆论导向的专业分析等)与新型的传播路径的对接,真正实现从相“加”到相“融”,实现媒体融合下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成功转变。只有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才能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这是主流媒体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主流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然路径。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主流媒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媒体融合的舆论场需要更科学、更人性化的引导和把控方式,主流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融合形成各自助力的舆论场,转化舆论引导的场域、思维方式以及传播路径,将主流媒体打造成有思想的新型主流媒体,整合新型媒體的舆论影响力。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台)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高 钢:《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国际新闻界》,2007(3)。
②彭 兰:《正在消失的传媒业边界》,《新闻与写作》,2016(2)。
③夏德元:《媒体融合时代影响舆论引导效果的主因及对策》,《当代传播》,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