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热词中的人权形象自塑
【摘 要】 传播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他塑与自塑博弈的客观现实。语料是话语形塑的基本颗粒,因此基于统计学的热词处理就具有了学术意义。文章选取2013—2017年“汉语盘点”发布的“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等方法归纳年度流行语的类型分布、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等。年度热词的变化反映了近年中国媒体的人权形象自塑存在若干问题,媒体的语义联想、心理、话语方式等存在一定的短板,要化解我国的人权话语困境,需要媒体不断发挥主体性与主动性。
【关 键 词】年度热词;人权形象;汉语盘点;十大流行语
【作者單位】张瑞希,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7.015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传媒,其对国家形象的自塑十分重要。由于媒体资源占有量不均,当前的国际话语优势依旧掌控在西方媒体的手中。我国正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姿态崛起,但国家形象目前仍然以他塑为主,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处于劣势。
人权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人权问题一直为国外媒体所诟病,如《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笔下的中国一味地镇压人权。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人权进程有目共睹,特别是2004年我国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我国的人权意识已经进入一个与国际话语语境相通的局面。
传播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他塑与自塑博弈的客观现实。语料是话语形塑的基本颗粒,因此基于统计学的热词处理就具有了学术意义。“汉语盘点”年度关键字词评选始于2006年,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等单位发起,其发布的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是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中提取的,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如“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是从国内17家报纸、26家电视台以及2个门户网站中提取,不仅能够代表中国主流媒体的关注点和语言特点,也为多维研究提供了标本。本文以“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的变化为样本,试图从人权形象切入,做一些客观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近五年“汉语盘点”发布的“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语料统计、词频分析、比较法等方法开展研究,见表1。
之所以选取2013—2017年“汉语盘点”发布的“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作为样本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网络热词数量庞大而繁杂,“汉语盘点”是我国较为权威和稳定的年度汉语评选活动,其发布的数据相对可靠;其次,“汉语盘点”活动从2006年举办至今,其评选规则和评选方式多次变动,近五年的评选规则较为接近,适合做比较分析。本研究对这50个样本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由此分析年度流行语中的人权形象自塑问题。
二、研究发现
1.年度流行语的类型分布
人权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平等权和自由权,是人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权利的总称,它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集体。本研究以流行语的影响因素为分类依据,结合人权的几个主要方面将以上流行语分为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五类,各类型流行语占比如图1所示。
图1 年度流行语的类型分布占比
如图1所示,政治类流行语占比最高,其次是文化类和经济类。政治类热词以“三中全会”“北京APEC”“十九大”等国内重要会议及“四个全面”“两学一做”等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概念为主,其次是“占中”“美国大选”等国内外政治事件。文化类热词以“长征精神”等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词语和“天宫二号”“屠呦呦”等体现我国科技文化现状的新词为主,此外还有“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公祭日”等宣示国家主权的词。经济类热词包括“自贸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凸显经济发展的方向及有关成果。人身类流行语“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埃博拉”等多由海外事件产生。
相比较谷歌美国搜索榜单2017年的十大热词——艾玛飓风、马特·劳尔、汤姆·佩蒂、超级碗橄榄球大赛、拉斯维加斯枪击案、拳击跨界世纪大战、日食、哈维飓风、艾伦·赫尔南德斯、指尖陀螺,我国热词的娱乐性偏低,与政治、经济的关联度更高。
2. 年度热词的变化趋势
在“汉语盘点”评选出的近五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各类词语的数量统计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近五年各类热词的数量并无太大变化,政治类热词始终占比最大,其次是文化类热词和经济类热词。2014年,由于马航失联以及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暴发等突发性事件,“失联”“埃博拉”等人身类热词颇受媒体关注,政治热词的比重有所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度热词“一带一路”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探讨。美国政治分析家丹尼斯·斯彼德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提高全球范围内人权保障水平的好方法,它能改善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2017年,与中共十九大相关的流行语有五个——“十九大”“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雄安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已由一般序数词上升为中国媒体的流行语,这反映了其与人民生活的接近性。
总体上,近五年媒体流行语的类别占比较为稳定,并无明显变化,这反映了我国社会稳定的现状。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3. 年度热词的主要特征
(1)内容与我国现实状况结合紧密
大众传媒时刻在建构拟态环境,从年度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件的关注度较高,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是当前人权保障的重点。
正如马克思所言,“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发展”[1],我国人权的发展同样是一个渐进的受制于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所以各类型流行语的占比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人们对政治、经济的较高关注显示了人民的发展权得到重视,而文化类流行语的较高占比则体现了我国对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投入。人身类热词和社会类热词占比较低,2014年的人身类热词“埃博拉”和2015年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均发生在海外,这体现了我国媒体对世界范围内公民生存权的关注。我国媒体对我国人权形象的构建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向世界呈现了我国的特色人权道路。
(2)传播路径多为自上而下的顺向传播
热词来源多自上而下,体现了对官方话语权的认同。民主并不仅表现为自下而上,一个合理的社会一定缺少不了自上而下的传播,这从热词的来源上可见一斑。
“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的绝大多数词都与官方事件有关,显现了党和政府在维护国家稳定、多样化发展经济、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努力,同样体现了我国对公民人权的保护。国家稳定安全是对人民生存权的保障,政治体制的进步为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提供保护,经济文化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发展权,让人民得以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土豪”等小部分流行语来自民间语言,民间流行语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则体现了公众思想创造活动的活跃性。民间流行语在广泛传播之后被主流话语体系认可和推广,官方和民间通过流行语对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认知形成互动。大部分热词从官方舆论场向民间舆论场自上而下顺向传播,有利于媒体进行官方的人权形象自塑,引导人们有重点地关注自身权利。
三、媒体存在助力化解人权困境的短板
新媒体技术活性释放巨大的传播能量,原有的政治权力结构与传播权力结构基本相符的格局被消解。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媒体需要赶上信息格局变化的步伐,助力化解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人权形象困境。在塑造人权形象方面,媒体的语义联想、心理、话语方式等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1.偏向单薄的语义联想
语义韵也称“语义联想”,指的是一种语言运作机制,可分为积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和消极语义韵三类[2]。
对比来看,我国媒体在进行我国人权方面的报道时多用“建设”“提升”“进步”等中性语义韵或积极语义韵的词,而美国媒体类似报道中多含warn、shortcoming、ruthless等消极语义韵词汇[3]。语义韵揭示了媒体的语义选择趋向,美国媒体用蕴含消极意识形态的词汇塑造中国人权形象,这种他塑是我们严厉抵制的。但中国媒体的用词也存在过于单薄的问题,一味采用积极的语义联想使我国的人权形象自塑很难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同。
2.需要健康的媒介心理
媒体要进行健康的人权自塑,首先应当具有正确的人权价值观,具体包括认识人权的重要性、在媒体活动中自觉维护我国人权等。媒体塑造人权形象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科学的,对人权形象自塑认识不足、不够在意、没有内化都是不够健康的表现。实际上,正是媒体运用的高频词形成了热词,媒体在引导舆论、塑造人权形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不断变化的传播形势下,媒体能否不故步自封、安于现状而是与国际接轨、取长补短,不断探索新的人权形象塑造方式和形式是体现媒体心理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传播战略在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方面初显成效,“大阅兵”“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精准扶贫”等事件通过媒体全方位报道,使我国的人权形象得到提升。
3.话语消费和媒介偏向
当代消费社会文化价值观最重要的变化趋向是话语成为一种商品。在消费主义浪潮中,语言渐渐商品化,人们的话语习惯随着市场变化不断改变,这也对专业媒体造成了冲击。媒体在守住专业底线的同时,要适当改进话语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话语成为一种商品代表着话语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带来销量和传播力。当前话语的商品化开始从商业领域蔓延至社会公共领域,有时严肃的话题也需要新鲜、亲民的话语方式来打开。使用合适的话语方式来调节官方与民间两套话语体系各说各话的局面,对我国人权形象的自塑十分重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语言权力从生产者向消费者偏移。新闻媒体的语言开始成为受众是否能接受其内涵思想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轻松、活泼、亲民的话语风格有时更有利于达到传播效果。如近年来我国媒体对“习大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不仅使得这一昵称火至海外,也使亲切、稳重、积极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形象深入人心,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四、结语
人权理念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在实践协商中形成的共识,又意味着基于不同文化的多种理解进路之间彼此的宽容[4]。当今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人权所包含的对人的各种利益的保护、对人的价值的承认是一致的。国家主权是人权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权也包括民族自决权等集体人權,年度流行语所体现的我国对自身民族自决权等集体人权的捍卫是无可置疑的,这向世界宣示了我国捍卫本国主权和人权的决心。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出现了诸如“中国传媒力量与中国国力不相吻合”的问题[5]。人权形象塑造和传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塑造好我国的人权形象,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媒体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国家形象的媒介塑造和传播问题,一直是我国国家形象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媒介技术的发展将全球带入一个众声喧哗的媒介化社会,面对我国对外传播力不足、国际传播结构不均衡等状况,要改变我国人权形象“被塑造”的局面,需要媒体以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体系为指导,发挥其主体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95:305.
[2]Stubbs. Text and Corpus Analysis.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6:176-178.
[3]朱海蓉. 美国媒体中国人权形象批评话语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8(11).
[4]萨姆纳·突维斯,顾家宁,梁涛. 儒学与人权:一个建设性的架构[M]. 江汉论坛,2014(12).
[5]李彦冰. 论国家理念与国家形象传播、政治文明之关系[J]. 声屏世界,2011(4).
【关 键 词】年度热词;人权形象;汉语盘点;十大流行语
【作者單位】张瑞希,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7.015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传媒,其对国家形象的自塑十分重要。由于媒体资源占有量不均,当前的国际话语优势依旧掌控在西方媒体的手中。我国正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姿态崛起,但国家形象目前仍然以他塑为主,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处于劣势。
人权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人权问题一直为国外媒体所诟病,如《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笔下的中国一味地镇压人权。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人权进程有目共睹,特别是2004年我国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后,我国的人权意识已经进入一个与国际话语语境相通的局面。
传播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他塑与自塑博弈的客观现实。语料是话语形塑的基本颗粒,因此基于统计学的热词处理就具有了学术意义。“汉语盘点”年度关键字词评选始于2006年,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等单位发起,其发布的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是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中提取的,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如“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是从国内17家报纸、26家电视台以及2个门户网站中提取,不仅能够代表中国主流媒体的关注点和语言特点,也为多维研究提供了标本。本文以“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的变化为样本,试图从人权形象切入,做一些客观的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近五年“汉语盘点”发布的“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语料统计、词频分析、比较法等方法开展研究,见表1。
之所以选取2013—2017年“汉语盘点”发布的“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作为样本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网络热词数量庞大而繁杂,“汉语盘点”是我国较为权威和稳定的年度汉语评选活动,其发布的数据相对可靠;其次,“汉语盘点”活动从2006年举办至今,其评选规则和评选方式多次变动,近五年的评选规则较为接近,适合做比较分析。本研究对这50个样本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由此分析年度流行语中的人权形象自塑问题。
二、研究发现
1.年度流行语的类型分布
人权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平等权和自由权,是人的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权利的总称,它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集体。本研究以流行语的影响因素为分类依据,结合人权的几个主要方面将以上流行语分为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五类,各类型流行语占比如图1所示。
图1 年度流行语的类型分布占比
如图1所示,政治类流行语占比最高,其次是文化类和经济类。政治类热词以“三中全会”“北京APEC”“十九大”等国内重要会议及“四个全面”“两学一做”等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概念为主,其次是“占中”“美国大选”等国内外政治事件。文化类热词以“长征精神”等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词语和“天宫二号”“屠呦呦”等体现我国科技文化现状的新词为主,此外还有“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公祭日”等宣示国家主权的词。经济类热词包括“自贸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凸显经济发展的方向及有关成果。人身类流行语“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埃博拉”等多由海外事件产生。
相比较谷歌美国搜索榜单2017年的十大热词——艾玛飓风、马特·劳尔、汤姆·佩蒂、超级碗橄榄球大赛、拉斯维加斯枪击案、拳击跨界世纪大战、日食、哈维飓风、艾伦·赫尔南德斯、指尖陀螺,我国热词的娱乐性偏低,与政治、经济的关联度更高。
2. 年度热词的变化趋势
在“汉语盘点”评选出的近五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各类词语的数量统计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近五年各类热词的数量并无太大变化,政治类热词始终占比最大,其次是文化类热词和经济类热词。2014年,由于马航失联以及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暴发等突发性事件,“失联”“埃博拉”等人身类热词颇受媒体关注,政治热词的比重有所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度热词“一带一路”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探讨。美国政治分析家丹尼斯·斯彼德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提高全球范围内人权保障水平的好方法,它能改善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2017年,与中共十九大相关的流行语有五个——“十九大”“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雄安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九大”已由一般序数词上升为中国媒体的流行语,这反映了其与人民生活的接近性。
总体上,近五年媒体流行语的类别占比较为稳定,并无明显变化,这反映了我国社会稳定的现状。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的各项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3. 年度热词的主要特征
(1)内容与我国现实状况结合紧密
大众传媒时刻在建构拟态环境,从年度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件的关注度较高,我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是当前人权保障的重点。
正如马克思所言,“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发展”[1],我国人权的发展同样是一个渐进的受制于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所以各类型流行语的占比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人们对政治、经济的较高关注显示了人民的发展权得到重视,而文化类流行语的较高占比则体现了我国对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投入。人身类热词和社会类热词占比较低,2014年的人身类热词“埃博拉”和2015年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均发生在海外,这体现了我国媒体对世界范围内公民生存权的关注。我国媒体对我国人权形象的构建与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向世界呈现了我国的特色人权道路。
(2)传播路径多为自上而下的顺向传播
热词来源多自上而下,体现了对官方话语权的认同。民主并不仅表现为自下而上,一个合理的社会一定缺少不了自上而下的传播,这从热词的来源上可见一斑。
“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中的绝大多数词都与官方事件有关,显现了党和政府在维护国家稳定、多样化发展经济、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努力,同样体现了我国对公民人权的保护。国家稳定安全是对人民生存权的保障,政治体制的进步为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提供保护,经济文化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发展权,让人民得以享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土豪”等小部分流行语来自民间语言,民间流行语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则体现了公众思想创造活动的活跃性。民间流行语在广泛传播之后被主流话语体系认可和推广,官方和民间通过流行语对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认知形成互动。大部分热词从官方舆论场向民间舆论场自上而下顺向传播,有利于媒体进行官方的人权形象自塑,引导人们有重点地关注自身权利。
三、媒体存在助力化解人权困境的短板
新媒体技术活性释放巨大的传播能量,原有的政治权力结构与传播权力结构基本相符的格局被消解。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媒体需要赶上信息格局变化的步伐,助力化解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人权形象困境。在塑造人权形象方面,媒体的语义联想、心理、话语方式等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1.偏向单薄的语义联想
语义韵也称“语义联想”,指的是一种语言运作机制,可分为积极语义韵、中性语义韵和消极语义韵三类[2]。
对比来看,我国媒体在进行我国人权方面的报道时多用“建设”“提升”“进步”等中性语义韵或积极语义韵的词,而美国媒体类似报道中多含warn、shortcoming、ruthless等消极语义韵词汇[3]。语义韵揭示了媒体的语义选择趋向,美国媒体用蕴含消极意识形态的词汇塑造中国人权形象,这种他塑是我们严厉抵制的。但中国媒体的用词也存在过于单薄的问题,一味采用积极的语义联想使我国的人权形象自塑很难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同。
2.需要健康的媒介心理
媒体要进行健康的人权自塑,首先应当具有正确的人权价值观,具体包括认识人权的重要性、在媒体活动中自觉维护我国人权等。媒体塑造人权形象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科学的,对人权形象自塑认识不足、不够在意、没有内化都是不够健康的表现。实际上,正是媒体运用的高频词形成了热词,媒体在引导舆论、塑造人权形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不断变化的传播形势下,媒体能否不故步自封、安于现状而是与国际接轨、取长补短,不断探索新的人权形象塑造方式和形式是体现媒体心理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传播战略在提升我国国际传播力方面初显成效,“大阅兵”“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精准扶贫”等事件通过媒体全方位报道,使我国的人权形象得到提升。
3.话语消费和媒介偏向
当代消费社会文化价值观最重要的变化趋向是话语成为一种商品。在消费主义浪潮中,语言渐渐商品化,人们的话语习惯随着市场变化不断改变,这也对专业媒体造成了冲击。媒体在守住专业底线的同时,要适当改进话语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话语成为一种商品代表着话语有吸引力,这样才能带来销量和传播力。当前话语的商品化开始从商业领域蔓延至社会公共领域,有时严肃的话题也需要新鲜、亲民的话语方式来打开。使用合适的话语方式来调节官方与民间两套话语体系各说各话的局面,对我国人权形象的自塑十分重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语言权力从生产者向消费者偏移。新闻媒体的语言开始成为受众是否能接受其内涵思想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轻松、活泼、亲民的话语风格有时更有利于达到传播效果。如近年来我国媒体对“习大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不仅使得这一昵称火至海外,也使亲切、稳重、积极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形象深入人心,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四、结语
人权理念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在实践协商中形成的共识,又意味着基于不同文化的多种理解进路之间彼此的宽容[4]。当今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人权所包含的对人的各种利益的保护、对人的价值的承认是一致的。国家主权是人权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权也包括民族自决权等集体人權,年度流行语所体现的我国对自身民族自决权等集体人权的捍卫是无可置疑的,这向世界宣示了我国捍卫本国主权和人权的决心。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出现了诸如“中国传媒力量与中国国力不相吻合”的问题[5]。人权形象塑造和传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塑造好我国的人权形象,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媒体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国家形象的媒介塑造和传播问题,一直是我国国家形象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媒介技术的发展将全球带入一个众声喧哗的媒介化社会,面对我国对外传播力不足、国际传播结构不均衡等状况,要改变我国人权形象“被塑造”的局面,需要媒体以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体系为指导,发挥其主体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95:305.
[2]Stubbs. Text and Corpus Analysis.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6:176-178.
[3]朱海蓉. 美国媒体中国人权形象批评话语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8(11).
[4]萨姆纳·突维斯,顾家宁,梁涛. 儒学与人权:一个建设性的架构[M]. 江汉论坛,2014(12).
[5]李彦冰. 论国家理念与国家形象传播、政治文明之关系[J]. 声屏世界,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