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快速发展

马秀辉
双辽市农机化得到飞跃发展是在农村联产承包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前,双辽市农业生产是以畜力为主,从这一时期开始,一场以小四轮拖拉机为农业生产动力代替畜力的变革迅猛展开,其速度之快令人瞠目,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这次变革。全市小四轮拖拉机保有量一举超过一万台,达到每3~4个农户就拥有一台拖拉机。
但与之配套的作业机具的发展却没有跟上来,连最基本的耕整地作业都还在使用旧的畜力牵引犁用人力手扶作业。犁后喘是当时农机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双辽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引进、研制、推广了小四轮悬挂三铧犁等技术,一举解决了小四轮农机化作业配套的现实难题。
接着,双辽市农机推广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决劳动强度大、费工耗时的耕地除茬问题,从1985年至1988年研制推广了小四轮牵引除茬刀,又引进了小四轮牵引灭茬机,用不到五年的时间彻底解决了我市作物根茬粉碎还田的难题,使成千上万农民从这项繁重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个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辛勤进取、具有社会责任心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他们从一个乡镇到另一个乡镇、一个村屯到另一个村屯、一农户到另一农户,顶风冒雨、不厌其烦地驾驶着示范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向农民耐心讲解、宣传,成功地把这项技术在双辽市全面推广。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化肥在农业生产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施用化肥量越来越多,解决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深施的机械化技术问题就越来越迫切,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农机化技术难题为己任的双辽市农机推广人员又一次体现了直面困难、敢于攻坚的作风,1995年初,以农机推广站老工程师于庆宇为首的技术人员经过日夜奋战、刻苦攻关,用不到两个月时间研制成功了多功能深施肥犁,获得国家专利,并在当年生产了2000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彻底解决了化肥深施及中耕追肥的机具问题,使双辽市农机化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1993年,双辽市农机推广站在兴隆镇耕耘村推广玉米精量播种,这也是黑龙江海伦精播机第一次在双辽市使用,当时就受到农民热烈欢迎,省时省工(不用间苗)、便于田间管理(苗成一线,易机械除草)的优势体现出来,又推广了气吸式精播机,到现在全市玉米精播量已达95%以上,这项技术每年可为全市农民节约种子费用超过两千万元以上。
之后,双辽市农机推广站投入到玉米扒皮、秸秆机械化揉搓技术推广工作中,在永加、新立、红旗等乡镇都留有市农机推广技术人员驾驶着拖拉机,带着示范机具走村串户试验示范的身影,在新立乡进行玉米扒皮机试验示范的过程中,还发生了工作人员受伤的情况,但玉米机械扒皮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农民现在不用在寒秋中受累、挨冻、手工扒玉米了。
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是制约我市农机化水平的难题,1999年10月1日在东明镇前太平村,双辽市农机推广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水稻机械化收获的试验示范,又在王奔镇、山场屯进行试验示范,引进机具类型3种,有佛山160、东风1548、龙江140,全喂入型,效果一直达不到农民要求,直到2005年,双辽市农机推广站引进一台洋马ce-2型半喂入水稻收割机,并在柳条新立乡进行试验示范,达到了理想效果,从这一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全市2万hm2水田收割机收获已达到95%以上,水稻机收问题在我市已得到解决。
2008年,由于双辽市花生播种株数不够,达不到每公顷25万株的要求,严重影响单产,市委、市政府给我们农机部门下了任务,研制出符合要求的花生播种机,双辽市农机推广站技术人员将压力化为动力,用一个月时间就研制出小垄双行花生播种机样机,经过田间试验后,效果很好,于当年生产了1400台,全部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为全市花生单产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着三项技术推广示范工作,首先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双辽市在玉米种植方面除收获以外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双辽市农机推广人员的夙愿。目前,我们已经引进多种机型进行试验示范,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尤其是2011年,针对我市主要农作物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进行了重点推广,通过办培训讲解班、召开现场演示会,样机示范、农机购置补贴优先等措施,推广玉米收获机300多台,作业面积2万多公顷,使双辽市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达到20%以上,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二是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加大,我市水稻生产除插秧外,其他作业环节也都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插秧机械化问题是双辽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急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这个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一定突破,针对水稻机械化插秧伤根、缓苗期长、影响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人工插秧成本又太高、每公顷超过2000元、农民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问题,引进了最新的半钵半毯式育秧盘,既可以实现机械化插秧,又不伤根,不需缓苗,每公顷插秧成本仅200元,使2011年我市水稻插秧机推广量比以前的总和还多,达到300台,实现机械化插秧面积6000 hm2,机插率超过30%,计划用五年时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工作是一个涉及环保、节能、增产、增收,使农业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的农机化技术,与传统播种模式相比机车在每个种植周期少进地8次,秸秆根茬不处理的情况下,同时完成机械化播种、施肥,并且达到苗齐、苗壮。
2010年和2011年我市承担了国家和省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我市地处吉林省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风少雨,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土壤所受风蚀水蚀严重,沙尘暴频发,耕地有机质逐年下降,土壤板结,肥力降低,耕层变浅,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传统种植方式落后所致。
双辽市传统的耕作方式,主要以翻耕或旋耕为主,常年周而复始地对土壤进行疏松处理,虽然翻耕作业除掉了耕地残茬,固然有利于播种,但也打乱了土壤肥力梯度和土壤结构,破坏了作物根茬的固土能力,使土壤丧失了自身调解水肥能力的生物通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致使土壤渗水、涵水性能降低,对作物生长极为不利。特别是秸秆的大量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浪费了土壤有机质补充的机会。
由于这种对土地掠夺性开发使用,造成双辽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降低、抗旱抗风能力减弱。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推广的保护性耕作是以作物秸秆覆盖地表为核心,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就是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的深松,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
2010年和2011年以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为模式的保护性耕作在全市迅速推广,农民对这项技术从怀疑到认识再到热衷,目前,全市推广秸秆全覆盖模式的保护性耕作制度工作渐入佳境,2011年全市共实施秸秆全覆盖模式保护性耕作玉米面积2100 hm2,引进康达免耕播种机32台,北部旱田区每个乡镇都建有示范点,共进行了11个示范点试验示范,取得了可喜效果,平均增产15%,节本增效每公顷达3000元,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30%,土壤扬尘降低80%,每个种植周期减少8次机车进地,每公顷减少秸秆焚烧5 t以上,碳排放大大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蓄水保墒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双辽市以秸秆全覆盖为模式的保护性玉米耕作推广达到全村推进的有两个,一个是双山秀水村,另一个是茂林新发村。
2014年我们全市力争实现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模式播种玉米6000 hm2,新增专用机具60台,计划在“十二五”内实现双辽市整市推进秸秆全覆盖模式保护性耕作,达到旱田面积的80%,杜绝春季秸秆焚烧,基本解决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另外,双辽市农机推广站目前还在农村土地规模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方面进行探索性实践,这是农机化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要之路。从2009年起,由双辽市农机推广站牵头在东明镇铁洛村、新立乡新立村建设两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农民手里的土地,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进行规模化流转集中、全程机械化作业。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探索已进行了两年,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第一手实践资料。
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务实工作是我们农机推广工作最重要的特点,目前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提拔我市农业生产的生产力,造福广大农民、造福社会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后我们农机推广人员会不断充实自己,一如既往地辛勤工作、热心服务农民,为双辽市农机化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尽最大的努力。(03)
相关文章!
  • 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

    朱钇澜【摘 ? 要】 财政体制改革对于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建设。近几年来,党中央以及财务部

  • 低盐胁迫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

    孙梦蕾姜志强蒋洁兰王莉苹摘 要:为探讨低盐胁迫下肝脏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机体免疫中的作用,在肝脏酶活性、组织结构和基

  • 基于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

    陆艳凤++孙国波++张响英++章敬旗++张海波摘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展在教学模式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