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的研究

    王宇 云婧 杨可馨

    在人类思想史中,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一直没有停止过。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将有别于西欧,即跨越“卡夫下峡谷”,走向社会主义。他们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了设想,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提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的计划调节+按劳分配+国家逐步消亡+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模型在许多方面至今仍有科学性和预见性。

    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宣布“第二国际已死,第三国际万岁”的列宁提出了理想的社会主义公式: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电气化。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起来,引起了国内外资产阶级和各党派的反抗,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列宁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考虑到人民对自身利益有了新需求,列宁总结经验教训,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此开辟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道路。

    苏维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可循。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将是长期的。他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可以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再区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完全的社会主义。

    在列宁之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强有力发展的关键人物,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被消灭,而社会主义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即斯大林的理解是:社会主义=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一元化意识形态。斯大林认为过渡时期是短暂的;认为社会主义是短暂的历史阶段;认为现在苏联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虽然这样的结论还不太成熟,但是在当时是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的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时期世界局势严峻,二战结束,冷战开始,西方国家对苏联采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消耗,这都使得苏联的力量逐渐衰退。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种种错误言论,谬称斯大林个人崇拜等,这使得苏联对于斯大林之前的领导产生误解和怀疑。客观上讲,虽然斯大林犯过一些错误,但究其根本斯大林都是在为全苏联民族的利益着想。而反观赫鲁晓夫的错误行为,使苏联在冷战时承受的损失远大于在二战时的损失,这严重导致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下跌。

    勃列日涅夫虽不再强调向共产主义过渡,却提出了“发达社会主义”的口号,但这一时期,党内官官相护,追名逐利,成为完全的享乐主义。由于勃列涅夫的妥协,使国家处于一种不平衡的低迷状态,苏联当局的形式不断恶化、国际声望不断下跌,连基本的社会主义都无法维持,更何谈发达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实行改革,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却在实际操作中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反苏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不仅在苏联,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以前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确立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及步骤,提出了中国仍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论断,制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方针。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论十大关系》讲话,就是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的开始。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党的八大确定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刮起了浮夸风、共产风。在1959.12~1960.02,毛主席在研究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出社会主义的三个时期:过渡时期、不发达阶段和比较发达阶段。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为中国的历史开辟了新的道路,积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为新的历史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基础条件。其思想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其挫折与失误为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提供了历史教训和借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在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并且1987年,十三大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2年,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面对国家的现实。我们不要脱离国家的现实”这一思想。他认为只有从国家现实出发才能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断,提出了四个不是社会主义:贫穷、发展太慢、平均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又经过1980~1992年间的探索,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句话使得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更具系统性。提出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高速效进行。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在不断向前推进。中国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们将长期遵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维护国家权威和民族团结。有了中国共产党,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具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大目标才更易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以上伟人的理论于一身,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既科学又全面的新道路,之前的各种偏差不再存在,唯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向我们走来。

    注:本文是天津工业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成果。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