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苏北生态建功绿色时代
郭思远 徐芯蕾 杨思艺 吴心远 王星宇
摘 要: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逐步凸显,国营农场作为绿色时代变革的一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改革体制,站在了生态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江苏省农垦新洋农场有限公司(江苏国营新洋农场)自建场以来就一直秉持“绿色自然”的思想,“绿色”是新洋的底色,在改革发展期间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生态乡村建设;社会实践;新洋农场
0 引言
根据校团委《关于开展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美丽乡村、美丽江苏、美丽中国的方针,响应团中央“建功新时代,助力高质量”的号召,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师生积极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新洋农场有限公司,并以新洋农场为重点,辐射各乡镇、各生产单位,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苏北乡村生态发展现状,分析改革开放40年来新洋农场现代化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果,走访街道,了解生态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善,深入林业苗圃试验田、生态产业园、生态文化公园等,切身体验处在乡村生态建设一线的职工的历程。
1 项目研究背景
1.1 政策背景,时代号召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国家战略,强调生态文明对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将认知思想的程度、联系群众的广度、出台制度的频度、创新技术的强度、治理污染的力度、改善环境的速度、督察执法的尺度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提上了日程。2017年,“十九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就与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一一对应起来”。[1]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明确了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迈上新台阶的具体要求,为江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2]聚焦生态环境高质量,是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六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实践基地现状
江苏省新洋农场有限公司(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隶属于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是苏北重要的省级生态农场。绿色是农场发展的底色,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借力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生态视为自身发展的命脉。
新洋农场将绿色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银行”,在生态农业(“创双绿”——以新洋大米、大麦茶主导的绿色食品业和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构建)、生态林业(农林田网系构建)、生态产业(以服装业和电子业为代表的低污染轻工业)、生态养殖业(苏农垦新洋禽业有限公司为主导)、生态文化事业(金龙湾生态文化公园和文化长廊的建设)等方面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江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以金龙湾生态文化园为核心的生态文化观光区,以现代农业园为核心的生态农业观光区,以美尔姿工业园为核心的生态产业工业区,以枇杷特色小镇建设为核心的林木蔬果观光体验旅游区。
2 项目实践意义
2.1 理论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为本,推动形成“人地共生”的新格局、人与自然共荣发展的现代化新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其理论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学习意义。
探寻苏北农村“谋发展,促生态”的精神,在深刻学习理论的前提下,才能以先进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2.2 实践意义——建功新时代
社会主义新时期,祖国大地绿潮涌动。回到农村,情系苏北,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也是当代有志青年响应团中央“建功新时代,助力高质量”号召的有效途径。
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尝试去评价新洋农场的生态建设体系,并为其以后的生态发展进言献策,让当代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责任担当,真正关注乡村的生态建设,了解基层群众的生活。
3 实践创新亮点
3.1 角度创新——多方位的生态切入点
以新洋现代生态建设现状为根本点,从生态农业(“创双绿”——绿色食品业和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生态林业(农林田网系构建)、生态产业(服装业、电子业等)、生态养殖业(苏农垦新洋禽业)、生态文化事业(金龙湾生态文化公园)多个角度切入,“多轨并行”,全面调研并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苏北乡村生态发展现状。
3.2 理念创新——南京高校的理论指导
利用实践的机会,让南京高校的师生走出课堂,依据对口的专业知识(城乡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等),对农场的道路绿地、实验苗圃地、现代生态文化园林等现有状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当地技术人员的讲解和分析,为新洋农场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评价体系,并为以后的绿色生态建设提供合理的建议与指导。
3.3 方法创新——“互联网+”路径的传播和落实
借力“互联网+”时代,利用相关网络技术实现“微”路径的传播,短期内形成积聚效应,提升此次社会实践的影响力。
(1)“互联网+”课堂。网课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基层群众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本实践小组向新洋农场的群众普及环保生态等知识。微课将以5~15分钟的短视频,将国家环保大事、环保法律知识讲座、身边的绿色生态案例等加以针对性的凝练,达到对公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诉求。
(2)“互联网+”圈层。以QQ、微信为主导的互联网社交圈层在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言论监督机制下,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交互障碍,极大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参与性,实践团队将联合新洋农场新闻宣传等有关部门,在朋友圈开展“生态文明之星”等评比宣传活动,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明的新思想。
(3)“互联网+”公益。近年来,借力互联网,已有许多企业尝试在互联网上积极转发助力生态环保活动,如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蚂蚁森林”,互联网“微”公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打破了传统公益的局限性,拉近了人们与生态建设的距离。实践团队将联合南京林业大学“支付宝植树”等公益平台,更有效地宣传绿色环保思想。
4 实践总结:探寻国營农场建设生态乡村之路
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作为江苏省首家省级生态农场,在生态发展之路上拥有一套特有的发展体制及经验,在生态文明建设日渐重要的发展趋势下,各国营农场之间应当相互借鉴,其余国营农村应从新洋农场的成功发展历程中学习到传统发展措施结合当代创新也可以走出一条光明的生态之路,要坚持基本举措不动摇。同时,新洋农场也应居安思危,积极地进行政策再思考及自我反省,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及互联网在生态发展过程中保证自身不被时代更迭所代替,永葆生态乡村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郭思远,杨含.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刍议[J].艺术科技,2019(01).
[2] 李强.努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N].人民日报,2017-08-17(09).
[3] 郭思远.雨季的蛙声[J].中国农垦,2018(07).
[4] 潘元海.在生态上做出“新”文章——新洋农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略[J].中国农垦,2017(01).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