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的生活》:后现代主义的无序审美表达

    在《文学如何应对后现代主义来袭》一文中,本人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下了准确的定义,云:“后现代主义文学以不确定性为其主要特征,同时加之以创作手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等其他特征。后现代主义作家除继续采用荒诞、意识流、多角度和时空颠倒等现代主义手法来表现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以外,创作中更加强调作品中话语言说的虚构性……如果说现代主义是把有序的世界通过无序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后现代主义则通过无序的文本来表现无序的世界。”[1]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诠释,给后现代文本贴上了清晰的标识,使公众找到了辨识后现代文本的基本方法。后现代主义的文本重在颠覆有序的现实生活,以时空颠倒、多角度的呈现及表现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关联为主要手法,强调文本的话语言说的虚构性质,用思维无序状态解构现实世界中的时空感,特别是解构现实世界的紧密与缜密,使之呈现出一种看似迷乱的“碎片”状。从上述角度看去,美国两位奥斯卡金像级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凯文·麦克唐纳联手全球最大影片分享网站YouTube创意执导的《同一天的生活》(也译作《浮生一日》),就应当是带有强烈的后现代风标的作品。该片采用全球192个国家的网民共同掌镜的创作方法,于2010年7月24日这个时间基点上,以“爱和恐惧”为主题,录制了8万多段影像,并以强烈的理念和后现代的无序风格,构制了具有世界特质的缤纷色彩的情感大典。

    一、拼贴式手法

    后现代的“不确定性”,指的是对未来的多种结局的设想,也是蕴含于后现代创作理念之中的对于现实生活的否定与扬弃。“不确定性”开启的是思维的无限可能性,它用“非中心原则”与“无等级秩序”的理念与现代主义相对抗,以消解认识的明晰性和价值本体的终极性与真理的永恒性为向度,指明任何恒定秩序的话语世界的不可能,将自我永远放置于一种动荡与沉思相混合的境地。为了表现这种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者使用拼图式的表达手法,将具有连续性的生活拆分开来,“将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片断拼贴成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从而打破传统小说凝固的形式结构,给读者的审美习惯造成强烈的震撼,产生常规叙述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2]

    这部影片的拍摄时间为2010年7月24日, 在目前高科技的手段之下,在人类已可以将时间精确到极微小的差异的科技条件之下,这个时间的节点应当是准确的。但经过了后现代的拼贴式表达之后,《同一天的生活》中的这个看似精确的时间基点也出现了错乱:在不同的经纬度上,地球的黑夜与白天的时间完全不同,冬季与夏季的时间也截然相反,所以生活于两半球的人类因为地域上的差异产生了时间上的混淆。在同一天里,东西南北各半球的人类可能会一个面对白天,另一个正在黄昏或黑夜;一个人正在进行春播,而另一个人已进入了冬藏;一个正在沉睡,一个正在奔波。正是由于后现代的拼贴式话语使整个地球上的人类的生存状态进入了一种不确定状态:镜头最先掠过的东南亚地区,早起的女人们赶往市场,早起的男人开始赶往工厂;此时的欧洲男人正坐在街边长椅上,用听音乐来打发漫漫长夜,非洲天尚未明,男人还躺在床上,思考着“造反需要多长时间”的政治命题。随着太阳的缓缓升起,时间移动之中,日本的雄鸡开始啼叫,欧洲的婴儿开始嬉耍,南极的探险者也从明朗的天光中醒来,高原上的牧羊人一边挤着羊奶一边讨论着“爱上女孩可不是好事”的话题。世界正从一个个哈欠、一只只光脚、一盘盘煎蛋、一杯杯饮料中醒来,这些细微的情景构成了2010年7月24日人类共有的时光,每一秒每一每秒都产生说不尽的精彩与温馨,每一秒每一秒都有看不完的简约与繁华。

    为了表达后现代主义的“颠覆”“不确定”“消解”等理念,导演特意将一对欧洲老夫妻的金婚庆典与一个正在拼命用背力牵引石头的男人进行镜头上的交叉融合;又将一个韩国骑自行车旅行者与一连串不知所云的“口袋里装着的东西”对接镶嵌;在一群行走着的人脚中,夹杂了鸡的爪子和狗的脚以及各种行驶的车轮,还有一个欢乐的跳过地铁栏杆去超市偷面包的男孩;在一个关于擦鞋童的画面之后,紧接上一个居住于墓地里的贫困之家,他们没有水没有电,但却坚信“上帝创造了我们,也不会忘记我们”。如果你观察得再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的话画面,导演也同样进行了二次拆解:比如片头那个梳头准备去上班的印度男人,其实就是后面坐在地上吃午餐的男人;那个腰间挂着输液瓶、正在应对吵闹的男孩的中年母亲,其实就是后面向人们展现后背上密布的手术刀痕的女人。此情此景,搧动着人们去思考“任何一个个体的喜悦伤悲,是不是也会融入世界的美妙与温暖之中”的话题。于是,2010年7月24日的时光容量得到了无限伸延,它所要展示的并不是时间上的精准,而是人类在时光长河中打捞并珍藏起来的一个小片断。这个片断虽然看似杂乱,却使人产生出强烈的“微妙时刻”的感受,足以用来表达“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未知”“即使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生些有意思的事”的生存价值。

    二、情感的多元化

    因为去中心性、去整体性、去体系性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维向度,后现代主义以解构主义为利器,拆分着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一切思维表达,将受众的注意力从日夜与我们相伴的客观现实移开,完全转移到文本与符号的世界之中。因此,后现代主义背叛了对真实客观的追求,而是在以支离破碎的素材去获得暂时性的空洞能指。在这种破絮性般的创作文本之中,离散、片断、多元的材料成了最常见的组合,永远不会给出某种完整的意义或最终“解决”方案的表述也成了后现代文本的终极追求。具体到《同一天的生活》里,在其所囊括的众多的人物和多层次的生活场景之中,涵盖着人类所有的重大话题:爱情、生命、存在、美好、欢乐、旅行,呈现出人类情感的多元化特质。

    出现在《同一天的生活》中的不同的爱情的表达是多元的:一个清晨到来时,一个失去妻子的丈夫都不忘给妻子点燃香烛;为了与在异国打工的丈夫在视频里相见,美丽的女子正在精心打扮;为了给爱人最浪漫的求婚形式,欧洲小伙子设计了奇特的路边求婚;一对青年夫妻清晨即相拥而舞,是为了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出现在金婚庆典上的一对老夫妻,已实现了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承诺。在一首《把你爱上》的颂歌声中,镜头里甚至还出现了同性恋者的画面,通过他的深情表白,也可以使人类情感的更多层面。

    《同一天的生活》所关注的“生命”并不仅针对人类,它涉及到了不同的物种:在一个母亲进行剖腹产的那一瞬间,导演特意切入一头正在产仔的长颈鹿和呼之欲出的小鸡。随着人类婴儿的诞生,一头健康的小鹿轰然坠地,一只小鸡破壳而出,一头小牛正在挣扎着站起来,一个韩国旅行者放飞了一只落在汤盆里的土耳其苍蝇。印度保姆正在祭奠毗湿奴,少年拿起剃须刀第一次剃去了胡须,丛林里的一头食蚁兽正在化做一家人的烤肉,一头小牛惨遭屠杀。有的生命正在诞生,有的生命正在失去,有的生命正在成长,有的生命正在倒下,在一堆杂乱无序、层层叠叠的镜头之中,诉说的是造物主的神奇,构织的是生命的立体感,于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这句名言的哲学深度灿然呈现。

    价值观的多元也是了《同一天的生活》中的重要表达,影片里多次出现“富有与贫穷”的比对:当帅气的兰博基尼穿街而过时,一个擦鞋男童却认为背起哥哥留下的擦鞋箱也可挣到好多的钱;一个光着上身的亚裔男人两手空空,口袋里只装着一根树枝依旧笑容满面;正在耕田的人们用歌声唱出喜悦与满足,雨林里的一家老小挤在树枝搭起的窝棚里同样可以生存,一个年轻父亲在对着他的双胞胎婴儿大谈惠特曼的诗歌,他认为“从早到晚地读惠特曼的诗”是今生最幸福的事情,一个美丽的非洲女人天天都会给丈夫下跪,她认为“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存在”与“在场”是《同一天的生活》中一直持续着的主题,为了实现更加多元的“在场”,观看更加多元的“存在”,《同一天的生活》在不停的镜头切换中让整个世界呈现出即深情款款令人痴迷,又充满争斗让人振奋。各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和各种不同的生存解读所呈现的是不同的思维、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认知。于是,当2010年7月24日的清晨到来时,睡在房子里的人们和睡在路边的乞丐一样醒在灿烂的阳光下;爪哇岛的居民、伊斯兰教徒、或者仅仅是隔壁的邻居,都在这新的一天中持续着他们的“存在”表达: 也许他在做手工皮具,也许她刚刚感受到了胎动,也许他潜入海底抓到了一条乌贼,也许他登上了珠峰插上了国旗。静静的旁观中 ,人们走出家门,去祭祀祖先神灵,去乘直升机飞翔高空,去深潜于海底,去欢唱着迎娶新娘,去耐心地呵护着一对新生儿,去翻捡口袋里那一堆无聊的东西,去弹着琴等待一个旧货商的到来。 生老病死, 沧海桑田,人类心怀期翼,表达着自己的与众不同和饱满的生存愿望。于是生活既远又近,既重又轻,既平淡又多彩,既华丽又苍白。在这一切的不确定之中,唯一的确定就是时光在流逝。“存在”与“在场”包含于时间之花蕾中,浮生一日,齿轮转动, 你我都在,万物融合,就是那一日最为特别的印记。

    三、戏仿手法

    戏仿是后现代最为常见的方法,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变形、夸张、嘲弄之后,使其产生一种游戏般的荒唐,从而达到对现实正统的价值进行否定和解构,就是戏仿手法所产生的效果。而戏仿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用一种游戏的心理来描述生活,解构生活的正统与严肃,通过戏仿来获得更高层面上的意义整合,这也是解读《同一天的生活》切入点。因此,从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用镜头记录地球上数万人一天的生活,然后把它们累加在一起,这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极有趣的创意,也是个巨大的戏仿。在这场戏仿中,一个个普通人成了表演者,一场场普通的生活成了观赏对像,一段段并不完美的视频成了电影艺术,这本身就颠覆了“表演与常态”“崇高与微小”“成功与失败”“平淡与传奇”之间的界定,绽放着化腐朽为神奇的美学诗意。更了不起的是导演们能够将4500个小时的镜头浓缩为一个半小时,使每个人的生活简化为几秒钟的瞬间,这就成了更奇妙的游戏。2010年7月24日这个漂浮于时间长河里的平凡日子,在戏仿的理念里被切分更加细小的吃饭、刷牙、睡觉、嬉戏、散步、弹琴、打电话、跑步、求婚、遛狗、哄孩子、晒太阳、耕种、打猎、守夜等小场景,充填出“浮生一日”的饱满味道,也代表着人类生存的不同侧面。是的,昨日与今日并没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都似曾相识,在时间的周期性和循环性之下,生活显得陈旧与冗长;但在戏仿的游戏话语里,游戏的心态与真实的存在形成了一种对照,似乎使一切都含义丰富,都有了一种哲学般的耐人寻味。

    片尾那个满脸疲惫又神情沮丧的女孩的出现,将全片的戏仿语境推至高潮,当女孩说出“我一整天都在期待能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很棒的事,值得纪念的事,把它拍到视频里,可事实是,这样的事不是每天都有”时,似乎已将前面的叙述全部推翻,使前面所叙述的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失去了美学价值。其实这正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游戏意识”,《同一天的生活》所要表现终极原理就是“活着”本身。人类此消彼长的生命经历了种种最简约的最繁复的“活”,而这些活法,就是对天赐生命的珍惜,就是任何文本也无法模仿出的高贵的游戏。于是,《同一天的生活》终结了众多有序的表白,超越了规范的语言和理性化的结构,完成了一次文本与隐喻巧妙结合的后现代风格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文学如何应对后现代主义来袭[EB/OL].(2016-03-15)[2016-04-12]http://www.cssn.cn/zx/201603/t20160315_2921419.shtml.

    [2]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