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的本质
高冬梅
摘 要:本文在收集有关财政本质文献的基础上,对当前财政本质成果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有关财政本质的一些观点,希望对财政本质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政本质;财政;公共商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众多研究财政的学者,不同学者对于财政理论的认识也不相同。我国当前还不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财政体制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自身前进,而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
1 财政本质应如何界定
1.1 财政的本质
判断财政的本质,首先要确定财政发展中的矛盾,研究矛盾,进一步研究财政的产生和发展,最终总结出财政的本质,依据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研究办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以商品为基础的,利用劳动的二重性学说,研究商品中存在的资本主义矛盾的萌芽,利用研究矛盾,融入研究当中被抽象的具体因素,在理论层面上,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体系是完整无缺的,研究方法也是合理的,因此,在研究财政的本质问题时,也要运用这种方法,自影响财政发展的矛盾开始,展现财政发展的运行过程,最终总结出财政发展的本质。
1.2 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
(1)公共产品的供给与私人产品的供给重合的时期
自从出现人类以来,人就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是存在于社会当中的人,因此,原始人群就是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关于公共产品的分配问题,主要表现为当时人的一种本能行为,也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与大自然作斗争,在这一时刻,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当中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就是社会的共同需要,社会的共同需要也反映了社会当中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很明显,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则根本不可能分离社会需要与社会当中每一个个体的需要。之前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在出现剩余产品之前,人类社会是没有公共需要的,这种观点非常片面。这是由于人生活在社会当中,当时根本不可能摆脱公共需要。虽然在当时,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岁月,但依然没有出现剩余产品,这说明,当前的经济状况还不允许公共需要和个体需要的分离,二者处于相统一的阶段,但同时也应该承认二者是有区别的。
(2)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第一次质变
在社会当中出现了剩余产品以后,则加速了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第一次质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取火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人工取火,随着弓箭的发明与应用,导致出现了剩余产品,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获得了提高。在这个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公共需要与个体需要具备了分离的基础,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初步体现。从此以后,人类由于缺乏食物造成的死亡现象已经很少了,发生这种变化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所以也可以看作是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上的第一次质变。
(3)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第二次质变
因为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才促进了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发生第二次质变,这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与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的,充分表现了全部社会成员已经成为国家主人。
1.3 财政的本质是协调私人需要与公共需要矛盾的手段或方式
公共产品本身具有特殊性质,表明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不可能依靠私人或私人组织进行,而只能通过社会公共组织予以提供。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社会没有剩余产品,社会中的个体需要统一于公共需要的前提下,这种社会公共组织存在的形式是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产力水平逐步获得了发展,社会 当中出现了剩余产品,促进了个体需要与公共需要的分离,社会公共组织也发生了一定形式的转化,由氏族公社逐步转变为国家,在出现了国家以后,国家就代表着社会公共组织,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越来越高,国家也会最终走向灭亡,所以社会公共组织的存在形式就又表现为非国家形式。
依据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假如认为社会公共组织向社会提供产品的过程就是财政,那么它的发展历程就是:无国家财政-有国家财政-无国家财政。当然,假如认为社会公共组织的代表就是国家,而其提供产品到社会的行为就是财政的话,而将不存在国家的前提下,社会公共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另外给予名称,在理论层次上讲是可行的,其实这就是一个名称问题,不会影响到我们关于财政问题的研究。这是由于不管我们如何界定财政的定义,都要严格区分财政定义和财政本质的不同。在界定概念时,只是以财政现象来研究财政,只需要总结各种财政现象的共性,而对财政的本质进行研究时,就需要将其纳入到整个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去研究。
2 财政本质的研究
在充分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前提下,各种市场经济国家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改革经验,来自多个方面的不同信息严重冲击了国内财政学理论。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确定了建设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改革目标以后,国内各个研究部门都将研究重点放在公共财政方面,大力发展公共财政建设。与传统财政理论相比,如国家分配论,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论主要还是应用西方理论、混合西学,造成了生搬硬套西方经济财政理论的现象,没有注意到西方理论的哲学前提和中西方实际情况的不同,没有深入研究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还不能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依然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财政体制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自身前进,而必须依据一定的理论进行。在中国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改革、政府职能调整、公共部门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多个方面的改革,都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指导,要求这样的理论应该有着预见性、可操作性。中国当前还处于非典型、不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依然处于制度转型时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文明古国。在这种情况下,不考虑本国实际情况,在改革中缺乏创新,只依靠引进和借鉴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财政本质就不会在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中获得发展,这些现象使中国财政学不能解释和指导当前中国的财政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学术前辈.首倡有功[J]. 财政研究,2008(06).
[2]陈龙.从"社会集中分配论"的逻辑体系看未来财政研究的方向[J]. 财政研究,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