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炭疽病的治疗
王复怡 张昝
摘要:猪炭疽病是猪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炭疽杆菌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主要是败血症变化,多为散发。通过疫苗免疫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抗生素可有效治愈。对其的防治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猪;炭疽菌;抗炭疽血清;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8-0043-01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突然高热和死亡、可视黏膜发绀和天然孔流出煤油样血液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和国家法定报告疾病。
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在夏季放牧时期流行或暴发,秋、冬、春三季少发,且以散发为主。干旱、洪涝灾害都是该病暴发的诱发因素。
1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3 d,有的可达14 d。临床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四种病型。
最急性型:病畜呈败血症状,表现突然发病,急剧死亡,病程数分钟至数小时,呼吸高度困难,天然孔出血,痉挛、倒地而死。
急性型:表现体温升高,可视黏膜发绀,便血尿血。濒死期体温急剧下降,呼吸高度困难,天然孔出血,痉挛、倒地而死。病程1~2 d。
亚急性型:与急性症状相似,但病程较长。常在咽喉、颈部、肩胛、胸前、腹下、外阴部出现炭疽痛。
慢性型:无明显症状。
2 病理变化
凡炭疽病例或可疑炭疽病例,禁止剖检,以防炭疽芽孢污染环境,而造成持久疫源地。炭疽芽孢进入机体后,先在局部组织间隙发育繁殖,产生引起局部水肿“毒素”。阻断机体防御能力。然后经淋巴管进一步繁殖后进入血液,最后达到脾脏及其淋巴样组织定居。因此,特征性病变为组织及脏器水肿,炎症、出血或坏死。尸体一般腐败迅速,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流出。血液呈暗红色或黑红色,不易凝固,黏稠似煤焦样。脾脏极度肿大呈黑色,超过正常数倍。猪的病变多局限咽及喉部,咽、喉部及前颈部淋巴结肿胀出血,扁桃体出血坏死。
3 防治措施
3.1 治疗
(1)急性和亚急性病猪,早期确诊并及时治疗十分重要。慢性炭疽病猪治疗受到限制,但都必须在严格隔离和专人护理的条件下进行治疗。
(2)血清疗法。抗炭疽血清是治疗炭疽的持效生物制剂,病初应用可获良好的效果。大猪一次量为50~100 mL,小猪30~80 mL。可一半静脉注射,一半皮下注射。必要时可在12 h或24 h重复注射1次。为避免过敏反应,最好使用同种动物的抗炭疽血清。如异种动物的血清,应先皮下注射0.1 mL,观察0.5 h后无特殊反应再注射全量。
(3)抗生素和抗炭疽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好。
(4)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以青霉素治疗效果好。猪每次肌肉注射40万~80万U,每日注射2次,持续2~3 d。土霉素1~29 g,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或青霉素与土霉素、四环素同时使用。链霉素、环丙沙星、强力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及磺胺噻唑、磺胺二甲嘧啶也有疗效。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效果更好。
3.2 预防
对炭疽常发地区或威胁区的猪只,每年应定期进行预防注射,以增强猪体的特异性抵抗力,这是预防的根本措施。
无毒炭疽芽孢疫苗:猪皮下注射0.5 mL。注射后14 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Ⅱ号炭疽芽孢疫苗:皮下注射1 mL,注射后14 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
3.3 防治措施
发生猪炭疽病后,应立即向主管部门上报,迅速查明疫情,做出诊断,采取坚决措施,尽快扑灭疫情。
划定疫区、疫点,进行隔离、封锁,并严格执行封锁时的各项措施;在最后一头病猪死亡或痊愈半个月,报请上级批准解除封锁,并进行一次大清扫和消毒。
对病猪及可疑病猪立即用抗炭疽血清注射,或与抗生素同时注射,进行防治。
对污染的圈舍、饲养管理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污染的饲料、粪便、废弃物的烧掉;尸体应焚烧或深埋(菌体因尸体腐败而死亡,但也可能遗留后患,保留病原)。
在屠宰检验中,发现猪炭疽时,立即停止生产流程,全厂或车间进行消毒。按规定对检出病猪的前后一定数量屠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强工作人员的防护工作,一旦有发病者,及早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