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娱乐至死 还是快乐生活

刘洋
摘要: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样态,其中综艺节目是受众喜爱的节目形式之一。然而,平民化时代的来临,把人们带入到全民狂欢的时代。很多城市广播电台不断增设娱乐节目,挑选能制造笑声的主持人,制作以“娱乐”为主菜的文艺大餐,在吸引了不少受众持续关注、乐在其中的同时,也存在娱乐至死、片面娱乐的现象。我们不禁要反思到底需要怎样的广播电视节目,又该如何娱乐。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创作 感官娱乐 精神快乐 社会功能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然而,现如今的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感官刺激远多于精神追求,“娱乐化”现象已侵入广播电视各类型节目中。新闻在“娱乐”,文艺在“娱乐”,社教也在“娱乐”,这种“恶性娱乐化”在传媒领域不断蔓延,有愈演愈烈之势。节目蓄意增加恶俗笑料,随意发挥,随意表达,这种畸形的节目生产和娱乐创作严重违背价值传播导向和艺术创作规律。广播电视节目若想真正实现高尚的精神追求,一定要恪守媒体责任,坚守文化品格、娱乐品味和节目品质。这样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和互联网融合的大背景下,不失传统媒体应有的水准和高度。
品格塑造“娱乐”的气质
人需要优秀的品格,才能吸引大家的赞赏的目光。文艺作品、娱乐节目同样也需要优秀的文化品格来搭载,才能被时代和人们所接受,被称作好作品,这是吸引受众的内在魅力。相比“娱乐”,“文艺”二字则承载着更多的文化与艺术魅力。曾几何时,报纸的文艺版改为了今天的文娱版、娱乐版,过去人们常常在电视里看到的电视文艺专题也被各种娱乐头条、娱乐快报、八卦娱乐所取代,而最为迅捷的广播节目“文艺”更是为口水化的娱乐让步。虽说看上去仅仅是表面上的文字变化,但实质却是理念上的大不同。过去是“文艺界”,如今频频出现的却是“娱乐圈”,这正是精神快乐与感官娱乐的差别。一个讲求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是国家的文艺事业,一个是娱乐至死、追求世俗名利的娱乐圈,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一定会诞生出截然不同的作品。在娱乐至死的理念下,又怎能创作出满足精神氛围、净化人心的时代佳作?因此文艺编导应该努力让自己的作品拥有“文化品格“的烙印,摒弃感官娱乐,让娱乐作品更高级,充满精神层面的文化价值,带着“文艺”思维寻觅节目选题价值,创造社会需求、百姓需要的作品。
内涵提升“娱乐”的品位
近几年,各大卫视相继开播了娱乐真人秀,让广大观众看到了不同层级的“娱乐”水准和娱乐品位。“开心麻花”作为首届《欢乐戏剧人》的冠军,他们的作品除了搞笑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是当下“娱乐”中最可贵的内核。让观众笑过之后留下所思、所想,充满回味,沁人心脾,这是感官娛乐之外的精神追求。相比一帮人以斗嘴群架的“私生子”题材,其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更胜一筹。制胜的根本就是娱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不以娱乐为目的,却拥有着幽默讽刺的效果,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中的雅和通俗。娱乐要想真正做到品位提升,实现精神快乐,与其作品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没有内涵的创作是永远不可能让人记住,成为经典。一代大师卓别林、刘宝瑞、侯宝林、马三立等之所以备受敬仰,正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创作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广播电视节目传达任何文化信息,以下三点必须保证:一是节目传播有效的内容信息,二是传播的内容信息要有个人见解,三是传播内容要有思想和文化的魅力。
思想和文化魅力很难量化,但节目传播的内容和有效信息是很清楚的,传播内容的个人见解通过认真准备也很容易做到。无论节目的时间长短,即便只有五分钟,也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表达故事,给受众一点小小的启发就可以了。这样的艺术架构适用于任何艺术门类。但现如今广播娱乐节目严重缺少该有的套路和思想高度,一男一女主持节目常带有不动手脚的打情骂俏:“你知道不,你们看不见我,我旁边坐的绝对是小鲜肉,一掐一包水。拉倒吧你啊,我们俩处的是姐弟恋,好,我们接下来往下放段音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在一起不开点世俗化的玩笑就好像没办法继续聊天,这样的娱乐定位没营养,绝大多数都是在调戏的边缘,开玩笑的边缘,咯吱胳肢窝逗你笑,缺少质感。听他讲10分钟的话,你就知道主持人处于什么层次。这是人的价值标准和内心的自我塑造,有些媒体在内涵上有待提升。
文化决定“娱乐”品质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及编导要在节目创作中注重个人文化培养,避免随波逐流、蜂拥而上的从众思想。媒体要做思想文化的引领者而非迎合者,这是媒体该有的角色,也是媒体人该有的角色意识。要想做到真正实现社会的引领功能,势必要拥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意识,从内容着手才能在娱乐中不迷失阵脚、乱了分寸。
一、文化是传播的价值。如某知名相声演员在一颁奖典礼上因过分娱乐、言语不当成为焦点,当着小朋友面调侃其为自己与其母所生,这一无尺度的“伦理玩笑”引发争议。这样的娱乐闹剧屡见不鲜:在晚会上调侃女主持人“穿的跟收费似的”,在相声中挖苦别人“老婆和别人睡觉”。在这种泛娱乐化的环境之下,把侮辱当幽默、把恶俗当有趣,强行制造“笑料”,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底线,这种娱乐至死的精神,在大众传播的内容选择上不可取,只有“文化”才能让传播更有价值。文艺创作一定要将所学和积累进行转化,化为思想、化为行动、化为成果,才能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二、接地气不等于接痞气。近些年,无论是文艺作品、娱乐节目,还是人际传播,都频频出现亲善大众的一个词儿:接地气。所谓“接地气”是对比高冷、脱离群众实际需求和真实愿望而说的。要深入人心、亲切融入,用大众的生活习惯和用语,但不等于接痞气、接流气、接社会上不好的气。国内某知名主持人,在某综艺节目上调侃嘉宾状态时说,嘉宾是在蒙A与蒙C之间。这种肆无忌惮的发挥,真的是节目效果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文艺编导后期没有剪掉,更说明其有强烈的认同感。这种生活里或许被传播的语言,引用在大众传播的节目上不是接地气,而是流气、痞气和社会上的不雅风气,让我们看到了主持人格调不高的一面,破坏媒体形象,影响恶劣。
以文化做内核,思想做外核,创作出能使百姓精神快乐的优质节目是媒体人的责任与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在娱乐中创造更高级的艺术追求,形成强有力的精神快乐。传达艺术之美、传递有涵养的价值信息,使受众在开怀一笑后留有回味,这才是娱乐精神该有的社会意义和功能。当下,不少娱乐作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的结合文化传统、圣贤典故,形成别具一格的娱乐效果,带给业界和受众广泛思考。这样的作品才是时代所需,才能鼓舞人心、引领大众,创造和享受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