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内部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
1 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
在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也为自身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业务增长点。
1.1发展绿色金融是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商业银行担当的重要体现
2005年,习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上,“两山理念”成为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并写进了党章,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绿色金融业务进入了新时代。商业银行作为大型金融机构,掌握着巨大体量的金融资源,是满足社会融资需求的主要力量,必须责无旁贷地助力解决社会民生的痛点难点问题,通过金融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使经济结构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
1.2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反复强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根据公开数据,在全面推进落实国家“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过程中,每个领域都有数万亿级别的投资空间,庞大的投入为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业务增长点。
1.3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深化信贷结构调整、资产质量稳中向好的重要保障
根据银监会绿色金融的分類标准,绿色金融中清洁交通、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项目大部分属于固定资产贷款,资产质量好于其他公司类贷款,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压舱石”。从国内银行业情况来看,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资产质量都比较优良,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对公贷款平均不良率。发展绿色金融,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可以通过降低摩擦成本和风险系数来影响银行业的发展,促进银行资产的高质量发展。
2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在政策制度、标准体系、产品创新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走在世界前列。
2.1绿色金融政策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内相关部门不断出台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文件,建立了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2015年1月1日,我国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明确要求“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推广绿色信贷”。金融绿色化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35项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成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基本法”。2017年,24家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绿色信贷绩效已被纳入央行宏观审慎考核(MPA)。银保监会也接连发布一系列指引文件,加强对绿色金融的监管与引导,如《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2007年)、《绿色信贷指引》(2012年)、《能效信贷指引》(2015年)等。除此之外,地方试点也在积极推进实施中,2017年6月份,国务院在浙江、广东、新疆、贵州、江西等省份一些城市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有效路径,构建区域性绿色金融体系运行模式。
2.2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各商业银行不断从理念和政策上强化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在信贷投放和融资渠道拓展方面加大了资源配置。根据统计,我国的绿色信贷规模在逐年快速增长,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从2013年末的5.2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末超9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将近8000亿元。近几年来,绿色债券品种也在不断丰富创新,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债务融资工具(短融和中票等)、熊猫债、资产支持证券/票据等均实现了投放。截至2017年末,我国境内和境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高达4799亿元,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总量的30%左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2.3主要商业银行的特色做法
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号召,国内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创新。如建设银行在同业中率先推出海绵城市建设贷款和综合管廊建设贷款,创新“节能贷”等新兴绿色贷款业务,大力发展“碳排放权质押”业务,建立了完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工商银行的绿色债券承销量在我国名列前茅,积极开展环境压力测试,还推出了“碳金融”合约交易业务、“熊猫低碳金银条”;兴业银行坚持“赤道”原则,设立了环境金融中心;招商银行是国内率先发行绿色生态理财产品的银行,其与法国进行节能中间信贷项目合作,积极推荐和支持国内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项目;华夏银行积极争取世界银行的资金支持,为我国节能项目筹集了2亿美元资金。
3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现阶段绿色金融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在法律、政策制度体系、产品服务创新、队伍建设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1法律、政策制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但内容多是以宏观性、原则性规定为主的意见和指引,并没有具体统一的标准,操作性相对较弱。一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关于绿色金融业务的标准不一致,绿色金融数据无法在行际间进行比较,商业银行在政策制定、客户选择、业务统计方面存在偏差,部分本应属于绿色企业的客户未被商业银行认定为绿色企业,导致企业融资受到一定影响。二是部分地方政府明确鼓励绿色企业发展,但类似财政、税收等强力支持措施出台相对不足,仍需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3.2绿色金融社会责任与商业银行经营导向存在一定冲突
绿色金融业务中基本建设贷款比例较大,导致绿色金融业务存在期限长、金额大、利率低的特点,为银行带来的收益相对较低,与商业银行“利润导向”目标存在一定冲突,在贷款投放排序相对滞后,绿色企业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尤其在银行贷款规模相对紧张的阶段,银行其他高收益业务对绿色金融业务挤出更加明显。
3.3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
个别银行虽然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证券化、碳金融等创新型绿色业务有所探索和运用,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仍以传统的绿色信贷为主,产品相对单一,难以满足绿色企业多方面的需求。在服务对象上,现阶段绿色金融客户覆盖面窄,商业银行主要为大型环保类企业和大型环保项目提供绿色金融业务服务,而专门为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家庭、个人、设计的普惠绿色金融产品仍需创新拓展。
3.4缺乏专业化队伍,信息共享不足
绿色金融业涉及各个领域,要求银行信贷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银行业务知识及操作,还需掌握像环境、法律、相关行业分析等方面知识。国内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能够对绿色金融项目评估、全面风险以及授信审批进行合理判断和认定分析的专业团队,尤其是对技术含量高的绿色项目难以进行全方位评估,影响了项目审批的科学性与公正性。此外,由于银行、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沟通体制,导致信息共享不畅通、传递等不及时,难以对项目的环境与社会效益进行实时监测,风险防控滞后。
4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建议
为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水平,建议商业银行可以从完善政策制度、创新产品服务、加强风险管控、优化配套措施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来推进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4.1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强政策传导
4.1.1积极推动国家完善法律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商业银行不能滿足于被动执行政策制度,还要积极主动参与到绿色金融市场建立和发展规则的制定中,力争成为这一领域的引领者。商业银行要深入研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政策和规范性文件,结合自身的业务实际,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可以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具体标准,为绿色金融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建议政府完善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如通过对绿色环保企业制定一些政策奖励或税收优惠,引导企业主动开展绿色产业投资;制定与之相顺应的货币、信贷等政策,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提高商业银行将信贷资金引向绿色产业的积极性。
4.1.2紧扣政策导向,重视绿色金融政策的传导。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明晰绿色金融业务标准和规则,加强绿色金融基础建设。将绿色金融提高到公司战略层面,融入到信贷文化,推动绿色金融全面发展。明确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和指导意见,规范业务概念和边界规则,并根据业务开展实际,丰富完善战略和指导意见。同时,要加强基础研究,真正厘清绿色金融的概念、范围和规则,避免将绿色金融“变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4.2坚持创新驱动,丰富产品服务
4.2.1完善产品体系。商业银行可以绿色信贷(贷款)为切入点,大胆创新合同能源管理、清洁能源、碳金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等绿色金融专属产品,利用碳排放权、林权、知识产权等创新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4.2.2.拓展融资渠道。通过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等金融业务,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提供综合化一揽子服务,通过直接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4.2.3拓宽服务对象。商业银行在巩固为大中型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的同时,应积极在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家庭、个人等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和创新,丰富产品体系,拓展业务服务领域。
4.2.4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研究利用互联网为绿色金融实现信息、整合、管控与征信功能,将互联网与绿色金融的深度融合。
4.3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高质量管控成效
4.3.1实行环境和社会风险全流程管理。商业银行可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嵌入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及放款、贷后管理等信贷全流程。贷前评估加强环保风险调查,贷中审批关注环保情况审查,放款环节加强环保合规性审核,贷后管理加强检查频率,做好风险化解和处置。
4.3.2严格执行禁入和限入政策。商业银行可对客户按照环境风险高低实施分类管理,对风险较高的客户不得新增授信,对风险次高的客户要审慎授信。在授信审批工作中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从源头上做好风险管控。
4.3.3持续监测环境效益。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环境与社会风险信号特征的研究梳理,主动加强与环保、安监部门的信息共享,开发大数据预警监测系统,提高预警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4.3.4高度关注导入性风险。在当前严监管、重处罚的背景下,企业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带来的影响可能超过传统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应重视企业环保问题引发的系列风险。
4.4优化配套措施,保障可持续发展
4.4.1加强团队建设。人才是业务发展的核心。作为商业银行,应加团队建设力度,实施绿色金融战略人才计划。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引进先进人才,更要注重人才培训,同时完善内部人才培训机制,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4.4.2建立绿色通道。建立业务办理绿色通道,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实行“优先审批”、“优先放款”,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办理效率。同时优先保证绿色金融客户信贷规模,专项安排激励费用,对绿色信贷新增业务经济资本计量给予优惠,提高经办行办理绿色金融积极性。
4.4.3强化系统建设。搭建系统平台,将绿色信贷标识、节能减排数据、环境和社会风险等重要信息录入系统,实行线上管理。同时,建立风险监测平台,与环保、安监等外部系统实现直连,用大数据实现风险实时监控。
4.4.4加大考核评价力度。设立绿色金融发展KPI指标考核、安排专项费用激励、加强重点机构与关键岗位人员考核激励等措施,提高辖内分支机构对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与发展质效。
4.4.5推进绿色金改。充分发挥绿色金改实验区“排头兵”作用,充分利用政策优惠和市场环境,先行先试,创造可移植、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4.4.6实行绿色办公。践行绿色理念,倡导绿色办公,探索节能、环保、高效的管理模式,营造低碳健康的办公氛围。
4.5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国际话语权
4.5.1主动研究“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是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自愿性绿色信贷原则,国际上很多大型银行,如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早已加入这一行列,而我国只有兴业银行和江苏银行两家银行加入到赤道原则。随着我国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跨境绿色金融方面的业务需尽快与国际金融体制和惯例的接轨。作为商业银行应持开放接纳态度,大胆地走出去,加强与国际间大型银行的交流合作。
4.5.2升中国绿色金融的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绿色金融规则研究,积极争取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未来中国在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引领国际绿色金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探索,2017(12).
[2]连平,武雯.加快步伐推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6(11):34-35+38.
[3]郑屹.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6):23-26+31.
[4]王麟.城市商业银行拓展绿色金融研究[J].银行家,2017(12):15-17.
[5]章文芳. “五大发展理念”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研究[J]. 时代金融,2016(32):116-117.
[6]王刚,贺章获.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16(19):20.
[7]方智勇.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实践与相关政策建议[J].金融监管研究,2016(06).
[作者简介]葛红梅(197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武汉大学金融学硕士,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廣东省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