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沪语 留住海派文化的根脉

吴怡敏
摘要:目前,沪语在上海遇到了日趋严重的生存和发展困境,习惯于使用沪语的人群逐渐萎缩,以传承沪语为目标的各种措施也未见成效。作为海派文化的非物质遗产,沪语所面临的断代现象,应当引起各方关注。
关键词:上海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方言
地方语言的保护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沪语作为海派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习惯于使用沪语的人群逐渐萎缩,以传承沪语为目标的各种措施也未见成效。本文试图围绕沪语断代的成因来找到传承沪语的最佳表达手段。
传播沪语收效甚微
近来,一首名为《老鬼心不死》的沪语歌曲在网络上大热。这段腔调很浓的视频在短时间内居然获得了众多知名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上数十万的点击量。另外,近年来,上海逐步拓展了沪语的社会化应用领域。先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专门开辟了一档又一档的用沪语来播报和主持的节目,接着中小学生的课堂上也出现了沪语课程,上海市区的多条公交车线路也设计了沪语报站语音提示系统,社会上也掀起了一股以沪语为主题的竞赛热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这波拯救沪语的集体行动中,沪语并没有重新真正地崛起。例如,前几年红极一时的由周立波担纲的海派清口“壹周立波秀”不过是一时风光无限,在收视率上并没有长久的吸引力和长远的发展空间。
沪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对着孩子说上海话,小孩子却是用普通话来作答。应该说,沪语在年轻一代中已经慢慢失去了使用价值。于是,围绕沪语的保护和傳承,学界、媒体等社会各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沪语如果不受到刻意的悉心呵护,按照国际上语言衰亡的惯例,沪语用不了多久就会逐步走向衰亡。根据其他已经消失的语言的衰退过程来看,只要一代到两代人不再大规模使用同一种方言,就会发生语言的断层现象,即使社会中的一批中老年人讲得再好也没有用。
推断沪语断代形成的原因是:第一,在学校里教学授课时教师讲的一般是普通话,而学生之间也习惯用普通话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小孩子不再是从小开始学说沪语了。第二,上海作为一座特大型的移民城市,说沪语的天然环境受到严重的冲击,大人们之间也把普通话当作通用语言。第三,即使本身习惯于使用沪语的固定群体,他们逐渐发现有些话语的含义用沪语来表达,所能传达的意思不如普通话来得准确和传情达意,这样就渐渐偏向于讲普通话了。正因为这些复杂的社会因素,爱讲沪语的人越来越少,沪语的使用群体逐渐萎缩,海派文化的弘扬也受到了阻碍。
方言中的地方文化属性
沪语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个标识,保护和传承沪语是弘扬海派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沪语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体现了上海人特有的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风格脾性,沪语也能够代表上海这座国内一线城市的精神文脉。因为任何一种方言,都是当地文化最直观的展现,方言本身就裹挟着特殊而深厚的文化价值。因此,保护和传承沪语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留方言信息中的文化属性,以此达到维系地方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传播地方文化的基本手段是扩大当地方言的使用群体覆盖范围。若想弘扬海派文化,首先就要保护和传承沪语,要让沪语真正意义上进入大众的思想意识当中,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例如,虽然法语作为法国的唯一官方语言,但是,法国政府一贯支持和鼓励法国人民保留地区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在每年的政府预算当中,他们会拨出专门的经费用于保护和推广当地的方言。这一点是值得借鉴和思考的。
1972年,美国学者豪根提出“语言生态学”的概念。“语言生态”是指特定语言与所在的族群、社会、文化及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就好像自然界特定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沪语日渐式微的生存窘境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关于如何保护和传承沪语完全可以采用语言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沪语的海派文化价值,并且理性地探究出有效的保护策略。
新时代如何传承沪语
今年1月27日,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16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科学保护上海语言资源”。其中具体提到:“根据国家语委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要求,调查采集上海地方口传文化等有声数据。继续在幼儿园开展上海话体验活动;指导高校和区县积极开展上海地方语言文化进校园活动。”政府已开始把保护与传承沪语的想法付诸行动且步入正轨,海派文化的兴起有盼头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地保护和传承沪语?不久前的一部动画电影给出了启示。这部名叫《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的动画电影是中国动画电影史上首次使用沪语的尝试。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动画电影本身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少年儿童,而小孩子本来就是学习语言的主要和最佳人群,可以让他们在观赏动画片的同时又学说沪语,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小朋友们学习沪语的兴趣。这样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从娃娃抓起的目的。记得在30年前,电视版《黑猫警长》在每一集结束时都会在屏幕上打出醒目的字“请看下集”,许多人因此成为了黑猫警长的粉丝,他们总是眼巴巴地盼望着弥补“请看下集”的悬念。30年后,利用一部经典动画片的人气来集聚人们学讲沪语的热情是有益的尝试。方言中的俗语和俚语通常包含着一些历史掌故和街巷传奇,哪怕只是普通的形容词和语气词,都能有助于提升人物的气质和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一个满口方言的人物角色随口说出一句表达到位的方言台词所能创造出的记忆度和吸粉力,甚至可以超过影片本身的布景华美和明星云集。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一种,它对方言的发展壮大具有强大的推动力。由此可见,或许我们还能将沪语与其他文化传播方式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时代在进步,上海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沪语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土壤遇到了重大的威胁。如何保护和传承拥有海派文化特色的沪语,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正如沪语研究专家钱乃荣所说:“上海话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从传承上海文化基因的角度出发,当前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要传承好上海话。因为,语言文化的主体性和多样性都不可忽视,是互补双赢的关系。上海要在文化上屹立于世界又区别于其他国际都市,应有其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总而言之,沪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工具,更是上海城市精神的载体。为沪语保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仅是出于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方言情节,更是为了留住海派文化的根脉。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栏目责编:曾 鸣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