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苏联解体
【摘 要】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其执政地位,同时苏联以及15个加盟共和国分崩离析的事件。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研究此事件对加深国际关系经典理论的理解具有重大意义,苏联解体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思考与总结。苏联解体是国际上的大事件,至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消失,一超多强的局面逐渐形成。
【关键词】 苏联解体 苏共 原因 启示
1苏联解体的过程
(一)八一九事件
1991年,苏联发生了八一九事件,发表了《告苏联人民书》,时任国防部长意欲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签订新的同盟条约,希望能给予加盟共和国更大的自主权,八一九事变期间,戈尔巴乔夫被软禁,苏联在形式上也没有得到保存,延续几年的新思维政策也戛然而止,紧急状态安全委员会也应运而生。
(二)独联体诞生
八一九事件后,独联体的诞生从形式上取代了苏联,独联体与英联邦有异曲同工之处,它完全废除了旧政府一系列条条框框,这个协定是在明斯克签订的,由白俄罗斯、乌克兰及叶利钦共同签订,独联体的诞生具有重大意义,它使得旧制度彻底进入了历史舞台。
(三)正式解体
1991年的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向全世界宣布自己辞去总统职务,发表了辞职演说,晚上,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慢慢落下,戈尔巴乔夫将武装部队与核武器的控制权交给叶利钦,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2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体制的弊病
苏联时期,逐渐形成巨大的权贵利益群体,大量蚕食着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苏联共产党将权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长期党政不分,独揽一切权力,很多人认为这种个人集权的制度与森严的等级制度造成了苏联最后的解体,彻底背离了民主共和的原则。当时,苏联存在许多问题,政治经济领域无法合理健康运转,国内的体制也存在诸多问题,最终酿成苏联分裂为15个国家,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决定辞职,苏联解体是种种内外部因素综合的结果,包括“新思维”、民族矛盾、历史问题等。法国文豪罗曼·罗兰曾经谈到:“党获得了最高权力集团的权利,可能不知不觉地形成特殊的共产主义特权阶层。”[1]
(二)經济、政治改革的失败
苏联作为当时的超级大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领域却一直发展迟滞,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领导层也没有任何改革措施,经济水平低下,民怨沸腾,到了上世纪70年代,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国内生产总值不及美国的一半,而军费开支却在与日俱增。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上台后,首先开始经济上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举措,缺乏宏观决策和对应的配套措施;同时戈尔巴乔夫没有改变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引发了苏联特权阶层的严重不满与社会动荡。苏联经济基础薄弱,虽然有过平均两位数的增长,但从1985年以后经济逐年下降[2]。
经济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的同时,戈尔巴乔夫于1988年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开始实施政治上的“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并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导致反对派趁势崛起,社会动荡也在日益加剧。
(三)丧失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苏联当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不关心人民的疾苦与生活状况,完全脱离了人民群众,导致苏共彻底丧失了民心,面对苏联民众的生活窘况,政府置之不理,权贵阶层攫取了大量的利益,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四)军备竞赛
苏联时期,美苏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苏联后来在阿富汗开战,在全球的许多地方创建军事基地,使得国内财政吃紧,赤字严重,最终拖垮了整个国家。美苏两国在冷战开始后,在国际上也笼络着自己的盟国,在各领域均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种旷日持久的对抗局面最终以苏联的失败告终。
(五)民族问题
苏联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由来已久,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民族分裂势力陡然剧增,而苏共当局对其采取了迁就默认的态度,任其自由发展,最后自食其果。苏联曾经的政策是大俄罗斯民族主义,使得俄罗斯民族与各少数民族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当时拉脱维亚、立陶宛、格鲁吉亚等国均提出了独立,发表了“主权宣言”,苏共领导置之不理,最终自食其果。
(六)阿富汗战争因素
阿富汗战争是对苏军形象的严重打击,使得美苏关系更加尖锐化,也使得
军队和人民、军队和党、联盟中央和非俄罗斯共和国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裂和鸿沟,同时也严重恶化了国际形势。苏军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失败,使政治领导人和军队领导人爆发严重的矛盾,它导致了军队地位的下降。阿富汗战争推动了公开性和改革的步伐,使军队无法成为政治家用于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在此之后,苏联领导人不再轻易用军队来镇压非俄罗斯共和国的独立浪潮。
3苏联解体对我们的启示
(一)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需要依赖马列主义的指导以及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以及保持执政党的先进地位,我们要警惕党的变质,这是苏联解体对我们最大的警示,社会主义要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苏联是亡于自身而非国外敌人。
(二)社会主义必须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苏联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进程中,并没有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量老百姓还挣扎水深火热中,苏联用大量的资金进行军备竞赛,轻工业与重工业严重失衡,社会主义的要义不是贫穷,提高并改善人民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落后的轻工业水平和农商业,令广大群众一直处于贫困状态,民生活的贫困令其与政府离心离德,然而官僚阶层的生活却逐渐奢侈,苏共的领导最终丧失了民众的支持。
(三)处理好改革开放与稳定的关系
苏联的解体告诫我们:改革一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不能急功近利,改革目的是为了完善巩固社会主义,一定要谨慎稳妥地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不能离开具体国情。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运用合理方式有序进行,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和竞争,加快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把外国一切先进的技术、经验和资金等引进来。
(四)坚持马列主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苏联后期,苏共背叛了马列主义的正确指导,全党的工作背离了基本思想路线的引领,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戈尔巴乔夫的的“新思维”和“民主化”运动,极大地否定马列主义与社会主义,改变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滋生了新生的资产阶级。苏共在思想战线上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启示我们应该坚定地保持马列主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五)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是执政党贯彻始终需要注意的问题,苏共的失败与自身党风建设的败坏有莫大的关系,在斯大林与赫鲁晓夫时期,党风进一步败坏,特权阶层逐步壮大,官僚主义也愈演愈烈,党内大搞“个人崇拜”,也滋生了特殊化倾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屡见不鲜,民众怨声载道,党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等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大批干部腐败变质,党风进一步败坏,随之而来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成为新生资产阶级的催化剂。毋庸置疑,党员干部的腐化、党风建设的失败是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吸取苏共的教训:加强党风的建设,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保持廉洁奉公,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脱离群众,反对贪污腐败。
【参考文献】
[1]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M].上海人民出版社.
[2] 陆南泉、姜长斌.苏联剧变深层原因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戴岩峨 1994年10月 女 汉 山西朔州 硕士 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 四川大学南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