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多重主题

    徐海涛

    

    李睿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讲述了我国甘肃省两个裕固族孩子——哥哥巴特尔、弟弟阿迪克尔在爷爷去世后,暑假结伴寻找“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家园的故事。在七天六夜的行程中,兄弟俩风餐露宿,一路上看到村庄变成了废墟,草原变成了盐碱地。当他们满怀憧憬地找到父亲时,却发现想象中水草丰茂的地方已经建起现代化的大工厂,而放牧的父亲也已成为淘金大军中的一员。

    该片获得第7届“金扫帚奖”2015年度华语十佳影片奖,并在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这部关注现实、关注文化的影片以大量的象征、隐喻和开放式结局,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展示出多重主题。

    一、 环保层面:人与自然关系紧张

    影片最浅显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环境、人与动物。影片通过爷爷和打井师傅的对话、爷爷和爸爸的对话揭示了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到处在开垦耕地、打机井,草原沙化退化得厉害,以致于“像母亲一样的河流干枯了,像父亲一样的草原枯萎了”。影片中环境的恶化更多的是通过兄弟俩的眼睛来展示,通过孩子的视角,让观众看到历史上的河西走廊,曾经的丝绸之路,如今处处可见戈壁荒漠,河床干涸,水井枯竭,昔日水草丰茂的草原变成令人触目惊心的沙漠或盐碱地,大片的村庄空无一人,变成废墟。“草原就象爷爷年老的身体一样,他生病了,需要休养生息了。”影片用镜头忠实地呈现了伤痕累累的大自然,没有鞭挞,没有煽情,情感表达克制而隐忍,但正是这样的客观呈现,貌似冷眼旁观,却容易使观众在安静中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危机和批判的力量,促使人们自我反省。正如法国摄影大师罗贝尔·布列松所言:“你影片的美感并不在画面里,而在画面所释放的不可言喻之物中。”[1]

    影片着意表达了人与动物间的脉脉温情。由于压井打不出水,爷爷不得已卖掉了所有的羊,却请求买羊的人给他在每只羊身上揪一绺羊毛留作纪念,当载满羊的卡车离开时,爷爷却骑马站在高处,深情地望着他们渐渐远去,久久不愿离开。爷爷的那匹白马在爷爷去世后,久久地盘桓在爷爷坟墓周围不肯离去。弟弟阿迪克尔的骆驼象小主人一样在草原上自由惯了,为防止它乱跑,驼倌给它绑上了驳榔头,导致骆驼的膝盖被磕破流血。阿迪克尔看到后心疼不已,斥责了驼倌并用布把骆驼的伤腿包扎好。当阿迪克尔的骆驼奄奄一息快要死时,他伤心地大哭,而哥哥巴特尔想到的是反正骆驼要死了,不如放点血喝以摆脱没水喝的困境。由此导致兄弟俩大打出手,哥哥撇下弟弟独自离开,而弟弟陪着自己的骆驼伙伴走完它最后的生命旅程。这些人与动物相互依恋的细节展示带给观众一种温情与感动。

    影片中人与自然的矛盾背后其实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工业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人类为了发展经济,肆意开采和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这种掠夺造成生态失衡,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水源枯竭。从影片中可以知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传统的农业生产,不再种地,不再放牧,而是选择去淘金或者到大城市打工。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代化一直是我们国家所追求的,但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凸显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不能不令我们反思,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失去了一些更珍贵的东西——对自然的敬畏,人与自然的和谐。路易斯·假内梯说:“特定时代、国家的社会与知识焦虑会在艺术中得到宣泄表达,因此艺术家的潜在功能是调和并解决文化价值的冲突。”[2]影片中将两种文明的冲突通过镜头进行展示,正是导演李睿珺希望人与自然的矛盾引起公众的关注,为解决此矛盾所进行的努力。

    二、 文化层面:民族文化传承的断裂

    表达民族文化传承的断裂是《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又一主题。影片展示了裕固族曾经的辉煌文化和现在面临的危机——裕固族的文字已经失传,语言也濒临灭绝。影片开头告诉我们“裕固族是甘州回鹘后裔,目前人口大约一万四千人,依旧生活在河西走廊地区。1953年以‘裕固为族名,意为‘富裕、巩固。九世纪晚期,甘州回鹘的势力得到了发展,并在丝绸之路咽喉部位的河西走廊地区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11世纪初甘州回鹘王国亡于西夏,此后甘州回鹘饱经战乱,流散于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道,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化丰富,曾一度是中国北方佛教的中心。影片中哥哥巴特尔在山洞里看到了张骞出使西夏、玄奘取经等精美绝伦的壁画,实际上是对其进行了民族文化的洗礼,同时提出一个社会问题:为何当年水草丰美,驼铃声声,文化交流频繁的美好家园如今却人迹罕至,民族文化也面临消亡?

    “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问题。文化是分化个人的隔离层,也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现代人的焦虑、困惑与冲突,是现代文化发展中出现了重大转折的结果。传统的文化链条断裂了,粘合剂散化了,隔离层加深了,这才引起社会的喧哗与骚动。”[3]影片中爷爷代表着民族传统文化,说着裕固族的语言,坚持着裕固族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爷爷的去世意味着传统的断裂。原本坚持游牧的爸爸也放弃游牧,开始淘金,象征着裕固族民族文化的危机。“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象征……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和守护者……人要守护文化,既要对自身所处文化有一个文化自觉,又要认识其他的文化传统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异同,这对合理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4]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尤其需要有明确的文化自觉,努力挽救那些正在迅速变异或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反认他乡为故乡”的文化自我放逐。连阿迪克尔的骆驼临死前都要回到它出生的地方——昔日的黄金牧场,人类更应该守护自己的文化家园。

    三、 哲学层面:人生一直在路上

    影片借老喇嘛之口提出“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兄弟俩从镇上来,要去寻找在水草丰茂地方的家园。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水草丰茂的家园只是一个乌托邦,他们所找到的家竟然在一个比爷爷所在的镇更现代化的地方。这对一直想要到草原上自由自在放羊的阿迪克尔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导演李睿珺采用了“在路上”的叙事结构,让人物在行走的过程中成长。兄弟俩抱着不同的目的踏上旅途,哥哥巴特尔为了完成爷爷的嘱托,让爷爷的灵魂回到草原得到安息而踏上旅程,弟弟则为了病重的阿妈。在兄弟俩七天六夜的旅程中,两人从敌对误解、大打出手到相互关心、冰释前嫌,感受到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他们经历了迷路时的争执、骆驼快死时的打斗以及缺水的危机,当矛盾无法调和时遇到了老喇嘛,老喇嘛给哥哥巴特尔讲解了《报父母恩重经变图》中的故事,消除了哥哥心中对父母和弟弟的怨恨。老喇嘛将自己的骆驼送给了弟弟,弟弟则将自己捡到的指南针送给了老喇嘛。骆驼是沙漠行走的交通工具,指南针则是旅行中必备之物,预示着孩子和老喇嘛都将继续前行在人生之路上。

    影片运用了“道路母题”,“所谓‘道路母题,是指在叙事性作品中,某个人或某群人经历了一次真实的、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的旅行,在旅行结束时,这个/这群人将发现他们面对着某种意想不到的情境。”[5]兄弟二人经历了真实的寻家之旅,在寻找家园的旅程中,同时寻找到了裕固族的民族文化,寻找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次旅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之旅。旅行结束时,兄弟俩要面对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境——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家园只是一个乌托邦。然而影片的结尾并没有让主人公信念坍塌,而是让父子三人继续踏上征程,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局凸显出人生一直在路上的哲学主题。

    不知是巧合还是导演李睿珺有意借鉴了印度导演阿巴斯“在路上”的叙事结构:人物在行走的过程中品尝生命的滋味,人在路上的状态是孤独的,路是曲折的,但是从不停止脚步,结局是不确定的。[6]这种“在路上”的叙事结构使得影片充满诗意,余味无穷。

    结语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观众从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的主题,如影片还涉及到丝绸之路的文化、留守儿童等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中,“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影片无意中与“一带一路”文化形成了呼应。影片中的兄弟俩也可以说是留守儿童的代表,影片对他们的生活做了真实的呈现。面对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李克强总理2016年1月27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可见,影片对现实的关注是热切的,是深刻的。

    在这个娱乐至死,票房至上的年代,李睿珺《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秉承了其一贯坚持的关注现实、反思文化、回归艺术的情怀,从环保、文化、哲学等角度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多层次的主题,希望人们可以“走向回家的路”,回到自然之家,文化故土,精神之寓[7],从生活到心灵都回归自然。虽然“未必如超级大片那样能够引来万众喝彩,却在共同逐利的电影市场中显现出更为可贵并持久的品性,而这恰恰也是中国电影可以并获得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因,是中国电影可以毫无愧色地立足世界电影之林的基本前提。”[8]

    参考文献:

    [1](法)罗贝尔·布列松.电影书写札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4.

    [2](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316.

    [3]邴正.李岩.人与文化的矛盾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J].社会科学辑刊,2010(1):5.

    [4]李金齐.共在:人与文化的本质性关联[J].江西社会科学,2010(8):56,57,58.

    [5]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7.

    [6]张萍.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电影的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18-20.

    [7]彭安定.当代人类文化发展与十大趋势[N].光明日报,2012-04-09.

    [8]陈晓云.李卉.“下山”与“归来”——2015年中国电影创作状况分析[J].艺术评论,2016(2):22.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