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移民村庄的嬗变
邓小玲 卢金星
宽阔整洁的公路,沁入心扉的花香,错落别致的楼房,悠闲劳作的村民……仲春时节,置身于这牧歌田园式的农村画卷中,一派和谐、富足、幸福的氛围溢满心间。
村的建设——风景这里独美
瓷砖碧瓦,绿树掩映。笔者步入正在盖新宅的村民石竹山家。他撂下活儿,喜滋滋地说:“村里请了江西同济工程设计公司统一规划设计,我家的新屋马上盖完了,你瞧,有阳台、有卫生间,不比城里的商品房差吧!”
近年来,浙新村以新农村建设和文明示范村点为契机,先后投入46万余元,大力实施“五通四改”工程,即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沼气、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改房、改厕、改栏、改排水。截至目前,该村共硬化水泥路7500平方米,安装自来水管1000米,埋设涵管200米,开挖排水沟800米,新筑河堤200米,拆除旧房2050平方米,粉刷外墙7842平方米,房前屋后绿化3500平方米,新建凉亭1个,修建了一个50平方米的高标准公厕和一个45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
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更要保持。今年以来,浙新村下大力气狠抓环境卫生整治,督促检查村民打扫房前屋后卫生,修建了高标准垃圾池2个,购置了大型垃圾桶10个,聘请了1名保洁员,及时打扫村主干道和清运垃圾。如今,村民们都自觉地将垃圾倒进垃圾桶(池)里,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整个村庄干干净净。
走进村民王妍岚家,她正在新砌的自来水池旁洗菜,旁边摆放着沼气灶台。见笔者来,她如数家珍般介绍:“新农村建设真好,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沼气、燃气热水器。还争取到了省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助项目,为我们安装路灯、整修河道、改建住房,对我村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呢!”
树的馈赠——产业这里独强
“我们浙新村自然条件差,群众增收渠道狭窄,曾是当地最穷的一个村;自从发展起苗木产业,我们甩掉了多年的贫穷帽子,家家开上了小轿车,户户在县城买了房,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来到村苗木示范基地,村小组长石永明正在自家苗木地里劳作,看见笔者来参观,老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1974年,浙江新昌的20户移民来到奉新县,在罗市镇港下村落户,经济基础比当地村民差。为了尽快赶上当地的发展水平,他们不怕吃苦,辛勤劳作,四处寻找致富门路。1982年,听说浙江老家有人种花卉苗木发了财,他们大胆引进全套技术,开始尝试种花卉苗木。刚开始,只有几户人家种,慢慢地全村人都种起来了,房前屋后的空地都种满了苗木,品种也增加到20多个。为拓宽销路,改变单打独斗闯市场局面,他们成立苗木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村信息化平台,及时发布苗木供应信息,加强技术、销售合作,抱团发展,销售的苗木遍布大江南北。该村种植的红叶李曾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专供苗木。
此外,县乡两级在资金、土地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对集中连片基地每亩每年给予200元的租田补助,力促花卉苗木产业化发展。如今,全村花卉苗木面积达560亩,年产值达600多万元,户均年纯收入16万余元。村民何家华还第一个走出村子,来到南昌、抚州从事花卉苗木的种植、销售,目前面积达200多亩,年收入300多万元。
人的和谐——民风这里独好
走进村民石观云家,桌上的一份“致富快报”吸引了读者。石观云告诉笔者,除了《致富快报》外,他还订了有关园林花卉的报刊,一年订报费达400多元,但这在村里还不算多的。浙新村家家户户都订报刊,从各种报刊中,村民们掌握了科技知识,了解了外面的信息,拓宽了销售渠道。
浙新村不仅景美业兴而且人更美。这里民风淳朴,风尚文明,“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村民的稻谷、玉米等农产品,以及腊月里腌制的腊肉、香肠、咸鱼等年货,也常常堆放、吊挂在门外屋檐下,从不被偷窃。在平时的生活中,村民们更是孝亲敬老、和睦相处,遇事讲道理、重礼让。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打腰鼓、玩龙灯、扭秧歌比赛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和好党员、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好邻居“五好”等创评活动。同时,该村还组建了文明新风、纠纷调解等6个村民理事会,制订了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等制度,构建起村民自治的长效机制。刷写在村口墙壁上的《育儿经》,时刻提醒着每一位进出村民:堂正做人、公正处事、艰苦创业、勤俭持家……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对公益事业,浙新村村民显得“大手大脚”。港下村号召各村民小组捐资建小学,浙新村村民家家解囊,捐出五六千元的就有好几家。村民吕德润还另外捐了100套桌椅,为了修路,他个人垫资10多万元。构建了一问20余平方米的农家书屋,配置书橱6张,各类书籍1500余册,全天候对村民开放。如今,茶余饭后,村民都会聚集到这里读书、看报、下棋。
强基兴业树新风,改革发展再启程。敢想敢闯、勤俭创业、永不满足的浙新人,在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幸福的征途上更加自信地快步前行。
责任编辑:刘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