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价值取向的多维解释

    邱爽

    摘要:经济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正在面对或将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在中学和大学的课程教学中,都普遍涉及到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之王,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一门“显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体系和人们的经济行为中,无不贯穿着相应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对当前全面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学;价值取向;多维解释

    经济问题无处不在。不仅对个人是如此,对一个国家、社会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体系中,学习经济学理论、培养经济思维方式就非常有必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感知常见的经济现象,学会处理日常的经济问题,进行简单的经济选择;在高等教育阶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学会解释经济现象,解决一般经济问题,使青年学生了解和熟悉当前我国及世界经济形势、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一、致用经济学

    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极大地改变了历史并且在继续改变历史。这可以用一些经典的经济学著作来加以说明。

    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一书不仅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系统科学,而且在该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降低关税和自由贸易。《国富论》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重大促进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广泛影响。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指导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资本论》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尽管《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及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在“二战”以后被大部分国家所采用,造就了发达国家在战后长达20多年的高增长和低通胀的“黄金时代”。

    美国经济学家格沃特尼说过,“不了解经济繁荣根源的人很容易做出损害他们自己和国家繁荣的决策。一个经济学文盲的国度是不会长久繁荣的。” 正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教材出版者曾说的那样:经济学无论是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两难选择的困境中,还是在如何计算大学教育的机会成本等棘手的问题上,都能光芒四射。

    二、竞争经济学

    所谓竞争,是指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主体相互竞赛、争夺、相互较量、相互战胜。市场竞争是商品经济运动的普遍客观规律,是商品经济存在的产物。哪里有商品生产和交换,哪里就会有竞争规律起作用。市场竞争主要包括商品竞争、素质能力竞争、服务竞争、信息竞争、价格竞争、信誉竞争等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为取得较好的产销条件、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而竞争。市场竞争的魔力源自于“看不见的手”的推动,它充分激发了每个人的“自利”动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为着自己的“私利”而充分展示自我才能、发掘自我潜力的机会和场所。同时,市场的结局又是如此公正,不由任何人来判定,没有了计划经济下的温情主义、父爱主义和“软”约束,仅凭市场规律这只“无形的手”来裁决。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竞争是严酷甚至是残酷的。竞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参与者经济利益的转换,关系到社会产品的重新分配,关系到他们在社会生产中地位的变更,市场竞争反映和体现了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因此,在竞争中,参与者必须全力以赴,充分投入,否则将无情地被淘汰。那么,在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就必然成为参与者关注的核心和要实现的目标。就企业而言,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在市场份额、利润或增长率等方面超越竞争对手,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相反,就叫竞争劣势。一个企业要想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具有某种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强或不同的资源和能力。

    三、快乐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快乐的学问。快乐经济学以快乐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即终极价值目标是快乐幸福。那么,什么是快乐和幸福?是财富和金钱吗?经济学承认收入确实是带来快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快乐经济学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效用和福利概念,强调了除收入以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长期的动态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

    可见,收入不是快乐的唯一源泉,要想在长期通过增加收入来提高人们的快乐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人们对不同来源的快乐具有不同的适应性,收入和财富带来的快乐比较短暂,而非财富带来的快乐则较为持久。相对于非金钱的损失而言,人们更容易适应金钱损失所带来的痛苦。

    四、责任经济学

    经济学首位的和根本的价值观是改造世界和造福人类社会,即“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经济学的最高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社会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也就是说,福利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增进体现在消费者效用水平的提高上。在经济运行效率的评价上,经济学提出了帕累托最优标准和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标准。前者认为,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改变将使得社会中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同时又没有使其他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后者提出了所谓的“假想补偿原理”,即如果第三者的总成本不超过交易的总收益,或者说从结果中获得的收益完全可以对所受到的损失进行补偿,那么,经济运行就是有效率的。

    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属性。我们知道,“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是指经济决策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或合乎理性的,他们在经济活动中不会感情用事,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总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基于此,经济学与伦理道德无关了吗?当然不是。事实上经济学并非与伦理道德无关,而恰恰相反,联系还非常紧密。公正是社会存在的可能性基础,公平与效率是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准则。

    其实,经济学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体现了这种责任担当。比如《国富论》就是致力于探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这对当时代表先进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处于在青年进步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对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残余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具有重要意义。而最能体现这一担当的经典巨著当属《资本论》。作为穷人经济学经典的《资本论》,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在政治经济学上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外,经济学的众多分支,都能体现出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如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都有体现。

    五、创新经济学

    经济学特别注重对创新的研究。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创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熊被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人生产系统。创新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经济由于创新而得以发展,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首先,创新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会给创新者带来丰厚的垄断利润。但是,随着技术扩散、技术模仿,商品稀缺性消失,价格垄断地位丧失。从而企业不可能再获得超额利润,要想继续获得超额利润,就要持续创新。因此,创新利润将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其次,创新带来经济波动增长。创新的出现,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垄断利润,从而造成对生产资料和银行的需求扩大,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到较多企业后,赢利的机会就会减少,对生产资料和银行的需求也减少,导致经济萎缩;经济的衰退又会促使企业家进行新的创新以寻找盈利机会,从而导致下一轮经济的高涨、收缩,形成了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振兴期、繁荣期、衰退期和萧条期。再次,创新促进经济结构变革。技术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使得各产业部门结构、产品结构的发生变化,并最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革。衣食住行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最后,创新将人类带入知识经济乃至智慧经济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智力资源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80%以上。

    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是“思维运行时间”而不是“机器运行的时间”,占有更多知识的企业将成为市场的赢家,拥有更多知识的人将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或者说是“智慧的运行速度”、“知识的组合与创造”决定企业和个人的命运。

    基于此,要特别注重智慧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智慧,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造力,培养智慧人才、创新人才和创造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个时代,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智慧力、创造力的竞争,因此,谁在开发智慧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占据先机,谁就把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和抽制高点。

    六、结语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不仅是一套科学的分析工具,同时也渗透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任何一种经济学说都有属于它自身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在经济学的整个经济学科体系中,都贯穿着相应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经济学不仅要提供科学的经济分析工具,而且也要为特定社会提供适宜的经济伦理和价值观,两者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高隆昌,陶然.市场经济竞争原理[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2]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西华师大科研创新团队(CXTD2013)。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