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大学生:传统阅读or网络阅读

    郝苏彤

    在数字时代下,争论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谁才是最适合的阅读方式是毫无意义的,高校作为大学生迈入社会的助力器,应该正确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或许才是现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改善我们的阅读文化,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这不仅是大学生们的事情,更应当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应当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2013年毕业季也被许多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这个“史上最难”的记录总会在一年之后被刷新,随之而来的是201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在就业问题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时,大学生阅读的问题却只能干坐“冷板凳”。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环境都较之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就业压力的剧增、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等因素的影响,以前大学生对读书如饥似渴的风气早已经不再延续。更重要的是在电子阅读多元化、娱乐化、时尚化的趋势下,网络所能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收。在和网络阅读的对决中,传统阅读节节败退,“90后”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用电子阅读的方式看网络小说、用手机来看新闻等网络阅读方式,而非到图书馆借阅或购买课外读物等传统阅读方式。在因阅读习惯改变而形成的困局下,作为育人子弟的高校更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让他们能正确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深度阅读

    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网络阅读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也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思维。在大量的信息面前,人们往往只看一眼标题、几句简短的文字就转到下一个信息,久而久之便没有耐心读完整篇文章。在“浅阅读”盛行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世界里快速切换画面,追求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们阅读的主要方式。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手机阅读的“刷屏”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往下一拉便跳过去。微博、微信这样的自媒体平台出现,让这种阅读方式更加风靡。

    大学是学习经典、追求学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基础、最集中的学府和殿堂。而大学生的“浅阅读”渐成气候,这种阅读取向,多少出乎人们的意料。大学生养成这样的“浅阅读”的习惯后,虽然能了解更多的信息,却磨平了阅读耐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缺乏阅读的耐心,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不是一件好事情。因此,在推进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抓好平时的教育和课程设置,也要注意这些莘莘学子的阅读养成和文化积淀。高校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游刃有余地对大学生实施高质量的阅读指导。高校也应制定阅读教育师资培养的长期规划,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借鉴国外阅读教育成果,了解、感知和认知阅读教育的基本内容,加强对专业教师的阅读教育素养的培养。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的培养模式和大学的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脱节,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更容易被新鲜的阅读方式所吸引,在这个时候高校更有义务去引导大学生阅读成长,而不是只管教学,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耐心呢?教师不能也不可能禁止学生借助新媒体开展阅读,但是教师应在“泛阅读”“浅阅读”的同时,带领学生体悟经典名著的美妙与伟大,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意识到文本阅读的不可替代性。网络阅读可能带给学生们更多的阅读时间,更广的阅读范围,更开阔的视野,但是网络阅读相比传统阅读,并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长久的记忆。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传统阅读在这方面的优势无可替代。虽然传统纸质文本阅读的退化在所难免,但大多数的人类文化知识遗产仍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纸质文本在传达细致情感和深刻思想方面具有电子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也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对经典进行深层次阅读的主流媒介。

    调整学业考核标准

    为了推动阅读,我国已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目前,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都介入条例的起草工作中,立法的愿望在2014年有望变成现实。既然全民阅读都已经立法,那么大学生阅读是否可以纳入大学毕业的考核标准呢?

    在许多高校的图书馆、自习室里的大学生,他们捧的都是英语四、六级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书籍,这样为了文凭的应试性阅读已经挤压了他们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很难挤出时间也很难提起兴趣阅读课外书。迫于各种考试的压力,大学生们已经忽略了阅读本专业的学术期刊和经典学术著作。笔者根据调查资料发现经常阅读人文社会科学典籍和学术类著作期刊的大学生不足三成。经常阅读各类经典和专业读物的学生比例分别是:本专业经典著作16%,人文社会科学典籍25%,专业学术期刊10%,外文学术文献5%;经常或偶尔阅读通俗文学读物、时尚报刊、外文报刊的比例则高达90%、85%、75%。针对这样的现状,各所大学很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生学业考核标准。随着大学生阅读量降低,读国学经典的人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感降低,我国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加强人文传统基础建设,使大学生回归对经典、传统文化的认同,改变大学生的阅读状况,提高阅读层次。现在我国高校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特别是面向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同时规定理工科学生需要选修人文社科类或艺术类课程,并有学分规定。通识课程一般分为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与艺术等领域。通过通识教育这种非功利性、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德育、美育水平,让人超越功利性,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上去,使大学生们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有开放的心态和全球的视野,还有助于逐渐改变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对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的教育缺失起到补充的作用。

    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服务育人”的重要基地,其丰富的文献资源为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目标起到重大的辅助作用。在倡导科技与人文并重的今天,如何积极引导阅读,提高大学生阅读质量,满足他们追寻新时代的人文与科技精神的渴求,提升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大学生精神养育的优质营养基地呢?

    虽然改善大学生阅读现状的问题并非靠大学生多读几本课外书就能解决,但是作为高校的文化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应该为改善大学生阅读困境发挥作用。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指导除传统的阅读指导外,还应包括文献检索指导以及网络阅读带来的附加的一些服务。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应该是:第一,在新生入学后,图书馆应该安排新生培训。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可以指导学生到书库借阅图书、介绍图书馆馆藏结构、介绍图书馆的功能等方式吸引新生正确利用图书馆,从本质上发挥图书馆在大学中应有的作用,从学生入学起便培养阅读兴趣。第二,书评、书讯等相关图书信息,要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学生的手中,方便学生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可以结合新媒体的力量,开设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图书馆微博等,及时向学生传递图书、作家等与阅读相关的信息。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开设相关系统,及时了解学生想要阅读的图书,为图书馆进行馆配采购提供一定的方向。第三,通过邀请聘请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专家学者,以其在自己的学科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和前瞻意识去指导本专业的学生应该读哪些书、怎样读,也可以请他们做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完成从“要我读”向“我要读”转变。第四,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强电子文献检索的阅读指导。虽然每年图书馆都对大学生开设文献资源检索课和图书馆使用指南,但是许多学生由于到做课程设计、写毕业论文时才开始找资料、做课题,面对大量的文献资源,许多大学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开展多形式的阅读活动

    随着社会上的各种读书节的日剧增多,许多高校也同样兴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阅读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在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包括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四川大学等上百所高校都开展了官方或非官方的校园阅读交流活动。更加引人注意的是,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的北京大学生阅读季活动从2014年4月一直持续到11月才结束,阅读季活动包括读书论坛、校际系列活动、数字阅读活动等,其形式多样化方便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参加。这种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是大学生阅读方式发展的重要转变,若是这样的以城市为单位的大学生阅读活动能够在全国各省市推广并开展,那么大学生阅读的现状将会大大改善。

    阅读活动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自主学习方式,高校教师可引入“阅读学分制”考核模式,针对读书形式的不同,采用提交读后感、提问与解答问题、阶段时间内阅读书目数量等评价方法。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读书内容的自由,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意愿,也可以无形中提高阅读效益、提升阅读层次。例如,学科老师可以通过给大学生开具阅读书目,指导大学生撰写读书报告的方式,用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学科考试可以更具开放性一些,可以适当增加学生阅读相关专业论文、期刊、图书的读后感的题目;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读书日,吸引大学生阅读,并通过强制性的要求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潜意识的阅读习惯,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等的综合体现,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大力开展校园阅读活动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笔者认为高等院校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良好的阅读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和格调,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在数字时代下,争论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谁才是最适合的阅读方式是毫无意义的,高校作为大学生迈入社会的助力器,应该正确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或许才是现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改善我们的阅读文化,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这不仅是大学生们的事情,更应当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应当成为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