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广播中心档案收集工作见闻

    倪永宁

    拆迁中的坚持

    2008年10月16日,我第一次走进国际广播中心。国际广播中心简称IBC,是第29届夏季奥运会和第13届夏季残奥会期间奥林匹克广播电视运行的中心及世界各地持权转播商的前方总部,是采访报道奥运会广播电视媒体人员的工作总部。它地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距鸟巢、水立方和国家体育馆等比赛场馆不远,步行就能到达。

    可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我,看到的不是整洁、干净的奥运场馆,而是到处堆放钢管、电线等拆迁下来的东西。走进楼里,更是面目全非,墙壁虽是完整的,但方位指示图等标识也都拆掉了。幸运的是,带我们来的老师曾经来过这里,否则我们真是找不到地方了。由于大多数工作人员已经撤离,只剩下少数留守人员,整个大楼只剩下一部货梯在运行,客梯和其他的货梯已经全部停运。在拆迁过程中,拆迁工人在运输物资过程中极易划伤电梯。为此,仅有的一部货梯也是裹得严严实实,全部用木板做了保护层。

    我们在六楼工作,这一层留守人员最多,拆迁任务是最后进行的。这里的档案员邵老师告诉我们,9月17日残奥会结束的当晚,撤离工作就开始了。18日一早拆迁工作就开始了,所有的物资都进行了回收。电话、电脑等办公用品是因为档案工作的需要才在请示领导后保留下来的。

    刚来这里的第一天,我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忙着,突然间“轰”的一声巨响在头顶上炸开。我们都吓了一跳,在我们还没回过神的时候,邵老师说:“这是楼上在拆东西呢,不小心砸下来了。没事儿。”我们听了打趣道:“还以为地震了呢。”就这样,在国际广播中心近两周的时间里,我们都是在这呯呯嗙嗙的拆迁声中度过的。虽然时不时地还会有巨响砸来,但是我们都习惯了而且有时候我们还要感谢这些巨响。“哎,该吃饭了。”“啊,这么晚了,该下班了。”正是这些巨响成了提醒我们吃饭和下班的“闹钟”。

    随着拆迁工作的进行,六楼的拆迁也开始了。一天下午,我们在安静地各自工作着,突然听到有人说话,而且是从头顶的方向传来的。“咦,六楼好像没有什么人了,说的还不是普通话,这是谁啊,真是奇怪。”我心中纳闷着。可这声音却离我们越来越近。遂抬头望去。只见墙头上多了两个人。原来他们在头顶上拆线呢。我们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身轻如燕”啊。拆迁的脚步,就如催促我们加紧工作的号角,要求我们片刻不要停歇地工作着。

    奢侈的热水

    在国际广播中心整理档案的这段日子,令人难忘,不仅是因为有拆迁的“催促”,还因为它是一段没有热水的日子。因为这里既没有热水器,也没有饮水机。

    刚来这里的时候,邵老师就跟我们解释了这个情况。赛时主要是考虑到安全的因素,大家每人发两瓶矿泉水,两瓶饮料,没有饮水机。这时我就纳闷了:“饮水机和安全有什么关系?”邵老师不缓不慢地解释道:“瓶装水,人手一瓶,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而且出现意外中毒等事件也是个别情况。饮水机就不同了,比较容易被恶意之人利用,出现大范围的中毒事件。现在虽没有赛时那么紧张了,但是现在大家都撤离了,物资基本上也都收回了。只留下电脑、电话等办公必备用品了。你们就将就一下吧。”

    这时我不得不在心里发出这样的感叹:“奥运安全工作真是细致入微啊。”

    收集整理工作开始的几天,天气还比较暖和,喝凉的也没什么感觉。可是后来的几天,天气突然变冷,而且整座楼里人又少,感觉上就更冷了。打字的手经常要停下来搓一搓,否则就僵了,虽然想打得快一点,但是经常冷得不听使唤。这时候就在想,如果有一杯热茶在手,就好了。

    这时的我们就只好自己打趣地说:“现在我们都快成外国人了。”在我们的感觉中,外国人更喜欢喝可乐、喝冷饮;而对于我们习惯于喝茶、喜欢热饮的人来说,喝冷饮似乎有颇多的不适应。但是为了档案工作,我们就暂时做一回“外国人”吧。

    平常由于我们住得离场馆比较远,都是赶公交,带热水实在不方便,就只能望“热水”兴叹了。幸运的是,偶尔有离家比较近的同事过来帮忙,他们会把暖瓶装满热水带过来,可以暂解我们的“热饮”之渴。

    就这样,我们在拆迁的紧逼下于10月28日顺利完成了国际广播中心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局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