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教育精准资助研究
高英
摘 要:如今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然而贫困学生资助问题仍旧是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資助问题,资助工作在不断探索中前行。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面临少数民族学生贫困认定不够精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不够重视、资助育人过程缺乏民族学生心理引导、缺乏与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相配合的系统性教育等挑战。因此,要注重在资助中抓住教育的根本,实现资助育人,帮助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完成学业。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3-0183-03
一、引言
我国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民族工作,开展调研。他十分关心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先后召开多次会议。不光要东部地区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同样要加快发展速度,不断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其中的重点是抓好就业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询问了新疆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可以说,培养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的家庭状况普遍都不是很好。那么,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特别是在国家奖助体系整体设计下如何考虑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困难,更好地实现资助育人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少数民族学生贫困认定不够精准
教育部在2016年统计数据中公布,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243万余人,约占同期大学生总数的8.41%,其中本专科少数民族学生2 318 212人,占比8.6%。2018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我国少数民族普通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共有261万余人,约占同期大学生总数的8.67%,其中本专科少数民族学生2 488 788人,占比9.04%。可见,无论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还是所占比例都呈上升趋势,他们在高校学生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必须重视他们的教育问题。
当前我国为少数民族资助工作投入了大量精力,但是在认定工作方面还是不够精准。在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是很大的,因此对贫困等级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横向对每个地区的贫困等级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经济困难层次的差别。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贫困等级认定标准,有不同的认定方法。这样就导致同等困难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学校就读享受不同的待遇。
家庭困难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学生在进行了贫困等级认定之后,家庭突发变故,因病致贫,这些情况屡见不鲜。如果没有在后期再次进行认定,就不能满足该生的资助需求。其中也存在着有些学生自尊心较强,或者是他们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愿意自己的困难被他人知晓的情况。这种自尊心和自卑心就影响到他们接受资助,帮助他们减轻家庭负担。
(二)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指导不够重视
我国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然而少数民族毕业生由于自身能力、择业观念、地域等多重原因,使得他们的就业更加困难。当前,就业指导队伍的数量有待增加,质量还有待提升。在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的就业指导队伍中存在就业专业指导人员的配备不足和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由于目前高校的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大规模增长,虽然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数量比例还是存在明显的失衡。而且日常的事务繁忙导致工作人员缺乏就业指导的精力,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没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在日常指导中,工作人员没有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较为薄弱,并且存在工作态度问题。
目前,少数民族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收集并发布就业信息以及分析就业形势为主,而对于学生就业心态的关注和择业观、创业观方面的内容相对欠缺。另一方面,就业指导选取的课程内容偏功利,只重视传授学生求职技巧、人际关系处理、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虽然是指导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只进行片面单一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长远发展,也会导致学生的吃苦奉献和创业精神的缺乏,会导致学生短视、只重眼前的工作利益,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资助育人过程缺乏民族学生心理引导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各高校都会积极进行资金帮助,让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不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但是对于受助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多大的关注呢?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可能会给其带来终生的影响。相比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两个学生,他们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学生,会展现出一种自信的状态,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内心会比较自卑,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晓自己的家庭情况,对自己的人生都是持相对消极的态度。
贫困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生活。他们往往有这样一些心理状态:自卑、悲观、焦虑心理;敏感、偏激心理;还有少数意志薄弱贫困学生表现出依赖、懒惰心理,甚至个别偏激的仇视、报复心理。学校对这类学生的心理引导是迫切需要的,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都会受到潜在影响。
(四)缺乏与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相配合的系统性教育
高校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但是缺少和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相配套的系统性教育,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的资助育人工作重视度较低,管理制度相对落后。资助育人工作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资助工作的专职教师人数不足,这样就无法满足资助工作的需要。一所高校负责资助的教师只有2—3人,这样就导致他们只是疲于应付日常工作,而没有精力去做育人工作。
2.缺少一支专业化的育人工作队伍。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校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少数民族贫困生的成长教育缺乏一支专业育人队伍,导致育人手段和育人方法都相对落后。没有专业资助育人队伍,育人的重担就落在了辅导员肩上,这样就使得资助育人工作发展缓慢。
三、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精准资助实践路径
(一)精准认定是精准资助的前提
要力争实现精准资助的两个“一”目标:对于贫困生的问题,争取做到困难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不必资助学生做到“一个都不能有”。在申请贫困补助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动机多元化,触碰了“道德底线”,也由于学生性格的差异,以及贫困等级认定上的差异,出现不是贫困生却在申请补助的不公平現象,严重影响了我国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也无法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存在困难而上不起学”的资助目标的实现。要紧紧把握精准要求,加强环节管控,强化关口管理,注重分类施策,提升资助精准度,确保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第一,学校可以采取组织教师调查摸底、实地走访以及学生民主评议的方式,从而精准辨别需要资助的学生,大大提高高校资助工作效率,促进教育公平。第二,应当建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体系,通过全校摸排和严把从入学到毕业四个关口,精确识别资助对象和困难层级。严把新生报到关,建立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确保学生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严把全面筛查关,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建立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成长档案库。建立贫困学生重大困难申报机制,遇学生重大疾病时,启动大病医疗保险和临时困难资助,缓解学生经济困难。第三,可以不定期召开与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通过和学生的座谈交流,可以直接掌握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对学生做到底细清、状况明,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有明确的帮扶计划,做到全力帮助,精准帮扶。第四,可以建立食堂消费大数据系统,在保护少数民族学生隐私的情况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精准资助。新疆教育厅每年下拨“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贫困补助”专项经费,对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临时困难补助和奖励资助、学生活动补贴等,人均600元左右。第五,可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明确学生假冒贫困生的具体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这样就会杜绝骗取助学金状况的发生,可以有追究责任的制度保障。通过这些制度来保障资助工作不断的规范化,保障贫困生资助认定精准化。
(二)加强少数民族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
对少数民族贫困生不仅要进行资金上的帮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需要在大学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才能帮助自己的家庭减轻经济负担。高校应重视少数民族贫困生的就业问题,给他们提供就业指导。
1.组建一支高质量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就业指导工作者就是在指导工作中发挥主体地位作用的主体。发挥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作用,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就业指导人员要充分掌握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才可以定期对就业指导人员开展就业培训会,只有他们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了解市场需求,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多“走出去”,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调研中提升专业水平。
2.学校可举行贫困生专场招聘会。学校可以帮贫困生联系一些有意愿的企业、公司到学校进行专场招聘。其次,可以召开少数民族贫困生座谈会,收集这类学生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对于他们不同的问题,可以成立不同的就业辅导小组。
3.不仅学校要有举措,各院系也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生开展重点指导和服务,在学院内部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帮扶。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求职技巧、就业形势讲解等,让他们了解就业政策,调整就业观念,明白要先就业后择业,适当降低就业期望。
4.可以启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海外深造资助计划,每年公开遴选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若干名,开展免费托福、雅思培训,并给予考试费用资助。针对成功获得海外著名高校Offer的贫困学生,给予一定路费、签证和申请费等资助。鼓励少数民族贫困生积极担任辅导员助理、图书整理员、新闻编辑等实践岗位,帮助贫困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三)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
要充分认识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影响的重要性,关爱学生,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问题,走出逆境。
1.建立起贫困学生的心理档案。从各个角度精准定位到贫困大学生的情况,开始对新入学的大学生开展心理方面的调查,检查他们的心理状态的健康程度,由此作为我们建立档案的基础资料。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譬如贫困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成员结构、家庭收入来源、整体的收入层次,乃至学生心理发展的程度等。
2.制定贫困学生定期访谈制度。这时我们要充分利用起党员、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通过按时按点地与贫困学生进行谈话使我们及时了解到贫困生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变化、心理波动。一旦发现异样,我们便要及时地对有不健康倾向的学生或心理已处在危险边缘的学生进行必要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对他们的心理情况做一定的跟踪,然后把他们的情况记录到心理咨询室,做一个登记备案。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贫困生的“心理韧性”。个体在面临一些压力事件的时候,心理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是否可以恢复和保持适应性的能力,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心理韧性。它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在面临重大生活逆境时的适应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让贫困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交换优点,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自身的心理韧性水平;鼓励学生参与到多姿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4.学校可以不定期邀请心理咨询专家来做心理讲座,为贫困生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生讲授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调适方法,从而帮学生们养成良好品性,适应大学生活。在大一新生入学阶段,应当多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在新环境中不会迷茫和消极,有一个明确的努力目标。学校同时督促各学院辅导员深入学生,及时关心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心理,实施心理疏导,减轻民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或者人际关系问题造成的心理负担。
(四)建立健全与资助育人工作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高校是资助育人的主体,应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宗旨,不仅对学生的经济上进行帮助,更要重视学生的成长发展。应当设立专业队伍来对少数民族贫困生进行动态管理和持續监督,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高校应培养一支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育人专业骨干队伍。资助育人工作主要是工作人员与贫困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因此育人工作队伍专业化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做好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将育人责任全部落在辅导员身上,要有明确的队伍和明确的制度才能明确责任。要对骨干队伍人员进行严格要求,考核他们的基本业务素质。高校要保证资助育人队伍的活动经费和物质支持,要让他们的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2.高校应建设一个资助育人高效平台。资助是主要目的,但要让育人工作贯穿始终。所以,要打造一个育人平台,首先可以利用媒介来将育人理念等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学校可以开设一个自己学校专用的资助育人工作APP,让受助学生和辅导员、专业工作人员下载使用。通过手机让学生接受到直接教育,并且为师生之间沟通搭建起桥梁。学生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在APP上面提问,教师在收到问题后进行在线答疑,提供一些线上服务。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进行,当前每个高校都有专属资助工作的微信公众号,但是功能较少,使用效率低。应多开发其功能,便于师生在微信公众号就一些问题开展研讨。
3.多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人才,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相对较高的一类人。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让他们作为广大学生中的榜样,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尤其是重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价值,他们与少数民族贫困生之间更加便于沟通,更容易让学生信服。可以让学生党员与贫困生之间结成帮扶小组,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让学生党员去了解贫困生的需求和状态,以此来提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质量。学生党员是一支强大的队伍,他们也是资助育人队伍的有益补充和后备军。
参考文献:
[1] ?沈红.中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 ?梁国平.高校资助育人的探索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 ?唐玉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维透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4] ?白华.高等教育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发展与资助管理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5] ?孟国忠,农春仕.大数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的转型与适应[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74-76.
[6] ?白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J].教育探索,2014,(5):14-16.
[7] ?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2):67-70.
[8] ?涂荣.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凸显及实现机制探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7,(35):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