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台广播新闻策划的几点思考

江德能
摘要:在对台广播的新闻策划方面,经常会遇到诸多问题,如采访前准备工作,对陌生题材的驾驭,诸多报道素材的取舍,如何联动新媒体,采访中边角素材的利用等。笔者结合从业以来多次采访实践,对以上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对台广播 新闻策划 陌生题材 新媒体 边角素材
新闻策划是记者的基本功,身为记者每年要进行许多大大小小的采访。从业多年来,笔者参加了诸多采访活动,如全国“两会”、广州亚运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交会)、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大型主题性报道《闽台走亲乡镇行》……经常触及新闻策划问题,对于对台广播的新闻策划有一定的见解。
一、未雨绸缪打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初当记者,经常会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其中出现得最多的就是采访中所面临的“话筒失语症”,即面对采访对象,因彼此陌生,不能提出有分量、有针对性的采访问题,这可能也是多数记者在采访中经常碰到、亟需解决的问题。曾听一同行笑言,在某次全国“两会”采访中,众记者乌压压地围着一位人大代表,问题一个接一个提,而有一记者表现出了“礼让”:“哎,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赶紧问!”……凡此种种,都是因为记者自己信心不足所致,而信心不足主要源于储备欠缺,胸中无墨。所以,孜孜不倦、做足基本功以避免此类尴尬就显得特别重要。每次的新闻采访,都要事先做好策划,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熟悉会议议程、了解人物背景、掌握采访时机、准备采访提纲……做到胸有成竹,面对采访对象能沉着应对、游刃有余。
以第二届中山论坛为例。为较好地完成采访,笔者上网“恶补”了大量研究孙中山的资料,了解到本届中山论坛会程短、层级高,参与的专家学者与台湾来宾多,采访日程安排也很紧。连续一个星期的充分准备,笔者提前拟好采访提纲,整个采访下来,总体感觉比较顺利,节目后期制作播出的《中国梦 中山情》系列专题也圆满完成。
二、陌生题材敢驾驭,拓宽视野长知识。我们都习惯于采访自己熟悉甚至是精通的领域,所以往往每年例行的会议采访,许多媒体都习惯派出一位或几位资深记者从始至终跟踪整个会议。无可厚非,这种延续性、跟踪式采访是做深、做好专题报道好的方法,然而我们的思维却也会因之定型,变得只习惯于自己熟悉的题材,而新闻事件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中,偶尔会出现记者“认知真空”的陌生题材,这时往往就很难适应,甚至知难而退。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仅在于能熟练驾驭熟悉领域的题材,还在于能胜任陌生题材的采访,越陌生的题材,越要知难而上,勇敢驾驭。
第十五届海交会首次举办了(国际)服务外包论坛暨首届榕台服务外包产业峰会。什么是服务外包?这是个全新的概念,为进一步熟悉概念以更好地完成采访,笔者及时利用下发的材料及网络搜索,对“服务外包”真正地融会贯通,之后采访到了出席峰会的主要专家学者及企业负责人,形成《“海交会”首次搭台,服务外包两岸合作前景广》等录音专题及网络稿。不仅拓宽视野长了知识,节目播出后,也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三、采访提纲用不上,能“以不变应万变”。事先拟定的采访提纲派不上用场,这是经常遇到的问题。那是不是放弃采访提纲?其实我们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同样的问题,具有普遍提问意义的近期热点,都可以向与会的嘉宾、学者提问,有时甚至还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一直以来,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是两岸关系中的热点,笔者特地准备了这方面的问题,打算向参加第二届中山论坛的台湾贸易中心董事长王志刚提问。然而开幕式一结束,王董事长便离开了会场,这时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从会场走下来,也准备登车离开,笔者即刻想到这个问题可以向张主任提问。张主任耐心地作出回答,对这项协议的签署给台湾同胞带去的利好作了详细分析。这一难得的音响素材也成为后期制作专题节目的点睛之笔。
四、报道素材善取舍,权衡轻重谋全局。在新闻策划的谋篇布局中,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事先安排好的采访点,准备了充分的提纲拟定与采访预设,然而在具体操作层面往往事与愿违,或者常会碰到诸多超出预料的状况。这就需要我们权衡轻重,做出取舍。
比如2016年8月《闽台走亲乡镇行》莆田段采访。莆田段采访,妈祖文化是重点,湄洲妈祖祖庙自然属于重中之重。在笔者的采访构想中,原计划对妈祖祖庙的历史及其近年来对台交流交往状况进行重点梳理。然而当笔者造访湄洲妈祖祖庙当天,不巧其董事长林金榜有事外出,特安排对庙务相对熟悉的李少霞科长接受采访。当天适逢高雄慈明宫主委黄土城带领台湾一大批妈祖信众前来祖庙进香。李少霞介绍,像这样的事近年来黄土城一直在做,他还因此荣任湄洲妈祖祖庙荣誉董事长。这引发了笔者的浓厚兴趣,黄土城这种常年奔走于两岸弘扬妈祖大爱的举动很值得报道,于是笔者果斷舍弃原先拟定的提纲,打算以黄土城的事迹为重点切入,借以展现妈祖祖庙与台湾的密切联系。在李科长的引荐下,黄土城欣然接受笔者专访,将自己如何虔诚信奉妈祖以及当年到祖庙寻根的艰辛历程和盘托出。他讲到1987年转道香港、不辞劳苦来到湄洲,初次见到妈祖真容时,“有如见到久别重逢的长者、亲人,眼泪不由自主洒满衣襟”。黄土城的祖庙寻根往事感人至深,后期制作成专题播出后,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五、有机联动新媒体,借势造势扩影响。无可否认,传统广播秉承“内容为王”原则曾经贡献了不少精彩节目,曾经带给千万受众难忘的点滴。然而,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广播欲淋漓尽致表达、演绎精彩内容,更需有机联动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借势造势,扩大影响,进一步把精品内容全方位地展现出来。
比如笔者撰写的专题《台商“福地”永福镇》,2016年4月初于广播中播出,4月21日经笔者朋友圈、海峡之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出,先后被华夏经纬网、中国台湾网、今日头条等十多家网站转载,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还收到了台湾网民的“点赞”评论:“台湾农民弟兄是台湾中低阶层的百姓,大陆对台湾释放的善意和优惠政策,代表两岸交流与合作有实质进展,这是可喜现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球华人都积极参与,台湾不能缺席!”应该说,《台商“福地”永福镇》一文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点击率,除了其内容本身的“言之有物”外,联动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大力推送是相当及时与必要的。这启示我们,对台广播的新闻策划,有机联动新媒体,借势造势扩影响,应给予充分考虑并贯穿全程,才能最大程度彰显传播效果。
六、边角素材仍可用,变“废”为宝巧点睛。新闻策划有时候目的性不必太强,往往原先认为很重要的素材恰恰无法发挥作用,而边角素材却能发挥很好的效果。这方面笔者有真实的体会,采访中记者提出的问题经常得不到心理预期的回答,而恰恰这种“答非所问”却很容易被我们忽视而弃之不用。例如赴泉州采访年度选题《根在海这边》,许多本来看似无用的边角素材,在加强节目可听性、真实性方面反而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当实地走访施琅陵园时,巧遇当地几位老乡,记者问他们是第几次前来,对施琅是怎样的印象,老乡说:“第一次来,不知道施琅的陵园原来就在此处”。看似无用与笔者心理预期不一致的回答,却显得很真实、很生动——当地人都不清楚陵园所在地,可见平常的保护、宣传力度之不足。而恰恰是这样的“实话”播出效果,很能引发受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反思。
此外,许多平常采访中累积下来的音响素材,可能对于当时的选题没有太大价值,好像是“废料一堆”。然而,在重新优化组合中,这些边角素材却可能变“废”为宝,起到为节目增色的效果。比如笔者曾获全国对台港澳广播创优评析二等奖的专题《乡亲喜迎谢宗长,长廷自问“从哪来”》,因谢长廷曾于祭拜祖宗之后在东山谢氏大宗祠里题写了“追远厚德”牌匾,所以结尾部分笔者是这样处理的,让漳州文史专家汤毓贤对“追远厚德”一词做出解释,引用了他的一段录音:“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是很重视根亲文化的,因为如果说数典忘祖,那是会遭人唾弃的。不管你官多大,你都要思源思根,这是一种根本,也是我们的优良美德。”其实这段录音是笔者2011年采访《非物质文化闽南行》时留下的旧素材,它与谢长廷还乡祭祖的素材不是同一时间获取的,然而在升华主题、深化题旨方面却显得严丝合缝、浑然天成,用它结尾,恰如其分,画龙点睛。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对台广播的新闻策划,从采访的前期准备、现场的应变到题材的驾驭、素材的使用再到巧妙联动新媒体等,策划人都应事先予以考虑并周到部署。只有各个方面都深思熟虑、充分预判了,才可能成就一个相对完整、可圈可点的广播节目,而这样的融合了新媒体同时又具备丰满内容要素的节目形态,才能在现代传播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闪光出彩,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海峡之声广播电台)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