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患关系报道的议题特征及议题建构

李丰华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崛起搭建了医生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但同时也给医患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有时会在无形中加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本文结合“河北蠡县6岁男童坠井事件”相关报道案例,对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特征和困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媒体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健康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医患关系 坠井男童 议题特征 议题建构
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医患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推广,使得新媒体平台泛滥,各家媒体状况也良莠不齐。部分媒体缺乏专业知识,导致错报信息,甚至为了夺人眼球,有意污化医患关系,激化医患矛盾,很容易给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要消除医患矛盾带来的不良影响,媒体要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议题建构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发挥其舆论引导功能,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河北6岁男童坠井事件”新闻
报道的议题特征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2016年11月6日11时许,河北蠡县6岁男童赵梓聪和家人去地里收白菜时不慎坠入枯井。历经107个小时救援,10日晚间,聪聪被救出井,随后官方宣布其不幸身亡。
11月11日上午网传聪聪家属殴打120急救司机,并索赔200万元。13日,男童父亲赵向阳向《新京报》发来声明否认索赔传言,声明称从救援开始家属从没提出任何索赔,也从没打算提出任何赔偿。14日下午,针对网传120司机“被殴打”一事,蠡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敬东称,“聪聪家属今天(14日)来医院送锦旗时,网传被打司機崔克骞也在现场,崔克骞表示当时只是发生了推搡,并非网上说的殴打那么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坠井男童”家属是否与医院发生冲突的问题早已超越救援事件本身,而形成了新的舆论话题。那么,在“坠井男童”事件中,新闻媒体是如何建构议题的?
一、叙事:媒体报道的专业性、权威化。记者通过强调自己的独家报道或材料,建构新闻事件的专业主义。笔者梳理了几家媒体对于“坠井男童事件”的报道,发现《新京报》在其《蠡县坠井男童被抬出井口》报道中使用了“实拍”“实地采访”“从亲属及现场医生处确认”等词句,《北京青年报》在《保定6岁男童悲剧揭废井之殇》报道中,先后使用“赵梓聪父亲赵向阳在接受深一度(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以及“深一度走访当地发现”等词语来建构自己作为事件亲历者的专业主义权威性。而澎湃新闻更是成立了“坠井男童报道组”,并发出了“我们是澎湃新闻在河北保定坠井男童救援现场报道的记者,现场救援过程中遇到的难度以及我们第一时间的所见所闻和幕后的故事,问我们吧”的声音,以此表明自身的专业追求。
二、框架:医患关系新闻的类型化。就新闻报道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报道,时效性越好,新闻价值就越大,就越能获得人们的关注,而为了追求新闻时效性,记者会在实践中借鉴已经形成的报道程式来帮助其更经济省力地完成报道。
对于医患关系报道来说,大多数媒体常常依据已经形成的框架来建构新闻。在2014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近年的医生形象主要呈现为“好医生”“坏医生”“无辜者”“受害者”四类,能引起媒体关注的则是后三类,因为冲突类的新闻报道更能获得受众更多的注意力。所以当遇到“坠井男童”家属与医院之间的关系报道时,媒体不自觉地就将议题划归到“冲突”上。比如医疗媒体“丁香园”发布微博表示,“孩子父亲带着家属大闹医院,还殴打120司机,污蔑司机延迟了抢救孩子时间”,还有@李青大夫发布名为《从受害者变医闹,看国人如何泯灭人性》,将坠井男童家属推入舆论的漩涡,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舆论一时间炸了锅。坠井男童聪聪一家陷入舆论的漩涡,背负着“忘恩负义、泯灭人性”的骂名。
三、话语:媒体与医生、患者的互动性。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人人都有麦克风”,当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发生矛盾冲突时,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不再是以往的束手无措,而是学会了运用社交媒体来发声,获取公众以及官方的关注,以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此次的河北蠡县6岁男童坠井事件中,最先为自己辩护的是医生。11月10日晚,蠡县人民医院办公室某主任发了一条朋友圈,为他的同事感到不值和委屈,指出男童一家大闹医院、殴打医护人员,甚至索赔200万元,谴责男童家属忘恩负义、无耻。医方率先借助社交媒体来曝光,不仅能首先赢得公众的同情,占领舆论的制高点,也能使事件迅速传播开来,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视,进而实施控制。
而聪聪家属也“不甘示弱”,11月13日上午,坠井男童赵梓聪父亲赵向阳及亲属联系《新京报》记者,发布书面声明,称未授权任何人发布消息,家属从未提出任何赔偿,也没想过用逝者获取任何东西。希望通过《新京报》向社会公众呈现事实真相,还他们家一份清白和安宁。患者与媒体先进行沟通互动,然后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公开事实真相,也就是媒体充当的桥梁化的角色。这样的优势是借助新闻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来使公众相信报道的客观和真实。
新媒体环境下医患关系报道的议题困境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能进行信息传播,致使网络舆论场“众声喧哗”,真相被隐藏。加上不少媒体缺乏专业知识,在对医患关系的报道中不免会出现不实报道。还有的媒体为了夺人眼球,故意给一些医患关系加上“医闹”的标签,让原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变得更加恶化。
一、不确定的真相。社交媒体的崛起打破了大众媒体对医患关系事件报道的垄断权。过去的医患关系事件,通常是大众媒体进行事实性筛选、传播新闻消息、主人公发声、专家学者点评。而当下这个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公众不再将大众媒体作为唯一的信息获取渠道,他们开始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来搜索信息,获得新闻。
也正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崛起,导致了社会话语空间重构,开始“去中心化”,出现“众声喧哗”现象。在信息汪洋中,唯一的真相就难以现身,显得扑朔迷离,经常有网络上疯传的消息很快就被质疑为“虚假消息”。各家媒体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随之都会围绕消息的真实性展开激烈讨论,“你方唱罢我登场”,事件一而再再而三被反转,混淆公众的认知,导致对真相的疑虑。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强大的信息整合和生产能力,结合网络传播“短、平、快”而导致的信息碎片化、去语境化,也更是将真相淹没在信息的洪流和浮躁的网络情绪中。在“河北6岁男童坠井事件”中,有不少医疗自媒体以及其他一些媒体只是看了一张截图和一个小视频,不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就开始撰写报道,情绪化地大肆传播“坠井男童家属索赔200万,甚至殴打司机”这样的消息,更是增添了公众的疑虑和焦灼。
二、贴标签式的定位。大多时候,我们极易将群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即“贴标签”。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往往以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为依据,将患者的角色固化,贴上某一类标签,致使报道丧失客观性。尤其是患者一方对治疗不满意,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而采取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时,媒体报道的报道就会产生倾向,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在“河北6岁男童坠井事件”中,男童父亲可能只是在表达不满的时候言辞激烈了一些,就被一些媒体形容成了“医闹”:殴打120急救人员,并且索赔200万元。舆论瞬间爆炸,从医药界大V到普通网民,纷纷转发,更是纷纷讨伐辱骂坠井男童聪聪一家。尽管后来有媒体查清所谓的“大闹医院”根本没有发生,“索赔200万”也是无稽之谈,但还是有不少网民依然攻击着聪聪家属。
简单地站队,快速地“贴标签”,只会更让事情变得复杂,这也是一种不理性的情绪化发泄,很容易伤害到具体的当事人,也会影响到报道的真实性,从而损害媒体的公信力。①
新媒体环境下医患关系报道的议题引导与建构
由于新技术革命,传播的手段日益丰富,舆论的引导与控制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现实。②医生、患者、媒体随时随地紧密关联,给医患关系带来新的挑战。而作为医患间沟通的桥梁,该如何进行议题引导与建构?
一、克服刻板印象,客观报道新闻。媒体为特定群体和事件“贴标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其刻板印象的色彩。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新闻生产愈来愈便捷,新闻报道泛滥。在信息洪流中,“贴标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公众屏蔽掉一些“信息迷雾弹”,提供一条捷径来认识复杂的外部世界,但若动辄就用“标签”,也会导致公众的认知朝着僵化的刻板印象发展,继而带来不良后果。
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中,大众媒体一方面要克服医方和患方孰强孰弱的刻板成见,另一方面也要谨慎对表达不满情绪的患者打上“医闹”的标签。媒体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报道要建立在充分调查的真相基础之上,对报道对象“贴标签”也要在不违背客观真实原则的情况下进行。
二、防止谣言传播,还原事实真相。谣言的存在,会导致医患关系趋向恶劣,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副作用会被无限放大。比如,在医患关系中,一旦发生“医闹”时,医院和患者及其家属都会焦虑不安,包括社会公众也会高度关注事态发展以及政府危机处理的进展。
在医患关系事件的报道中,对医方和患方等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想要在医患关系的新闻报道中防止谣言,就要从“模糊性”下手。谣言的模糊性越高,那么这条谣言就会传播的越迅速越广泛,所以防止谣言,那就需要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公开程度越高的社会,谣言生存的空间越小。媒体要遵循新闻专业主义,树立求证意识,做好“把关人”角色,追求事实真相,维护新闻真实性,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三、平衡议题设置,正确引导舆论。媒体报道医患关系事件的议程设置以负面为主,大量的负面报道使得医患关系更加恶劣。所以,要平衡医患关系议题的设置,媒体应积极引导医患舆论,让作为受众的医方和患方既能够看到当前医患关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能够看到医方辛勤工作、无私服务的精神和患方的尊重和理解。
媒体要学会平衡医患关系新闻报道的议题设置,通过积极的舆论引导,改造消极的舆论空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缓和医患之间的矛盾,尽全力让患方了解医方的工作状况,也努力让医方设身处地站在患方的立场服务,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只有在两者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结语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成为新媒体舆论场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而作为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关乎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更加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媒体在对医患關系事件报道时,必须严格遵守新闻事实,克服刻板印象,客观公正地进行信息传播,还原事实真相,正确引导舆论,积极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注释:①李 雪:《贴标签行为的形成机制与刻板印象趋势》,《新闻知识》,2014(6)。
②韩运荣,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7页。
相关文章!
  • 新常态背景下供给结构转型的逻

    【摘要】吴敬琏等学者编著的《供给侧改革》一书,选题切合时代需求,研究视野宏阔,求真务实且见解独到,弘扬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具有强烈

  • 电视剧《西藏秘密》的史诗性

    王泉<br />
    根据刘德濒同名小说改编的46集电视连续剧《西藏秘密》,以僧人扎西顿珠的沧桑人生经历为线索,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至50年代末

  • 个性打造精品特色塑造名牌

    陈 雪<br />
    【摘要】时下,收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成为观众更深层次了解新闻的热门途径。迄今,CCTV4套《海峡两岸》已成为一档优秀的电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