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范铭殊

    摘 要:一直以来,中国都在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增长。但是,缺乏技术支持的比较优势逐渐显现出劣势的一方面,进而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未来经济增长还是要依靠比较优势的支持。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比较劣势到比较优势的转变,并由新的优势培育更大的优势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比较优势;劣势;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3-0005-04

    引言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成本生产一种物品而具有的优势。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生产一种产品,相比于其他产品的生产有着相对较低的成本,我们就认为这个国家在这个产品的生产上有了某种优势。而这一优势,表现为相比较而得的优势,这并非绝对优势。但是,很多时候,一个经济体,纵然各个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也可以利用和寻找相对的优势进行生产运作,这就为各个国家或地区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依据。既然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比较性优势,在区域合作的背景下,必然还是可以通过贸易得到自己的利益。相应的,一国或地区,可能在各个方面的生产都有着自己的绝对优势,同样可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产品生产。因此,在此过程中,需要打破绝对优势和绝对劣势的摇摆,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创造了巨大的奇迹,就是得益于比较优势作用的发挥。1978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而今它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在过去的四十余年里,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9%。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罕见,而且几乎超出所有人的预期,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对于自身比较优势的精准把握。在缺乏资本、技术的条件下,我们只能是利用劳动力低廉和自然资源总量充沛的特点,融入全球制造。不得不说,加入了全球制造,虽然一直在低端徘徊,但是,在客观上我们激活了经济发展的活力,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选择。

    但是,各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变化。曾经的优势未必是未来的优势。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第一,人口方面优势。一直以来,中国依靠其巨大的人口基数承接了全世界的制造工作,并形成了惊人的世界工厂。但是,人力成本的快速上涨,中国的人口红利优势远不如从前。中国一个劳动力成本平均是427美元,相比越南217美元高了将近一倍,而相比其他国家,比如印度、菲律宾等都高出了许多。第二,资源红利。中国政府对资源的限价,对于中国制造的推进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直接造成了过程中成本的低廉。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刻的影响,资源价格逐步放开,加大了中国制造的成本这两点直接影响了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即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劳动力本身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资源价格上涨无疑雪上加霜。那么,当今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如何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国经济实现持续性的增长呢?

    一、比较优势和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较快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在四十年間从3 678.7亿元上升至685 505.8亿元,以每年15%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原来的185倍。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产值是1 018.5亿元,到2015年增长了约60倍;第二产业产值是1 755.2亿元,到2015年增长了约160倍;第三产业产值是905.1亿元,到2015年增长了约380倍。这种增长速度堪称世界增长奇迹。从产业结构的表现来讲,国际上通常的理解是,三个产业的发展情况,刻画出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状态。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壮大比第一产业壮大更具有意义,因为服务业能够表明经济的发达程度。中国在过去一直依靠的是第二产业的加工和制造完成GDP的快速提高,而在第二产业中,我国的轻工业以及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确实很快,进入2000年后,重工业的平均增速高达25%。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在利用其比较优势,回避其所对应的比较劣势,那就是技术薄弱。因此,重工业的核心技术一度严重依赖于引进国外的技术,这一举措在事实上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是符合中国经济依靠比较优势逻辑的。因为,一个新产品的出现,要经历从创意到实验室实验,再到产业化大生产的过程,其中需要大笔资金和核心技术的支持。而中国在这个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而且,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出现并不随着资本、时间投入而得到正向的累积,即一个产品在开发过程中,随时可以因为某个环节的问题而中止。所以,我们一直以来都忽视了技术的创造。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以及廉价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增长,短期是可以的,长期却很艰难。由于中国自然资源与土地资源的流失,自然资源使用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力成本也在逐渐增长。这造成了中国的比较优势淡化,导致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威胁。由于中国在与越南以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成本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一些订单开始流失,这严重动摇了中国在国际中低端制造业的地位。另外,对外订单的流失导致了国内的就业困难,2018年1—3月份城镇新就业的人数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万人,同比下降1.2%。当下的就业竞争愈演愈烈,就业的供应远大于需求。

    而在出口贸易方面,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一直是处于紧张的状态,并且中国面对贸易战时是有些吃力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缺少自己的技术创新。中国一直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基础建设以及低端制造产业上,疏忽了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因此中国的核心科学技术大多来自国外的技术引进,再加上适当的加工,其本质上并无区别。正因如此,中国的科技无法赶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政府注意到依靠中国自身的比较优势并不能长久地保持经济快速的增长,因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将其绑架在不平等的贸易地位上。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是技术和资本,于是它们占据了全球价值链的顶端位置,占有着产品创造中最大的利润分配,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原材料以及产品加工和制造,占据的是价值链的低端,自然获益较少,同时还经常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约束和限制。

    二、比较劣势和经济增长

    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为什么现在却出现了增长速度下降的问题?其中的原因很多。学者们也做了许多的探讨。比如,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本身就会带来GDP的结构性减速。但是,问题并不止于此。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增长带来巨量资本的低效使用。当我们满足于加工制造带来的收益后,便很容易陷入一种收益陷阱。为了得到更大的收益,进行更大规模的低端制造的扩张。而其实,这种收益常常因其快速简单受人青睐,但是,从长期来看,执着于这样的收益模式,往往会透支今后发展的潜力,乃至于经济增长的潜力。因为往往会被低端锁定,政府很自然地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低端制造产业专业化的努力上,从而忽视了科技以及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这是资本使用的一种低效的表现,甚至是一种浪费。其背后的解释是,中国是一个缺乏资本、技术的国家,但是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强化利用我们的优势。

    事实上,中国经过了四十年的快速增长,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从比较优势的理解来看,我们的要素结构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初,资本、技术的匮乏,我们的资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中国政府已经可以利用这些资本实现和完成很多工作,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资本流动方向一直导向如何尽快提升经济增长本身。我们强调了速度,忽视了质量,这导致中国一直坚持基础设施提升的努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中国在这样灰暗的经济环境下竟保持了9.7%的GDP高增长率,并且为了刺激中国经济,总共投资了4万亿元,其中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占据了最大的比重,投资高达约15 000 亿元。2008年,全国各地的二三线城市还未曾建设地铁等交通工具,但现在站在天空俯视中华土地,地下铁路遍布整个城市,地上高架桥纵横交错。《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2016—2018年拟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303项,设计项目总投资约4.7万亿元,其中2016年项目131个,投资约2.1万亿元;2017年项目92个,投资约1.3万亿元;2018年项目80个,投资约1.3万亿元。”但是,中国的轨道交通建设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很多的发达国家。

    应该说,基础设施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而现在,基础设施已经不仅仅是水、电、公路、铁路如此简单,还包括了与网络相关的设施。在人工智能、5G影响未来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基础设施意义深远。

    但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最重要其在未来的经济潜力。我们在研发上投入还是太少,较少的投入决定了较少的改善。无论创造出怎样的巨量增长,我们还是处于世界制造的低端,我们还是获取微薄的加工制造费用,技术上依然没有出现较大的改善,因为技术的匮乏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未来的潜力。

    技术的改善,理论上讲,自主创新模式有着绝对强大的优势。技术是自己的,不但有利于产品的设计,还有利于技术在本土未来的发展。但是,技术改善的过程中,有几个因素是一定要考虑的。第一,投入。尤其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风险评估是必然的。第二,收益。技术改进过程,有着大量不可控的因素影响。而开发出来的技术是不是能够在国际技术发展的序列中赢得一席之地,会直接影响到技术开发的收益。而且,开发的技术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护,让开发者能够得到足够的收益。第三,环境。一项新技术得已创造和发展,需要环境的配合。这里的环境的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环境的配合。意即产品技术是否能够正常地实现产业化,有些产品的技术在产业化过程中因为要求太苛刻而无法市场化。二是主观环境的配合。新产品能不能捕捉到顾客需求,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再发达的技术只要消费者不能接受也是无法得到其收益的。这三个方面在事实上会影响技术改进的热情和动力。

    回到中国的实际,在过去四十年里,中国经济增长依靠的是廉价的人力资源与充足的自然资源并实现了经济的突飞猛进,这些都表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硬件上。比如,更多的高楼大厦,更豪华的机场酒店,更长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但是,在软件的建设上,我们相比于硬件依然滞后。那么,依靠比较优势,我们只能是不断地强化这些优势,而忽略那些劣势。但现实情况却是,我们忽略的劣势影响着未来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快节奏时代中,创新型的产品是急需的,而且永续存在的需求。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低端的加工制造上,那么随时可以被产品设计方抛弃。

    我们把比较优势分为高端设计优势和低端制造优势,高端设计的优势,会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断走向高级化和持续性。这是因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就很容易形成更大的创造的可能。新技术的研发投入的可能会更大,整个技术创造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低端制造的优势,意味着一直要努力赚取加工制造的费用,这一角色不但收入低廉,更重要的是极具替代性。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只要提出给予更低的成本需要,就可以实现对原来的加工制造一方的替代,这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的自主创新的困境还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除了可实体化的商品,网络上的各类音乐以及艺术作品,包括一些影视作品惨遭模仿抄袭,并且抄袭者没有取得原创者的版权。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被肆意模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无法确保自己的知识产权是被保护与尊重的。正是这样,部分科技人员放弃了在国内发展,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人才流失。

    对于技术方面的努力,中国政府的做法就是大量的引进。技术引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对国外工艺的引进、对国外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的引进以及对国外人才的引进。技术引进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制造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技术水平。中国做了大量的技术引进,应该在创新能力上有跨跃性的进步,但是中国不仅没有耀眼的成绩,反而自主创新意识更加薄弱。“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絕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1]

    這是因为,很多人忽视了技术引进时需要注重的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不可过于依赖引进的技术。中国在关键技术上过度依赖外来的技术支援,依存度在50%以上,但是发达国家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是在5%左右。第二,要充分消化吸收先进的技术,但中国对引进的技术的消化严重不足。从资金投入来看,对于引进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引进资金的10%,而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投入一般是引进资金的500%。这样悬殊的数据解释了中国创新技术现今的疲软。

    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的发展,曾经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其劣势的一面。但是,这不是事实的全部,我们要看出其优势的地方。

    三、从比较劣势到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依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也是地区寻找、培养和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如何更好地整合自身的资源实现发展的效率,成为一个经典的问题。而一个国家或地区即使在某一阶段没有发展其优势所在,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形成某种特色经济,而这其实也是比较优势。

    但是,比较优势是在动态变化之中的。曾经具备的优势,可能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而丧失甚至变成劣势。因此,经济增长固然需要比较优势的支持,但是,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与比较优势不断互动的过程。经济增长可能激发和培育出新的比较优势,当然也可能造成新的比较劣势。这就需要我们在坚信比较优势意义的同时,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面对中国经济即将进入瓶颈的情况,是否有办法能让其平稳度过这一时期?中国应该如何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并且创造出更大的优势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在过去积累了巨大的资本。但其比较优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一味刻舟求剑,当然会坚持在加工和制造上继续努力。所以,东部向西部的制造转移就是抓住了成本低廉优势的特点。但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应该明白,中国的要素结构中,资本总量的巨大,已经是其不可改变的事实,也是其已经具有的某种优势。那么,如何利用这样的优势,去培育新的优势?

    加快技术的创新是首要目标,不能再过度依赖于外来的技术与人才。即使一定要进行技术引进,也应该积极进行技术的开发,甚至进行本土化改造。对于技术一知半解,不懂得精益求精,这样的引进影响了技术发展的持续性。而且,技术发展也有其生态环境的需求,并不是任何技术都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无阻碍地发生迁移。事实上,一项好的技术,可能在某一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在另一种环境中窒息甚至失败。这一理解,固然会让我们觉得引进没有那么完美,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由此而想到技术的自主创造多么重要。中国的技术,尤其是体现中国文化的技术,就能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产品,这些产品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来说本身自带光芒。

    当然,为了让技术创新落到实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那就是在政策制度上有相应的设计。政策和制度可以极大地推进和加速这一进程。因为特定的制度和政策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比如产权制度,比如对于技术开发人员的激励,这些都会激发人们的创新活力,形成一种由内而发的创新精神敢于创造,而没有后顾之忧。而政策制度还可以形成大量的人才的集聚,加大福利的力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流失的问题,创新人才在各种现实经济压力下,只有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制定才能吸引他们的到来。

    其次,合理的资金分配也是不必可少的改进目标。现在一些城市的基础建设已经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尤其一些三四线城市,人口相对较少,地铁、高速铁路等项目是不需要进一步开发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好当前一定的资金。而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乃至于比较优势的培育、科技研发以及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应该有所保障。

    发达国家花了超过一百年的时间来确定自己的产业结构,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这就是因为他们利用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中国用了短短四十年就实现了经济飞跃性的增长,但是原有的增长模式确实已经不能支持未来发展的需要,而曾经的比较优势已经不符合新经济环境的需要。那么,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培育好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其实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今天的努力。我们曾经的比较优势变成了劣势已经成为不可扭转的事实,当下应该合理地利用新的比较优势,而不是执着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我们必须正视自己,才能有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召忠.科技创新与时代发展[EB/OL].东方资讯网,2018-07-18.

    Abstract:China has been relying on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However,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lack of technical support gradually shows its disadvantage,which affects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The article hold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constantly changing,and future economic growth depends on the suppor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advantages of the past have been lost.How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s the key to the problem. ?

    Key words:comparative advantage;disadvantage;economic growth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