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时代的《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

摘要:《中国音乐史》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复为这门课程的讲授带来了难度。媒体时代,为课程的授课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将会为这门课程的授课带来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课程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中国音乐史》课程涵盖从原始社会到当今我们生活的时代发生的音乐现象。一方面,时间跨度大,无形中增加了这门课程授课的难度;另一方面,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技术层出不穷,信息传播方式更为多样,又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课程增添了光彩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古今知识的对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打通了教师的教授与学生接受之间的障碍。中国古代音乐时代久远,很多的音乐现象、音乐内容、音乐名词,对当今的学生来讲是生疏的。比如三分损益法,十二律的律名,说唱音乐中的门类等等,这些与学生们当今所使用的音乐术语与音乐语言是不同的,单纯讲授就会使原本枯燥的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无形中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声像与讲授的结合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知识讲解的最有效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起到帮助理解与记忆的作用。例如通过展示各种乐器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八音分类法”中乐器分类的情况及特点,了解曾侯乙编钟宏伟庞大的气势与精美绝伦的工艺;通过欣赏古琴曲《流水》、《酒狂》,使学生了解古琴的形制、弹奏方法,领略古琴的艺术魅力;通过动画制作“三分损益法”的生律步骤,使学生领会古人对于乐律问题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多媒体课件,将久远的音乐艺术拉入现代人的视野。
(二)建立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达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作业的提交、疑难问题的解答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同时学生还可利用课余时间检索浏览和下载相关学习资料,做到课堂与课外学习的对接。利用这个平台,就使课程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的讲授,更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可以留出供学生课余时间学习与参考的材料,课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的复习、预习、提交作业等工作。除了大量而又丰富的教学资料之外,网络教学平台最有价值的部分应当是交流互动,通过交流互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更为丰富的知识世界。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对课堂知识做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与理解、掌握知识的能力。可以使复习、作业、讨论与预习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从而提高课堂授课的质量。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工作量,却也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利用现代媒介所包含的知识资源,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丰富的学习资源,来巩固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文字、声像、网络、通讯等现代的传播媒介,使我们接受知识的渠道更为多样,方法也更为便利,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将有限的知识点拓展为可供学生无限拓展的学习空间。
利用现代媒介,可以使学生不拘泥于教科书,而以教科书为主线,开拓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通过课堂讲授贾湖骨笛、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等出土文物,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的考古发现,了解考古对于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搜集与观看经典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与歌唱家的艺术魅力;通过一种乐器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出现的不同作品,分析其在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现代媒介所进行的自主独立的学习,将会提高他们对课程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提高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为课程增添了活力
媒体时代打破了单一教学的局限性,为综合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通过讲授——讨论——练习完成课程的可理解性输入
通过课堂讲授,讲解知识点;通过提问与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课堂及课后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回顾,达到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系列环节,可以使学生逐渐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惰性,养成动脑、动手的习惯。
例:李叔同及音乐创作成就。
讲授阶段:教师讲授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并对主要作品进行分析、欣赏。
讨论阶段:1.对李叔同创作风格及特点进行总结;2.与学堂乐歌时期另一位作曲家沈心工进行比较(人生经历、作品成就等等)。通过讨论使学生将对作品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讨论结束后教师的总结,会理清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偏差;通过讨论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并运用总结、归纳与比较的方法,将两个相关的音乐人物进行对比,达到巩固记忆的效果。
练习阶段:可以是课堂讨论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作业,给学生留出进一步学习、思考的空间。书面的作业,将是练习过程中的最有效方法,将课堂的讨论与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作品等手段达到理清思路、整理成文字材料,达到学习过程的总结。
这三个阶段,完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的过程,真正地把思维的过程还给了学生。
(二)通过从课堂讲授到课外探究的延伸,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对课程的感悟
适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将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1.田野调查
中国古老的文明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音乐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在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民间音乐生存的环境,通过实际的田野调查,通过鲜活的音乐实例、通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音乐形式,让学生领略古老音乐文化的魅力,实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融通,是有意义而又有价值的。
田野调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学校所处的地域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田野调查,也可以留待假期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家乡或旅游的过程中,开展田野调查。
聊城大学坐落于聊城市,京杭大运河流经这里,明清时期聊城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繁华都市,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与民俗风韵,有很多可供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鲜活实例。运河号子、伞棒舞、聊城八角鼓、临清时调、临清架鼓、高唐丝调等音乐形式都是古老音乐文化的遗存,让学生真正走进田野,通过亲自观看音乐活动、同老艺人交流了解民风民俗、了解音乐实际存活的环境,了解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使学生感悟音乐、体悟生活。
2.与社会音乐活动对接
通过与社会音乐活动的对接,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融通,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课程感悟的有效手段。
从古至今古琴都是阳春白雪,学习古琴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参观所在城市的古琴社,或聘请有经验的古琴教师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近距离接触古琴及演奏者,让学生领略古琴的美;通过参观当地的乐团、剧团,了解民间的剧种、曲种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通过参与地方社会音乐文化活动,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与音乐的关系;通过观看高质量的音乐会,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三、多样化的考核手段保证了课程的趣味性、知识性与学术性
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媒体时代,为课程的学习与考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和手段,例如通过作品音乐会、调研报告、学习总结及学期末闭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可以改变以往以一张试卷定成绩、以大量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考核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仍然能达到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田野调查所写的调研报告、通过课程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及考察,也提高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术性内涵,为学生进一步拓展课程知识及未来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音乐史》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众多理论课程之一,与其他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既要以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作为基础,又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等课程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调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开扩学生的思维与眼界,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达到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一鸣.综合大学《中国音乐史与欣赏》教学方法探微[J].改革与开放,2009,(08).
[2]王欢.“中国近代音乐史”教学浅谈[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3]徐金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性质特点论析[J].音乐创作,2010,(06).
[4]李莉,黄剑敏.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影视资源开发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J].电影文学,2010,(12).
[5]王丹.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中的《中国音乐史》教学[J].艺术研究,2011,(01).
[6]包德述.音乐形态特征的文化解读在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意义[J].音乐探索,2011,(01).
[7]董妍.对几个版本中国音乐通史教程的比较与研究——以《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与《中国音乐通史教程》为例[J].黄河之声2011,(08).
作者简介:
牟艳丽,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相关文章!
  • 生活命题的表现范式及其艺术意

    杨锋文学艺术中关于生活的主题,似乎无法避开人的基础生存层面。只有物质基础足够充实,才能建构起“生活的主题”;而“生活的主题”往往聚焦

  • 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摘 要】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教育实践很受重视,而情感体验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课程产生

  • 18世纪朝鲜后期实景山水与中国

    陆怡佳摘要: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18世纪后期,朝鲜后期(1700-1850)相当于中国清代,试图以“真景山水”画风代表人物的郑鄯的山水画为主要研